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的“扶”和“放”

时间:2022-09-04 10:41:18

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的“扶”和“放”

摘要: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的知识准备阶段需要教师耐心地扶学生一把;探究的行进过程, 教师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或小组设计的各种方法进行活动,彻底放开他们的手。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106-01

一、在探究的准备阶段,耐心的将学生扶上路

探究的准备阶段包括知识的准备,如新的探究内容需要有新概念作为铺垫,这个新概念就是探究的知识准备,在这些准备阶段,教师要耐心地扶学生一把。

在《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占据空间”的概念,教师出示装水的杯子,提问:什么占据了杯子的空间?学生: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接着列举类似的例子,如粉笔占据盒子的空间。教师在扶着学生认识“占据空间”的概念以后,自然而然提出:粉笔、水等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要占据空间吗?开启学生的探究之旅。又如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单元是植物单元,整个单元的认识对象就是身边的植物,重点通过植物这一对象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观察”这个词语虽不陌生,但并不了解科学意义上的观察是怎么回事,怎样做才是观察而不是大家所理解的单纯的看。这时,怎样让“看”变成“观察”,我们首先要制定一个观察计划,确定观察什么?怎么观察?需要什么工具帮助观察?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等等。通过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并实施计划,学生体验到观察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在后面的教学中,只要涉及有观察的活动,学生都会自觉制定一个计划,然后按计划开展观察。

器材操作技能准备,也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扶着学生,按规范的方式操作器材。如《怎样加快物体溶解》中加热实验涉及到酒精灯的使用,在学生认识了酒精灯的结构以后,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使用酒精灯要注意的地方。在做过滤实验的时候,各种器材的使用要求都要讲解清楚。在这些准备阶段,只有教师耐心细致的将学生扶上路,学生才能顺利地开展好接下来的探究活动。

二、在探究的行进过程,大胆的放开学生的手

探究的行进过程,指学生在做完必要的准备活动之后的自主探究过程,包括观察、分类、测量以及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或小组设计的各种方法进行活动,彻底放开他们的手。

在《蚂蚁》的观察中,我鼓励孩子们除了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以外,还可以设计各种小实验的办法对蚂蚁进行观察。学生的思路非常活跃。他们想除了各种观察蚂蚁的方法:用食物诱惑,蚂蚁自由选择的方式,观察蚂蚁喜欢的食物;用蒜头画迷宫,让蚂蚁走迷宫的方式,观察蚂蚁对气味的反应;对蚂蚁身体分节控制,观察蚂蚁各部分的作用分工(要求不伤害到蚂蚁);蚂蚁搬食,观察蚂蚁间的相互协作……由于放手让学生自由设计观察蚂蚁的实验,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兴趣空前高涨,对于蚂蚁的感性认识也更加丰富。

三、在整理数据、分析交流阶段,扶与放相结合

整理数据、分析交流的阶段往往是一个探究的结尾阶段,又是另一个新的探究的起始阶段。这时的“扶”体现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发现新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放”则体现在转变教师观念,一改以往在总结阶段教师绝对权威的形象,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大胆对同伴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质疑,允许学生犯错,营造一个民主、轻松的交流氛围,开放学生的思维。教育专家华应龙老师说过:正确的,可能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错误之处,往往是新契机的发掘之处。

扶与放是一对矛盾体,在教学中是辨证统一的。扶,表现教师的主导性,放,展示学生的主体性。主导只有在主体响应下,方能发挥作用,主体也只有在指导下实现真正的主体性。当然,扶和放不是绝对的,不能使“扶”变得僵硬,也不能使“放”变得不可收拾。掌握了扶和放的恰当分寸、时机,探究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是水到渠成。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 下一篇:关于师幼互动行为中教师言语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