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触“浮士德”精神

时间:2022-09-04 08:57:29

诗剧《浮士德》以深刻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德国文艺复兴以来漫长而雄伟壮阔的历史画卷,其间涵括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部巨著所容纳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而思想的凝聚点便是作者所着力表现的那种追求、探索、展现人生美的“浮士德精神”。然而,“浮士德精神”同时也穿越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超越启蒙时代,形成了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反省和洞察。

一、“浮士德精神”的基本内涵

主人公浮士德一生都是在追求中度过的。浮士德精神就在这种种的追求中不断成长并且趋于成熟。那么,“浮士德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是浮士德性格的内核,也正是其理想生命的特质。具体说来,“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自己的方向,并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歌德具有坚定的启蒙主义信念,相信人类一旦从中世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能无限地完善;而浮士德就具有永不止息地追求完善的欲望,而且在这个人身上,“集中了一切伟大的发展倾向”。因此,浮士德“所走的荆棘丛生迷路纵横的道路,是人类发展本身的缩影”。

二、“浮士德精神”的矛盾性与多重性

浮士德是一个一辈子深居象牙塔中研究学问的垂垂老者,但书本上僵死的知识并没有带给他想知道的一切。当回首往事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深深地为自己的学者生涯感到遗憾,他不仅觉得自己“尚未有什么真知”,又痛苦地感到“寻找光明却坠入了深重的黑暗/为了追求真理却陷入了可悲的迷惘”。可见,一方面浮士德的痛苦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欲望,他渴望能够经历别样的生活,以探求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启蒙时期的理性的觉醒使他相信人类能战胜愚昧,他是积极渴望出世的,他为自己的知识不能运用到现实中而苦恼万分。

18世纪是思想革命的时代,科学思想与理性精神正在驱散中世纪迷信的浓烟,人们的心智正在被“狂飚”的风吹醒。理性,在18世纪启蒙时期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与原始欲望相对的意义上的理性,它是指来自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等偏于社会约束力的理性,它是一种节制与明辨善恶的生活原则;一是指人的心智,人的知性能力与思辨能力。浮士德被理性唤醒,而且他了解自己,“我的胸中,哎!有两个灵魂,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一个要沉溺于粗鄙的里,把尘世紧紧地抱住/另一个却拼命地想挣脱凡尘,飞到崇高的净土”。他毅然走出书斋,是他在对人生的质疑与困惑后,在理性和欲望两种力量的相互平衡中做出的方向性选择。

从主人公先后经历的五种追求来看,浮士德精神的发展是艰苦又漫长的。它在欲望的牵引和理性的制约下成长,两种因素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在相互消长中趋向成熟。这就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矛盾性以及多重性内涵。这体现了近代人的精神境遇,同时还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因此,浮士德的精神困境从近代一直延续到现代,甚至当代。

三、“浮士德精神”的现代气息

从根本上说,浮士德是积极、善良、肯定的化身,但在其进取的路上,他也常常流露出对追求本身的怀疑。当他仰望太阳感到“两目受刺而痛眩”,便转眼“掉向一方”时,有一段由衷的感叹:“焦灼的憧憬啊不正和这相仿?待确切地要达到那最高愿望,成就之门已为他把双翼张开;在最幼稚的面纱中自行隐藏。”

浮士德的所有行为,其实质是指向一个终极目的、包孕着形而上的追求,但是他却在追求的中途从太阳得到启示:目标是不可即的,生命不可能趋向目标,人生本是在目标引领下的反复与回旋。这种感受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比比皆是,卡夫卡的“K”们就是代表,那些“K”字的主人公们不是突然被捕却又找不到法庭(《审判》),就是遥望着城堡而不得进(《城堡》),那种无果的、无奈的人生过程,象征着西方现代人在动摇了传统真、善、美的观念以及之后,所产生的对人类未来前途与命运的悲观与焦虑情绪。

浮士德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写照:既乐观又迷茫,既冲动又沉着,既肯定又神秘。所以歌德的《浮士德》既是对“浮士德精神”的颂歌,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如果说浮士德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构成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性,蕴涵了一种时代意义,那么歌德本人对这种古典精神的俯视和超越则形成一种现代洞察,使得“浮士德精神”具备了诸多现代甚至后现代气息。

(山西省长治卫校文化教研室;046000)

上一篇:高考模拟作文题设计四则 下一篇:评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