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实践的反差

时间:2022-09-04 06:11:29

理念与实践的反差

精心准备的校级示范课终于落下了帷幕。教研组长走了进来,“今天我恰好坐在一位学生的旁边,在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我把他在课上画的一幅画转交给你,他发言后,一直没有抬头,似乎对自己的作品非常专注……”。我迟疑地接过纸片,画面很简单:两只密闭的容器中都插有一支温度计,在两只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裹着两团湿棉花(旁边注着完全相同),其中一只容器的底层铺有一浅层水。画面的上方写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湿度有关。他把每一根线条都进行了加粗,在画面的下方,则留有两个大大的问号!

“多么富有创意的设计呀!”我不由得感叹起来,这不就是干湿球温度计的原理吗?

在上《蒸发》课前,我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改变蒸发快慢的方法、蒸发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为了促使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我特意为各小组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希望学生能通过实验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

上课一开始,我要求学生运用最简单的方法分辨实验桌上的醋和香水,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了汽化的概念……

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源于对蒸发快慢的探究,我问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觉得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液体的种类”,我把学生提到的因素写在黑板上。

高凌霄站起来,“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湿度有关。”我点点头示意他坐下,却清楚记得自己没把湿度写在黑板上,而是点击课件:我的预设与现在黑板上的完全相同!

“请各个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注意先确定实验研究方案,并验证你们的假设。”

五分钟后,各个小组依次说明自己研究的问题,讲述了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尽管有些小组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我对学生们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的,尤其是有一个小组的学生,他们将液体滴到了两片完全相同的吸水纸上,有效地控制了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对于这个富有创意的设计,我更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轮到高凌霄发言了,“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湿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那你们小组是怎样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来研究的?”我问了一个现在看来十分愚蠢的问题,而且是脱口而出。

“我……我们小组……”他有点语无伦次。

“没关系,课后再认真想一想”,我微笑着示意他坐下。

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使衣服更容易干?如何对某一酿酒厂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产量?……

最后,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康乃馨分发给各个小组,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对其保鲜,一周后带到学校进行比赛……

在我将留下的教学设计逐步付诸实施时,高凌霄,一个聪慧敏感的学生,却在课堂上低下了头,他再也没有心思继续听课:“湿度”没有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老师没有把它写到黑板上!老师的漠视,是否意味着自己的研究丝毫没有价值?或许,当时他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也曾有过退却而选择其他问题的念头,是‘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打消了他的顾虑,凭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和足够自信,他完成了设计,创作了这幅简图。但事后他突然发现,“最感兴趣的问题”是有前提的!当他结结巴巴地想作最后的尝试时,老师却让他坐下――他没有得到充分表达的机会,这彻底浇灭了他最后的希望!老师还说“没关系,下课时再好好想想!”……

毋庸置疑,高凌霄的设计是极富创意且完全正确的,他完全应该得到赞赏。作为这一“教学事故”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教学上的目光短浅,更是理念与行为的严重偏差……

其实,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也预想到学生可能会提出“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这在教材中没有提到)这样的问题,并做了相应的准备,教学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湿度”还是跳出了我的预料,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备课再仔细,预设再充分,教师也不可能预见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与问题――“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

但问题是,我的预设没有适度的弹性,没能给生成留下一定的时空。如果在制作课件时,我在已经列出的因素下再加上省略号,为各种问题的出现留下空间,也许情况就大不相同,我也就不会如此“费尽心机”地追求那种“同一”;遇到“湿度”也不会“紧张”,甚至可能会特别留意――在小组讨论中给予高凌霄适当的关注,提早知道学生的设计意图而有所准备!这样,当他发言后,我或许会改变预设的程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凌霄同学的设计是否可行……老师确实没有想到,课前也没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要不,这样好吗,想做这个实验的同学可以中午到实验室来,我在那儿等大家。”如果进行这样的调整,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也更具有生命力,“简图”事件也根本不可能发生。

可事实上,我没有这么做,确切地讲,我不缺少“预设”,但是缺少对“生成”的心理准备,更缺乏相应的教育灵气和智慧。学生之所以结巴,是因为他意识到:他的假设无法用提供的器材来验证。可是,我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条件?我设计这一探究活动的初衷到底是为了什么?学生完成这幅简图的过程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历程!出现这样的“事件”,与其说是被常规的教学模式束缚了手脚,倒不如说是我心灵深处的固执使然。我的做法已经违背“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看来,实践也好,反思也罢,理论也好,经验也罢,如果不以培育和增长自身教育智慧为旨归,终究是缺少方向,至少会摸索更长的时间!

“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些平时挂在嘴边的理念,其实在我的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的认可。真正的平等,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与期望,对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鼓励;真正的平等,需要教师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真正的平等,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以信任,对学生满怀期待;真正的平等还需教师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可是,我什么也没做到!相反,我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伤及了学生的自尊,这是最令人沮丧的!

……

明天,我将带着这张简图走进课堂。我要告诉学生,这是高凌霄同学的精心设计,它不仅涉及到我们即将学习的蒸发吸热知识,更是干湿球温度计的原理。

我还将告诉学生,由于某个人的一错再错,差点使大家无法看到这个富有创意的设想,这个人就是他们的老师……。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树人中学)

责编 / 齐鲁青

上一篇:站在儿童的角度教学古诗 下一篇: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