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视角看Moment in Peking中的翻译策略选择

时间:2022-09-04 03:29:53

从跨文化视角看Moment in Peking中的翻译策略选择

摘要:近年来,如何通过跨文化翻译传播中国文化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的第一部英文小说。它不仅勾勒出风起云涌时期几个大家族起伏跌宕的命运,更饱含众多传统文化特色。本文旨在对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 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跨文化视角下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期给翻译学者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Moment in Peking;翻译策略

跨文化翻译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输过程。它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而其目的在于传递文化信息的文化意义。

一、作品介绍

而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创作于1938年至1939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所有英文作品中分量最重的一部作品,曾4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该书通过讲述二十世纪初中国义和团的时代背景下,三大家族三代人的生活来展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有传统称谓,风俗习惯,食物服饰,道家思想等等。创作之初,作者林语堂是怀着对外推介中国文化、介绍中国现状的愿望,故而以英语为创作语言,直接运用母语之外的语言描述和阐释中国文化,同时在作品中表达了中西方文化独立而又相融并互补的观点,使西方读者可以从他们所熟悉的阅读角度和文化层面上来了解中国文化。因而,本文通过对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 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跨文化视角下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期给翻译学者提供些许借鉴。

二、跨文化翻译策略

1.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同,这一翻译理论将源语仅仅视作翻译的信息来源。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文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无疑,这一翻译理论给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2.归化翻译法

归化理论中最著名的代表人是Nida。他强调译文的交际功能,其理论强调平衡,这种平衡具体体现在文体、社会和文化价值和语言学特征方面 (包括语用、语法和语义对等)。因而,这一理论被解释为:译文信息的接受者以接受者的使用的语言,对信息做出像原语使用者对于原文一样的反应的程度。

3.异化翻译法

异化理论的倡导者以Venuti为代表。他推崇流畅的翻译策略,在西方十分盛行。同时,他追求着一种透明翻译的理想。异化法的理论和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抗衡占主流地位的以突出目的语文化价值和外来语文本有语言学和文化上差异的翻译法。他认为归化法是文化上的纳粹和帝国主义,异化法的目标是抵抗人种论和种族主义。

三、Moment in Peking中翻译策略分析

1.目的论的指导

翻译的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家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翻译研究理论模式。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行为已不是以源语为中心寻找其在目的语中的等值,而是以翻译的目的为最终标准,判断译本满足翻译目的的充分程度,以及译本在目的语社会中产生的影响。

同时,翻译的目的是有层次性和选择性的。

而“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欲通过自己的翻译及英文作品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国外,这种不同的层次目的性在Moment in Peking 表现的尤为突出。从他在创作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和手段来看,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理解交流和宣扬中国社会风俗文化。正如其女儿林如斯所言,Moment in Peking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根据目的论,目的主导翻译的全过程。因而,林语堂写Moment in Peking的目的在于让西方人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以此为主导思想决定了他在涉及中国特色文化时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以求真实再现中国传统文化,并根据特定情境辅以归化翻译以帮助缺乏背景知识的读者理解深层文化。

2.归化策略体现

归化翻译策略,在于减少异域价值观的倾向,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到本族语的氛围中。这使得译者摆脱了目标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而且可以促使译者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语言风格,以求保留出发语言的文化色彩,从而给译文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

例如,林语堂于小说中引用庄子的论述时就采取了归化翻译法。例:“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To Tao, the zenith is not high, nor the nadir low; no point in time is long ago, nor by lapse of ages has it grown old. 原文是古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自然是晦涩难懂。于是,林语堂用简单的现代英语进行工具翻译以求通俗易懂,使读者更好地领会他的小说反映出的哲学思想。这里翻译目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涉及深层文化的翻译时,工具翻译比纪实翻译更有效。

3.异化策略体现

异化理论中,翻译文本就是要把对于目标语来说比较独特的,且源语中较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资料信息和事件展现给目标语读者,亦或是把先于现时代的一些事物展现给读者。Moment in Peking虽是用英文写作的小说,但由于小说描写的对象是中国社会以及文化,其写作过程其实是一种创作性的汉译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林语堂较多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即使用特有的表达方式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展示给西方读者,使读者领略到一种异域风情。

在Moment in Peking中,文化因素主要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是包括特有的器物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景;而制度文化则包括传统的姓名、称谓以及风俗习惯、格言等;精神文化则着重体现了道家思想。现以其中比较突出的物质文化为例来分析异化翻译策略的体现。众所周知,对于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器物以及建筑,林语堂主要采用了详细描述的方式,把事物的状态性质呈现出来,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There was also a jade juyi, a purely ornamental but important formal wedding gift, usually placed on the table for displaying as a symbol of goodluck. 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该例中的“juyi”(如意)其实是一种饰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如意。在这里,林语堂借用了音译加详细阐释的手法把“如意”这种中国文化特有的器物介绍给读者,使读者领略到异国文化的独特吸引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偏激。其过分强调异域文本的差异。而这恰是通过打乱目标语言中盛行的文化编码来实现。也就是说,在其努力保留异域语言特色的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目标语言的某些特色。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很好地意识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在这方面可以说提供了杰出的翻译范例。他巧妙、有选择地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使译文语言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有效地避免西方读者对译文产生误解。

四、结语

简而言之,跨文化翻译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输过程。本文通过对Moment in Peking进行个案研究,探索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得出结论是:林语堂在处理跨文化翻译时,以目的论为指导,结合了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其中,以异化策略为主。但是在处理中国哲学道家思想的时候,归化取而代之。这样做的目的是鉴于目的论要求译文应该考虑目的文读者的接受和反应,而林语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故这样处理正符合目的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Steiner,George.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2.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53-70.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2.

上一篇:浅谈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下一篇:浅谈记忆单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