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的根源是收入分配差距

时间:2022-09-04 09:15:57

贸易顺差的根源是收入分配差距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成为诸多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而有关收入分配差距对对外贸易反作用的研究比较少。该文以福建省的数据为基础,对贸易顺差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证实贸易顺差的根源是收入分配差距。

[关键词] 收入分配差距 贸易顺差 相关分析 因果分析

1 福建省贸易顺差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福建省经济和进出口贸易发展氛围良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81年的108272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73638807万元;与此同时,福建省的对外贸易顺差规模也急剧扩大,1995年福建省贸易顺差突破百亿元大关,200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虽然200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有所减少,但2010年贸易顺差又明显增长,高达23155739万元。

2 福建省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2.1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存在差异

近年来,福建省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带动了福建居民收入的增长。从2000年~2010年的数据绝对值来看,始终是人均GDP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又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增长速度来看,除了个别年份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基本上都是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而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要比农民收入增长要快。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已越来越接近,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基本持平。随着政府对农民收入扶持政策的不断推出,预计将出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的趋势,见图1。

2.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纯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外,还有一部分用于次年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扩大再生产支出,那么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图2是从2000年至2010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的折线2.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不尽合理

2010年,福建省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50和0.365,从数据上看似乎合理,都在国际警戒线0.4之内。从基尼系数看,城镇居民间收入差距变化并不十分明显,但应该看到农村的基尼系数基本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由于统计年鉴把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分开计算,可通过发展经济学家Sundrum(1990)介绍的适用于不重叠人群(富人和穷人)分组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来估算全省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计算结果见图3)。据笔者估算,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基尼系数已超过0.4。有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越来越不合理。

3 贸易顺差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

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司长邱小平2007年7月17日在中国政府网进行在线访谈时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国家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果长时间保持普通职工工资偏低或者增长缓慢的状况,它的弊端也将逐步显现出来,体现在不仅会拉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不利于促进消费。”邱小平指出,这也是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低收入群体大,导致消费率过低,无法通过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因而只能通过出口模式维持经济增长,导致贸易顺差。笔者对这个链式反应逐一实证分析如下:

3.1 相关分析

为了考查收入分配差距与贸易顺差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选用福建省1990年~2010年的数据,用城乡整合基尼系数来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用SPSS软件进行二元变量相关分析,得到:收入分配差距与贸易顺差的相关系数为0.885,P值为0.000,说明收入分配差距与贸易顺差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3.2 因果分析

在两者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探索二者间的因果关系,仍沿用福建省1990年~2010年的数据,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因果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如下表,从结果来看,基尼系数的增长会导致顺差扩大,可见收入分配差距变大是导致顺差的原因,而顺差并非导致收入分配差距变大的原因。这也证实了邱小平的观点,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导致我国顺差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3.3 链式反应分析

3.3.1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消费率过低

截取福建省城镇居民1990年~2010年的GINI系数、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数据,消费倾向=消费性支出/可支配收入;以GINI系数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代表,消费倾向即消费率,来考查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率的影响。

相关分析的结果是,城镇居民的GINI系数和消费倾向的相关系数是-0.9315,P值为0.000,说明城镇居民的GINI系数与消费倾向在1%的显著水平上高度负相关关系,也就是消费率和收入分配差距是呈反方向变动的。由于相关系数较接近于-1,所以应进一步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以GINI系数为自变量X,以消费倾向为因变量Y,复相关系数的平方(即决定系数)为0.8677,说明消费倾向的86.77%是由GINI系数来决定的,模型方差分析的结果P值为0.000,说明回归方程有效;且回归模型系数的相伴概率即P值都是0.000,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得非常好。回归方程为:Y=1.1613-1.3217X。

根据回归方程,求出各年消费倾向的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根据回归模型计算的消费倾向的理论值和实际值在1992年以后都比较接近。可见,GINI系数对消费倾向的变动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力,换言之,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消费率过低。

3.3.2 消费率低无法通过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从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的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和按收入高低五等分分组农民消费倾向可以看出,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富人的消费倾向都较低、穷人的消费倾向较高,然而穷人能用于消费的金额是非常有限的。截取1990年~2010年的福建省数据,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百分点作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指标。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百分点和消费率的相关系数是0.5903,P值为0.005,说明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百分点和消费率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中度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消费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无法通过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3.3.3 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导致投资过量

一般居民的收入无非两个用途,一是消费,二是投资。高收入者消费倾向低,投资意向高。这样的结果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导致投资过量。由于投资分为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实物投资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而金融投资的数据收集不易,所以用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投资,截取福建省1990年~2010年的数据。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投资消费比例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是0.80996,P值为0.000,说明投资消费比例和固定资产投资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因而以投资消费比例为自变量X,以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复相关系数的平方(即决定系数)为0.65603,说明固定资产投资的65.603%是由投资消费比例来决定的,模型方差分析的结果P值为0.000,说明回归方程有效;且回归模型系数的相伴概率(即P值)是0.000,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程度高。回归方程为:Y=-3570.355+17853.627X(单位:亿元)。

从方程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与投资消费比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随着投资消费比的增长而增长。近年来福建省的投资增长率明显高于消费增长率,投资消费比例严重失调,因而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过快,2003年至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高于20%,到了2006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更是突破30%,福建省经济明显过热;2008年和2009年因受经济危机影响有所下降,而2010年又高达30.04%。可见,我省如果没有调整好投资消费比例,投资过量的现象无法避免。

3.3.4 投资过量导致贸易顺差

本文截取的数据是1990年~2010年的福建省贸易顺差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贸易顺差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是0.94639,P值为0.000,说明贸易顺差和固定资产投资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以固定资产投资为自变量X、贸易顺差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复相关系数的平方(即决定系数)为0.89565,说明贸易顺差的89.565%是由固定资产投资来决定的,模型方差分析的结果P值为0.000,说明回归方程有效;且回归模型系数的相伴概率(即P值)是0.000,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得很好。回归方程为:Y=41.83078+0.32969X(单位:亿元)。根据回归方程,求出各年贸易顺差的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理论值和实际值基本是重合的。因而就验证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多极大程度上会导致贸易顺差。

综上所述,贸易顺差的根源是收入分配差距。巨额的贸易顺差在一定阶段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同时也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压力。笔者认为,要平衡贸易,首先要进行收入分配调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除了在制度上保证收入分配公平外,政府还可以制定指导性经济发展政策,如向第三产业倾斜的产业政策,以保证第三产业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静, 李子奈.修正城乡加权法及其应用——由农村和城镇基尼系数推算全国基尼系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5): 120-123.

[2] 福建省统计年鉴(1999年~2010年).福建省统计局网站.

[3] 我国贸易顺差过大根源正是收入分配差距[N].上海证券报, 2007-07-18.

上一篇:一起新配抱轴瓦碾瓦事故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下一篇:神经外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分析与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