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实用、更好看、更有影响力

时间:2022-09-04 01:50:22

2005年7月13日-18日,《中国海关》杂志笔会在哈尔滨海关举行。参加这次笔会的嘉宾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有全国18个直属海关单位的办公室负责同志和《中国海关》杂志的主要作者。大家围绕如何继续走好《中国海关》杂志的创新之路、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出谋划策。会议思路开阔,气氛热烈,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现发表本次笔会部分代表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陶济生 (《中国海关》杂志出品人)

十分感谢大家来到美丽的哈尔滨参加《中国海关》杂志笔会。

近几年来,《中国海关》杂志快速成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今年3月,获得了中国期刊最高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但是我们感到,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新形势下,《中国海关》杂志如何办得更好,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希望大家把最精辟的见解、最独到的思想和对《中国海关》杂志的殷切期望和盘托出,以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薛颖超 (哈尔滨海关副关长)

首先对各位代表来到哈尔滨海关表示热烈欢迎。《中国海关》杂志是一本非常好的杂志,对全国海关系统和外经贸企业来讲,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预祝这次笔会开得圆满,开得成功。

王桦 (海关总署办公厅新闻办主任)

我对《中国海关》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从2001年《中国海关》杂志全面改版到现在,我是看着她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过来的。我经常与媒体的朋友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杂志办得很大气,摆脱了公文式机关刊物的面孔。她与别的财经类杂志放在一起,也是很上档次的一本杂志。她立足于海关,同时又跳出了海关。内容也比较厚重,不仅有比较丰富的海关通关信息的传播,也有社会方面经济学专家的见解。

但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杂志的“权威看台”应该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栏目,但有些文章有点僵硬,读起来感觉有点累。要是能对政策解读得更通俗易懂,就是不错的栏目。“通关服务”是一个微观的对企业进行指导的栏目,但有点公文化,读起来依然不好懂。希望杂志在这些方面多做努力,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鲜活实用的东西。

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

因为是作经济研究的,我经常看各种杂志,尤其是国际贸易类杂志。这些年原来一些权威的国际经贸类的杂志都在衰落,但也有黑马涌现,一个是《中国海关》杂志,一个是《WTO经济导刊》杂志。这两个杂志办得非常好。尤其是《中国海关》杂志2001年改版以来,形成了一个战略性思路。很多内容不仅仅对海关工作,对中国经济和外贸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杂志的一些解读性的文章,没能抓住关键点,有时将最有意义的信息淹没在面面俱到的论述中;海关数据很多,可以下大力气,从中挖掘出一些问题,将它一一透彻解析。

这本杂志要继续发展,一要跟上时代步伐;二要把它办成海关的喉舌。要背靠海关,面向进出口企业。

周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海关》杂志艺术总监)

在我看来,《中国海关》杂志这几年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他们在只争朝夕地工作着,而且步伐稳健,应该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是打造信息媒体品牌不容忽视的形象要素。《中国海关》杂志的领导深谋远虑,十分重视杂志的视觉传达,使杂志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好平台。他们借助社会力量来壮大发展自己的做法值得发扬。希望杂志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不断共进,成为中国海关和社会不可或缺的助手。

常亮 (北京海关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海关》杂志的办刊理念是“为通关者创造财富”,我认为非常好。“通关者”分为几类:一是进出口企业,二是机构和组织,还有与外贸相关的自然人,如果开办一些针对他们的服务栏目,效果应该不错。总之要“看准人”,为他们做出可口的“饭菜”。

郑晓阳 (天津海关办公室副主任)

我是1982年进海关的。现在的《中国海关》杂志与那时候的相比已经有了飞跃式的变化。现在海关的很多青年关员需要补充知识。他们在读《中国海关》杂志,我也了解到外贸企业的读者也在读。而企业读者关心的内容与海关关员关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个人觉得要听取企业读者特别是报关行业读者的意见、如果能够更多的增加企业读者需要了解的海关知识,会使她“创造财富”的功能更强。

张开翅 (上海海关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海关》杂志这几年走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办得越来越大气。

我认为《中国海关》杂志要立足海关看经贸,还是要发挥海关统计分析和预警的优势。WTO后企业模式上有一些改变,国际贸易摩擦增加、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统计分析,帮企业做好预警服务。说白了就是让数字变成企业的财富。

吴建华 (苏州海关办公室主任)

我建议《中国海关》杂志内容上要少一些呆板枯燥的简单说教,多一些寓教于乐的现身说法。我觉得有些文章看起来比较吃力,如果不是潜心研究的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杂志有些内容互动性不够,需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同时,还要增强可读性。另外,杂志除了在文章标题之下标注作者姓名,建议也在目录里标注作者的姓名。

刘辉平 (海口海关办公室副主任)

我的建议是,能不能通过杂志找到企业和杂志共同关注的热点。现在杂志内容倾向于企业,但是我觉得更应该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共同点。另外,杂志要扩大影响力。影响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思想高度,有先进的理念;二是要有政府高层的支持。杂志要加强和海关总署、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单位的沟通和联系,让自己的观点和文章受到高层关注。

林志军 (杭州海关办公室副主任)

杂志本身就是一种产品,要经营好,要提高核心竞争力。要细分自己的读者,让杂志的专业性、趣味性并存。杂志要有生命力,就要办成顶尖级的,要有这样的气魄。如果杂志不办成数一数二的话,明天也许会是有危机的。

徐越 (广州海关新闻办副主任)

这几年《中国海关》杂志的变化,是中国媒体改革的缩影。从行业杂志到现在的面向中国进出口企业广大读者的财经类名牌杂志,《中国海关》杂志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从供稿人的角度来看,从前单纯的宣传稿件已经不太适应形势的发展。现在我们也常常和杂志社的编辑们进行交流和研讨。希望杂志在报道手法上故事化、具象化一些。

朱国海 (宁波海关办公室副主任)

提几点建议,一是杂志的创新不要偏离海关的主体,要以海关内容为重点和特点。比如每期发的“漫话”,走社会新闻的路子,是不是很适合《中国海关》杂志,值得商榷;二是要多听听外贸企业、报关员的意见,多听听基层海关人员的意见;三是文章的语言还要通俗一些。

陈仲雄 (厦门海关办公室副主任)

目前看来,从《中国海关》杂志的服务主体来看,很重的一块是报关员和经理层面。要抓住这个层面,为他们生产出好“产品”。杂志“包装”已经很漂亮了,但是内在的东西还要加强,文字现在还比较僵硬。海关人办的杂志,要让企业看得懂。

郝原明

(深圳海关《大通关》杂志主编)

现在办杂志,最重要的是策划能力,这与策划人员有很大关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策划团队。其中有面对企业的,选择企业关心的话题,还需要有非常懂海关业务的人员来参与。这样一个结构是合理的,话题的选择才深入。在杂志之外,要主办一些论坛,提高杂志的影响力,而且论坛比媒体的讨论更加深入有力,可以影响潮流,甚至可以影响政府抉择。

王戈 (南京海关办公室宣传科科长)

《中国海关》杂志以前坐在海关对海关说话,现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上是坐在海关对企业说话。我想,能不能从海关、企业实际出发,做一些海关、外贸话题的深度报道?这既能给海关看,也是企业关心的内容。这或许就是《中国海关》杂志的特色。

曾庆龙 (《中国海关》杂志主编)

《中国海关》杂志尽管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如果停步不前,将会平庸。

我认为,杂志主要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传达观点,引导读者;二是传递信息,服务读者。《中国海关》杂志是海关总署主管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唯一综合性媒体,是宣传海关政策法规的特别渠道,是海关联系社会特别是联系中国广大外经贸企业的特别纽带。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下一步,我们的杂志还要“变”,还要围绕更好地服务读者做文章,把杂志办得更实用、更好看、更有影响力。在这次笔会上,大家发表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们深受启发,也深受感动。我们将把这次笔会的成果应用在今后的办刊实践中。谢谢大家对《中国海关》杂志的厚爱,谢谢大家的深情!

上一篇:中亚棉花“新丝路” 下一篇:紫金山下的海关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