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描述能力培养

时间:2022-10-16 09:46:19

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描述能力培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这一目标。在科学课堂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之后,当老师让学生说出“说说你在实验中的发现”“说说你对实验的反思”……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一个个低下头,完全没有了探究兴奋,这种“静”让老师感觉自己的辛苦白费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只好抓将点兵,自己“开讲”“总结”,一个以“探究”为学习方式的课堂变成了“填鸭式”的课堂。笔者不禁想,当我们的学生心中有了丰富的观察结果,口中有了准确、科学的语言,再加上丰富的表达方式,你还担心我们的科学课堂会冷场吗?为此,笔者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培养观察能力是基础

案例1:这是刚接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生,写的一篇观察日记(文后画了观察到的梨树的简笔画及树皮拓印图)。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学生的观察很“单薄”,还不会充分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多方位观察,也不会运用测量工具去获得科学、准确的数据,同时观察也很无序,没能对观察对象建立一个完整、立体的表象。

让学生从学会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观察 根据柏格(Berger)的研究,人类由眼睛所获取的资讯占80%。分析上面的日记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一个未经过培养(或已经接受了初步培养)的学生,他在观察的时候还不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获取信息,他最擅长的就是通过眼睛来观察从而获得一定的信息,这就使他的信息存在片面性,缺乏整体性。

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工具”来观察 案例中,学生的观察没有借助工具,是学生不会使用工具吗?笔者认为,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意识。事实上学生在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就已经学习了直尺的使用方法,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使用直尺进行观察测量的能力,问题在于学生没有使用直尺(或其他工具)进行测量观察的意识;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老师的教学意识,老师没有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让“有序观察”成为学生的习惯 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的观察对象也越来越复杂,学生能否通过观察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应成为老师新的关注点。对学生进行有序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效途径。

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科学观察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科学词汇是突破

各门学科有着自己特有的教学目标,如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更多地是强调用词的优美,生动,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用词的科学性。而“科学”这门学科是教学生求“真”,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描述观察的事物时力求准确。为了让我们的描述更准确、更科学,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就需要用上一些科学名词,使我们的课堂更有科学味。

例如:关于“烧瓶”,科学老师要求学生分清是圆底烧瓶还是平底烧瓶,如果老师不说,学生碰到了就只会说“烧瓶”或“瓶子”,听众这时就会产生歧义。如果学生能准确地表达他使用的是“A底烧瓶”或“平底烧瓶”,其实他潜意识里已经在表达他将如何进行实验了,听众同时能准确地想象到他选择了什么样的实验工具,也能意识到他将如何实验。再比如说“这条鱼不新鲜了”,生活中我们说 “不好了,不能吃了”。在科学课堂里我们就是要告诉孩子这鱼“变质了,它发生了化学变化”,而不是说这个 “不行了”“很臭了”等类似的感性语言。让学生运用科学词汇来进行表达,这不仅让表达更规范、准确,同时更容易与其他同学行成实验的共鸣,让别人准确地知道你如何进行了实验,在实验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多样化表达是助推

学生脑中有了观察到的内容,口中有了准确、科学的语言,只要他有勇气,他就能大胆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分享。只要教师能多给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在汇报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长此以往,就能避免学生在课堂发言时“未讲脸先红”,讲时“照稿宣读”,声音“细如蚊子”等现象的出现。

在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注意其他形式表达能力的培养。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如果能适当的运用到实验记录中的“照片”“手绘图”等来辅助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能起到事半倍功效果。

结束语

科学描述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生长,因为如果一位学生能够很好地描述自己的实验,首先需要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实验发现形成语言文字、符号等记录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准确观察、如实记录,不能胡编乱造,这能帮助学生形成注重事实、克服困难的科学精神;其次,要求学生有序观察与记录,这些记录不是机械的,要能体现记录者的思维过程。当其他同学看到你表达中使用的文字、照片、图表就能再现你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甚至你在实验中的思维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上一篇:服装教学的改革与措施 下一篇:感佩于衡水中学在浙遭遇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