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提问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9-04 02:01:50

科学课堂提问现状及对策

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巩固知识,促进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还能及时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

科学课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发问环节存在的问题 问题设置中的两点建议:第一,提笼统,目的不明确,很多教师所提的问题经常会出现表述不清晰、目的不明确,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从而产生答非所问或者答案多种多样的现象。第二,提问内容缺乏启发性。初中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新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设计一系列问题。

侯答环节存在的问题 初中科学课课堂提问在候答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候答时间较少。科学课更多的是让学生思考、探究,而不是简单地教授是什么、为什么,它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一目标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考。这一思考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瞬间完成。候答时间不充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不充分,以至于回答不正确或无法回答。

提问对象选择环节存在的问题 第一,提问对象选择范围窄。科学这门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物理方面的内容。因此很多科学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将提问的对象集中在少数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身上,很少提问差生。久而久之,对于那些不被提问的学生就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对于教师的不重视,他们也会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第二,选择提问对象带惩罚性。根据笔者一段时间的随堂观察,发现科学课堂上教师常提问来惩罚那些没有集中精神听课而在做小动作或打瞌睡的学生,想以此达到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其实,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教育学生,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觉得教师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解决问题环节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代替学生回答。在科学课堂教学时,很多时候教师对自己的提问都是自问自答,没有给学生发言权。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分析不足。通过观察,在初中科学课堂存在这样两种普遍情况:一种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反馈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而后直接讲解正确答案;另一种是一位学生答不出来或答错时,还未请他坐下,就急于叫另一位学生回答。其实,分析学生错误的回答是极其重要的。忽视对学生回答的分析等于错过一次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机会,而且错失了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提高教学效率的机会。第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过于简单。根据笔者随堂观察发现,部分教师给予学生评价基本上都是“好”或“很好”这样笼统的语言。这样的评价简单,缺乏人性关爱,缺乏激励性,对于学生完全没有鼓励的作用。

改善科学课堂提问的对策

备课充分 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得成功与否,与教师是否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有关。因此教师要尽心准备,以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做好充分的课前提问准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育目的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课堂提问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要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提问。第二,熟悉学生,了解教育对象。初中科学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

掌握课堂提问的策略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实施环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问策略。在问题内容设置方面,首先,所提问题要简明扼要,方向明确,要根据教材、教学需要,围绕课文中的重、难、疑点。例如,在学习物体自由落地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物体下落的快慢和物体质量无关,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是不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在一根真空管内,将一枚硬币和与其大小相同的纸片放于同一高度,放开后同时落地)提问学生得到什么结论。

第二,候答策略。科学是初中课程中较难的一门学科,它需要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等。科学的课堂提问,不仅仅需要学生回忆知识,还需要学生计算、分析、逻辑推理,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状态来确定等待的时间。

第三,叫答策略。在叫答方面,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随机点名、举手叫答、集体回答。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叫答方式,可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一定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兼顾好、中、差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和提高。

第四,反馈策略。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予以肯定。而后教师要求学生具体阐述其想法,让其他学生了解他的思维过程、解题思路,教师要认真听取,表扬其思维独特性的一面,而对于其存在的不足予以补充。教师在鼓励时,不应简单的形式上的“好”,应该具体指出学生的回答哪方面比较好。

对于回答不正确的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教师不应该打断,当场下结论或直接叫另一个同学回答。首先,要肯定其回答正确的部分,给学生树立信心。接着要设法找到学生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完整的原因。然后提示学生问题的关键所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作答。如果还是回答不出,可以适当降低问题难度,或者鼓励学生坐下后继续思考。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第一初级中学)

上一篇: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探究 下一篇:高校快递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