发展壮大服务业亟待解决的若干障碍

时间:2022-09-04 11:43:29

发展壮大服务业亟待解决的若干障碍

摘要:中长期发展壮大服务业,要在提高服务业水平和比重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服务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对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作用。发展壮大服务业需要着力化解六个障碍因素:一是重政策创新轻制度创新的发展思路。二是创新型金融发展不足,服务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三是胜任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和企业家较为稀缺,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亟待加强。四是服务市场的引导和培育机制建设滞后,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支持不足。五是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亟待加强。六是服务业垄断问题突出,市场准入和监管方式改革严重滞后。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融合;城镇化;制度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8—0040—05

当前,对服务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等方向,围绕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的要求,按照促进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带动的方向,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将其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联动起来。

一、中长期发展壮大服务业的目标

服务业水平和比重的提高以及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增强,从根本上有利于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对GDP增长的拉动,是发展壮大服务业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当前乃至中长期趋势看,发展壮大服务业的目标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促进服务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融合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方式,达到产业边界的模糊化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这往往能引发产业功能、形态乃至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的重大变化,带动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产业生产率、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服务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经济服务化、服务产业化和产业关系网络化、集群化不断深化的产物。推进服务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发展壮大服务业的重要选择。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地激发产业间、企业间的良性互动,提升服务业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能级,促进资源、要素的跨区域、跨行业流动和优化组合;另一方面,可以将培育服务业市场与创造、引导、凝聚新的服务需求结合起来,增强服务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带动国内需求特别是服务业需求的扩张。推进信息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融合,不仅可以对服务业发展发挥重要的乘数效应,还可为协调推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供更高的平台和更好的催化剂。当前,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引领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今后,这种龙头企业作用还将进一步凸显。“十二五”规划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与服务业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上述作用有密切关系。

(二)发挥服务业对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作用

从“十二五”初期开始,我国城乡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成为人口及其增长的主体。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52.6%。自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到2015年和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57%和64%左右。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会带动消费需求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还会对产业集聚、集群和集约发展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并通过人口集聚和生产、消费的空间分离,为物流业等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契机。今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应配合城镇化引发的需求结构变化和需求结构升级,为满足相关消费需求提供保障。城镇化发展带动的人口集中,还日益要求通过加快产业扩张、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服务业,解决大量进城人口的市民化和就业增收问题,并为此提供良好的服务供给。此外,从当前乃至中长期趋势看,解决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下列问题,也需要发挥服务业的关键作用。

1.加快推进城市功能转型和增强城镇特色。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镇发展缺乏特色,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滞后,相互之间结构雷同、缺乏分工协作和有机联系,甚至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服务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滞后,尤其是服务业向城市的集聚、集群和集约发展不足,城镇之间服务业发展定位不清、特色不明、分工不足,难以形成有机联系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从国内外经验看,现代服务业存在明显的向城市集聚的倾向,现代城市更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往往影响城市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决定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的程度和方向,影响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进而影响城镇化质量。今后,应通过引导服务业的集聚、集群、集约和创新发展,重点发展以信息化为引领支撑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优先鼓励大城市、特大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和能级提升,带动城市功能转型。通过加强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极或集聚区建设,积极引导城市群内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城市之间,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培育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的城市群,增强城市与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2.提高城镇化质量。一般而言,推进城市功能转型和增强城镇特色,本身就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中,普遍存在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导致城镇化的发展难以有效惠及农业、农村和农民,容易导致农业、农村和农民在资源、要素竞争和利益分配中走向边缘地位。提高城镇化质量,应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将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分享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重要目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并与城市居民平等分享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成果。提高城镇化质量,还应着力强化城乡之间的产业链分工协作关系,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能力,更好地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发挥服务业在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顺应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加强民生服务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阶段。从国内趋势看,服务消费已日益成为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点,旅游、家庭服务等服务消费日益成为旺盛的消费热点。从国际经验看,在此阶段容易出现“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社会加快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所以,需要注意加强民生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尤其是我国老龄化持续快速推进,对加强民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强劲。截至2012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2714万人,较2001年增加365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9.4%,较2001年增加2.3个百分点。而且,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老龄人口的高龄化、独居化和空巢化发展更快。这种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快速推进,将会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发展旅游、体育、健康养生等新型服务业,不断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顺应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加强民生服务,也是当前我国发展壮大服务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运行环境的需求

发展壮大服务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现代服务业往往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和高创新性、高复杂性、高网络化、高集群化、高人力资本含量等典型特征,多数现代服务业还因此具有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并存的特点。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运行环境的要求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培育鼓励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环境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分工深化和专业化发展的产物。服务业的发展,又为进一步深化分工和推进专业化创造了条件。推进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集聚,促进服务业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服务业的优化升级提供支撑。因此,服务经济是典型的分工导向型经济。发展壮大服务业,包括促进服务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把培育鼓励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环境放在优先地位。

(二)强化优先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本驱动因素,更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创新也是服务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活力之源。现代服务业具有高度的顾客导向性,要把增强创新能力放在优先地位。2009年,美国政府的《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中提出,美国的创新战略主要涉及三项内容:一是对创新的基本要素投资;二是培育竞争性市场,激发创新创业精神;三是推动国家优先领域突破。这三项内容大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美国的创新战略对我国发展壮大服务业具有启发意义。我国要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必须把引导创新要素聚集和优化组合、优化服务业要素投入结构和增强服务业创新能力,放在突出地位。

(三)形成自由宽松、开放包客、诚实守信的制度环境

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储存性、顾客参号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性等特点,决定服务品具有较强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征。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往往更多地体现柔性化的生产方式。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组织的要求,往往更多地具有多元化、协同化,甚至网络化的特点。相对于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的运行往往更需要知识、信息、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品牌价值、客户关系、体验经济等软性要素,更重视生产的弹性化和个性化,甚至更重视市场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及弹性生产网络的作用。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市场化和自由宽松、开放包容、诚实守信的制度环境要求更高。这种制度环境,不仅有利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鼓励创新创业,还可以增进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和产业体系的整合,更好地凝聚和利用创新资源,提高服务业的交易效率和发展质量,降低交易费用,并强化网络效应。

三、发展壮大服务业需要化解的若干障碍

基于中长期发展壮大服务业的目标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运行环境的需求,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也即发展壮大服务业面临的障碍因素。

(一)制造业优先的制度环境和重政策创新轻制度创新的发展思路,影响服务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构建

现行制度环境主要基于以工业经济或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总体上存在对服务业发展的事实歧视。如,根据我国现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能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主要是工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许多现代服务业企业,如许多产权或技术交易市场、工业设计和资产评估机构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先进,且有较大一部分服务对象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这些现代服务业企业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作用,往往远远大于单个高新技术企业,但却不能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范围,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主要适用出口商品,对服务贸易覆盖有限,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着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近年来,许多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大多局限于现行政策的修修补补,对于如何实现制度环境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转变,在总体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创新型金融发展不足,服务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

相对于一般企业,我国服务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由于资金匮乏,许多服务业企业无力进行技术改造、设备升级乃至信息化建设,严重制约其服务供给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甚至许多颇具前景的服务业项目无法开展,在相当程度上制约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服务业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服务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甚至在许多新兴服务业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比例更大。二是许多服务企业,特别是现代生产企业主要依靠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经营,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总体规模有限,难以满足服务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现代生产业的某些行业和高端领域,如现代物流和商贸业等,或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和回收周期较长,单靠民间资本难以解决其融资困难;或资产流动性较强,难以在商业银行取得贷款抵押担保资格。如果没有特殊优惠政策,企业、银行往往都缺乏投资积极性。四是多数现代服务业是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新经营方式和新组织形式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高创新性、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并存的特点,要求创新指向强,需要创新型金融与之匹配。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而传统的贷款手段,主要适合风险较小的行业或投资领域,在总体上难以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创新型金融发展不足,不仅加剧了许多现代服务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还在相当程度上妨碍创新资源向服务业的集聚。

(三)现代服务业人才稀缺,人才发展环境亟待加强

作为人力资本高度密集的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本质量和人才队伍的状况,对其发展质量、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往往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总体看,当前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缺乏具有领军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管理型、复合型人才,以及企业家资源。在许多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中介服务企业,甚至服务外包基地,人才的频繁流动严重影响其经营发展的稳定性。创新人才短缺已严重制约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的成长,妨碍其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创新人才短缺,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现代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经营方式较多,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乃至培训服务供给的增长,跟不上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的扩张。许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重理论轻实践,加剧了现代服务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二是许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市场培育和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产业附加值、企业赢利能力和员工薪酬水平,也是随着市场的成熟、衍生产品和市场创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在其发展初期,很容易面临员工薪酬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影响员工就业和人才培训的稳定性。因此,许多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在发展初期,往往难以形成对高素质人力资本的吸引力。三是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仍亟待强化。

(四)服务市场机制建设滞后,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支持不足

相对于一般商品,服务品往往更多地具有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点。服务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不仅影响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服务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许多新兴或高端的服务需求,往往属于潜在需求。这些潜在服务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往往需要依靠服务供给者的创新甚至“试错”行为给予引导和激发。只有当实现的服务需求达到可营利的生产规模时,相关服务企业的服务供给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许多新兴服务业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往往面临需求不足的困扰。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需求、激发需求、培育需求与适应需求一样,都至关重要。

下列三方面的因素,还增加了我国服务业发展中培育需求、引导需求、激发需求的重要性。一是我国企业组织结构中以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为主。中小企业点多面广,其服务需求规模小,服务需求的表达、发现和实现成本高,中小企业服务供求的对接也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对生产的现实需求,往往更需要凝聚和整合;中小企业对生产的潜在需求,往往更需要引导和激发;中小企业对部分新兴生产的需求,也更需要培育。二是我国虽然实行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措施主要局限于制造业,对服务消费的引导和鼓励机制在总体上较为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等服务消费的扩张,制约生活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三是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滞后,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服务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五)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在服务业中比较突出,加大了服务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也制约了社会资本增加服务业投入的积极性。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产权和要素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数量少、功能弱、投入不足、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能力”的现象较为普遍,征信体系、服务业标准化服务体系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薄弱。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供给方式的创新严重不足,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市场准入进展较慢。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服务业的集聚、集群和集约发展,影响服务业对创新要素吸纳能力的增长,制约其网络效应和发展质量的提高。

(六)服务业垄断问题突出,市场准入和监管方式改革严重滞后

当前,服务业改革的总体进展,不仅严重滞后于农业和制造业,也严重滞后于服务业发展的进展。许多地方的服务业政策创新,存在重发展政策创新、轻改革政策创新的倾向。许多服务业行业国有资本比重过高,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不够,也未能建立有效机制吸引非营利组织参与发展,行政垄断和市场准入问题突出,公平竞争机制和市场秩序亟待完善。服务业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公益和经营不分、营利性和非营利不分的现象比较严重,服务业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许多地方的服务业开放,往往因妨碍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等借口,而面临重重限制,有些方面甚至因此而搁浅。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进展,还加剧了服务业融资难和重复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过度竞争等问题,制约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和竞争力提升。

上一篇:中国房地产金融衍生品定价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