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贸学校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探究

时间:2022-09-04 09:02:22

辽宁工贸学校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探究

【摘 要】面临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针对辽宁工贸学校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探寻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着力于创新办学体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校企合作;一体化;课程设置;双师型;评价机制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已经由注重扩大规模步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历史新阶段。中职课程改革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特点及岗位群要求,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训课程建设为中心,在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评价体系上做相应的调整。

1辽宁工贸学校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企业“用工荒”的再次出现,承载着培养建设、管理、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还面临着办学机制体制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就业教育、课程内容、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学生终身发展的不适应;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不能满足课程改革需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课程设置陈旧

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服务于建设、管理、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结构和专业设置。而目前辽宁工贸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的问题:课程按学科系统设置,缺乏融合性;课程设置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开设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设置比例不理想;缺乏与时俱进的前瞻意识,不能随市场的变化而调整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1.2 办学模式单一

办学环境和教育管理体制还有待改善。我校的办学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市场需求的办学机制还未能真正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行业参与性差。我校在与沈煤集团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应继续保持和深化双方合作办学的友好关系,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校企交流、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上开展持续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省内各产煤市、县煤炭局及其他兄弟院校联合办学力度,组建紧密型职教集团,发挥学校在辽沈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示范作用,辐射辽沈地区,带动其它煤炭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发展。

1.3 双师型教师不足

师资培训体制机制尚待完善。我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特别是“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亟待加强。青年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学校中既懂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短缺,“双师”结构尚未形成。同时,学校还普遍存在着教师专业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有些新兴专业招不到合格的专业课教师,不能满足我校教育及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1.4教学模式落后

以课堂教学为主,沿袭“先学后做”的传统的学科教育观念,导致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由于教学场地和实习实训环境的限制,专业课教学以教室为主,实验室为辅;教学模式以“学”为主,以“做”为辅;先学后做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模式普遍存在;案例教学和示范教学为主,现场教学和模拟情境教学为辅。教学设备不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教学设施投入少,教学设备种类单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制约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师生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认可度。

1.5教材建设滞后

表现在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当今专业主流技术和科技最新成果,教材编写仍旧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编写,每四、五年才新版一次,教材形式单一,与企业实际对接不够紧密,可读性、可自学性较差。一体化、项目化教材少,教材之间的衔接不好,且主要集中于中级工层次。

1.6评价模式不完善

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评价依然存在。当前我校评价中存在主要问题表现为:评价内容仍然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标准统一,忽略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方法只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能很好的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主体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

2辽宁工贸学校课程改革对策探究

2.1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学校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一体化教学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此方法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但不是吹糠见米而是循序渐进。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编制工作页,教师上课是按一体化教学编制的工作页设计的几个流程规范有序地进行。任务实施流程完全遵循订单、勘查、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六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展示成果、互相点评,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达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一体化教学意境。

2.2 创新办学体制,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学校与辽宁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和沈煤集团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沈煤集团实现订单式培养和“2+1”、“3+1”培养模式。集团制定了“变招工为招生”政策,企业用工全部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在企业设立“冠名班”,将班级建在煤矿上,促进了当地农民和周边地区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推动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办学,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内培外引、专兼并重、重在提高”的指导思想和“专任教师下工厂、能工巧匠上讲堂”的建设思路,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专业建设中,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构建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基础,骨干教师为中坚,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与专业技术发展、教学改革相适应。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素质优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2.4课程体系开发

职业教育是以突出职业能力为特色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就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我校专业课程体系就是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学生职业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为根本,专业知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须、够用”为度,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实施流程为:专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能力训练体系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2.5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建设的需求和岗位能力培养需求,与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联合对已经出版的教材进行修订,使之符合新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出特色鲜明,体现时代性、应用性的理论教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岗位能力的需求,开发岗位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编写和完善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技能训练指导教材。

2.6教学模式改革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训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通过数字仿真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佳,刘伟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矛盾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2]周小霞.职业教育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11 (05)

上一篇:探索专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方案 下一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