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花园” 别样的智慧

时间:2022-09-18 07:27:13

同样的“花园” 别样的智慧

《我和祖父的花园》内容贴近学生,适合学生学习。许蓓老师和王春丽老师虽同教这篇课文,但从两位老师的教学纪实中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同样的“花园”中各具千秋的语文课堂。

不谋而合,凸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程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核心在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让阅读和写作相得益彰。语文教学要摆脱“内容分析”的枷锁,转向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正道,落脚点在哪里?我想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本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近乎口语,浅显而不单调,有趣而不乏童真,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能很好地把握文本语言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模仿、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将作者的语言形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式。比如第十五自然段的教学,两位教师都是从简单的读人手,由单纯的感情朗读感受园中景物的自由与美好,到品读中发现作者运用的拟人及排比修辞的妙处,再到饶有兴趣地放飞学生的想象,运用“愿意……就……”的句式学以致用,当回小诗人仿照文中句式说一说,也来分享小萧红的自由和快乐。在触摸语言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发现课文语言形式的秘密,在快乐的表达中学习作者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

课堂上学生说得自由自在,练得兴趣盎然,很好地吸收了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意境,结合自己的想象也说出了诗一般的语言。从读到品到悟最后到用,两位老师把“写了什么”与“怎么写的”在这里进行了自然融合。当然课堂中学生的精彩表达也源于两位老师的巧妙铺垫,无论是许老师的当堂积累背诵,还是王老师的选句赛读展示,都循序渐进,以趣激趣,为学生仿说打开思路。

合而不同,彰显教师研读智慧

在共同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两位教师从对教材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切入,向我们展示出各自的教学智慧。

许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大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展开板块式教学,层次清晰。许老师在亲切的谈话中导入新课,和孩子们一起猜猜课文中萧红的年龄有多大,然后老师围绕一个主题问题,即“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当时的萧红就是个孩子”让学生到课文中找依据,谈感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深入文本,从小萧红在花园中所做的事情和看到的景物这两个方面,不但感受到孩提时萧红的调皮与活泼,同时也感受到那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化身,学生们也被小萧红的快乐所感染着,在感情朗读中流露出他们对萧红童年生活的向往。

王老师却细心地捕捉到词语分类这一学习切人点,并借此帮助学生很快地理清了课文脉络,教学主线清晰明朗,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老师和学生一起快活地走进园子,尤其是以读带讲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的朗读活动中,在师与生、生与生相互的评价中,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子,感受着园子中景物的一切活力与美妙,理解萧红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从实在的花园走向精神的花园,构筑立体花园的形象。学生在读中把文字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了萧红的自由、快乐,读出了花园中的爱和温暖,读出这是我和祖父的精神家园。

不管是先学事还是先读景,都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深人理解,都同样打动了学生,让学生和小萧红一起在园中嬉戏,细细体味着小萧红童年在花园中的那份悠然自得,那份浓浓的祖孙情。这也正体现出2011版“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正是两位教师从整体把握课文,避免了烦琐的内容分析,还学生以轻松的课堂。更可圈可点的是二位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如王老师在学生仿说不完整时引导“别急着坐下呀,你还有更想做的吧?接着说呗”。许老师和学生合作朗读第四自然段时,在学生读得不到位时,一句“我年岁大了”,让学生感受到朗读中运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变化读出一老一小在田问快乐劳作的画面,突出小萧红的调皮。正是她们这种无痕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思维得以活跃,感情得以释放,让学生在读中慢慢咀嚼出课文中诗一般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萧红的文字,感受语言的清丽和文字中流淌的童年甜蜜,品味萧红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对故乡对祖父的无限思恋,课堂充满了活力。这是何其难得!

结尾巧合,拓展延伸到课外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两位老师在本课学习将要结束时,巧妙地设计了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将学生学习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许老师出示了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引发了学生质疑,学生提出:“课文中的小萧红是那么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为什么茅盾会评价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呢?’”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这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呼兰河传》,让学生对其充满阅读期待。教师对文本的二度链接,让学生的后续学习显得实实在在。王老师结尾时采用回到整体、由文引文的方法,引发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之余的深度思考,让学生透过萧红的文字,对《呼兰河传》、对这位不幸女作家境遇产生浓厚兴趣。当学生重新审视题目“我和祖父的花园”时,当老师说到“即将走出园子,你的心中应该留下点儿什么”这耐人寻味的话语时,学生的思维被唤醒了,这真是课以毕而思未止。

短短的40分钟,两位老师运用她们亲切的诗一般的语言和学生一起在萧红和祖父的花园中快乐的学习,寻找诗的味道,寻找画的美丽,朴素中衬托出她们扎实的教学功底。

上一篇:观素养大赛有感 兼评中山路团队展示 下一篇:用责任,为学生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