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

时间:2022-09-04 01:14:27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早期彩陶鱼纹纹饰新释

[摘要]半坡类型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鱼纹纹饰则是半坡类型彩陶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纹饰,在半坡类型文化早期多为单体鱼纹。对于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的研究,学术界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本文在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对之作出一种全新的解释,认为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体现了半坡居民对鱼在水中游的这一自然现象的渴望、向往以及对水底世界的好奇。

[关键词]半坡类型彩陶;仰韶文化;鱼纹纹饰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35-03

半坡类型是隶属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重要文化类型之一,因1953年春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6公里处的半坡村,故名。半坡类型存在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4900~4000年,①延续了大约900年。半坡类型文化的范围大致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到河南郑州,西抵甘肃天水,南至汉水上游,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渭、泾河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文化遗存有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临潼姜寨、西安半坡、县下孟村、宝鸡北首岭、秦安大地湾等遗址,汉水上游流域的主要半坡类型遗存有西乡何家湾、南郑龙岗寺、商县紫荆等遗址,晋南和郑州地区的主要遗存有芮城东庄村、陕县三里桥、洛阳王湾、郑州陈庄等遗址。②其中,最典型的文化遗址是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

一、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

仰韶文化时期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彩陶也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期”,③开始进入繁荣期,因此,仰韶文化也被称作“彩陶文化”。半坡类型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其彩陶纹饰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中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纹、平行斜纹、三角纹、网纹等,常见的动物纹饰有鹿纹、鱼纹。鱼纹和由鱼纹演变的各种图案以及人面纹与鱼纹相结合的纹饰是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彩纹。这些纹饰和全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彩陶纹饰一样,不仅开启了我国的艺术宝库之门,传递着远古时代的文化信息,同时也留下了让人难以理解的谜团。

半坡类型鱼纹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陶盆的肩部或内壁。鱼纹主要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复体鱼纹即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的鱼纹。半坡类型早期的彩陶纹饰多为单体鱼纹。

二、 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的不同观点

对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的看法,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生殖崇拜说

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写道:“中国人上古起以鱼象征女性,象征配偶,而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与鱼的繁殖能力最强,而且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繁衍相关。”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半坡氏族公社时期,由于生产力极端底下、劳动繁重、生活艰难等原因,造成当时人口寿命很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鱼的繁殖能力强,半坡居民渴望有像鱼一样强大的生殖能力。在古代有很多传说涉及“鱼妇”,即象征生育之神。④

(二)图腾崇拜说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最早源自美洲印第安人鄂吉布氏族的方言,意为“它的亲族”、“它的标记”,表示氏族徽号或标志。在原始人的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有亲缘关系。张朋川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彩绘陶》一文中指出:“半坡类型的一些氏族聚居的村落由向心的几组尾群组成,反映出强烈的集团意识,由于以边缘为纽带的亲族观念得到充分的发展,导致了这一地区图腾艺术的繁盛。”很多学者基于这种想法认为半坡氏族公社是把鱼类这一水族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他们认为鱼是本氏族的保护神,氏族成员均由鱼变来、由鱼转世,死后也会变成鱼。⑤于是对鱼加以崇拜,以祈求它的保护。

(三)月亮崇拜说

一般认为,渔猎生活有季节性和时间性,清晨或傍晚是进行渔猎生产的最佳时间,伴随渔猎生活的不是太阳,而是月亮。彩陶盆内的鱼纹,在盆内盛满水时,就会呈现出一幅“鱼在水中游,月在水上浮”的图像。另外,鱼形状为梭形,近于半圆形,颜色青白,很容易使人想到半月的情形,且鱼属于水族,也是阴类动物,善于产子是它的特征,这与月亮的母性特征相结合。鱼也具有死而复生的属性,正合于月亮的不死功能。⑥刘天德先生也在《仰韶文化“鱼纹”和“人面鱼纹”含义的再探讨》一文中提出鱼纹所象征的就是我国历史上华族的总标志――月亮。

(四)祈求丰收说

半坡文化遗址主要位于渭河流域,人们都是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居住,半坡人在狩猎活动中大量捕获水鹿和竹鼠说明,当时聚落附近有丰盛的水草和沼泽,河流的水量比现在大,人们都是临水而居,捕捞也较方便,这就为捕鱼业提供了条件。⑦苏秉琦先生曾说过:“在经济生活上,半坡人们是农渔猎伐木并重。”⑧渔猎对于其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鱼在当时也是最主要的食物之一。彩陶盆是盛放鱼的工具,在彩陶盆上绘画鱼纹纹饰,象征盆内装满了鱼,有祈求丰收的意愿。

(五)自然崇拜说

半坡氏族公社时期居民还处于蒙昧状态,对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于是将各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与神灵联系起来,认为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行为是由神灵所支配。如鱼般在水中游这一现象他们无法做到,就认为鱼由神灵所支配,于是将鱼绘于陶盆上,视为鱼神加以崇拜。

还有学者提出,鱼纹是出于原始人爱美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纯粹的图案装饰,只反映了半坡居民的审美需求,并没有实际意义。

三、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新释

结合上述不同观点,本文对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提出以下几点不同看法:

(一)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并非生殖崇拜、图腾崇拜、月亮崇拜、祈求丰收说和自然崇拜说

1.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并非生殖崇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古籍如《诗经》、《山海经》中也曾提到鱼与生殖的关系。我们认为,半坡居民临水而居,除鱼外,其他两栖类动物也很常见,比如说蛙类。蛙属于两栖纲蛙科,生活在多水湿润的地方,繁殖能力与鱼类不相上下,但是蛙纹在半坡类型彩陶纹饰中出现较少。由此看来,如果在半坡氏族公社时期把鱼作为生殖崇拜的对象,那么蛙也应该得到崇拜。还有很多哺乳类动物的生殖能力都很强,在半坡、姜寨、北首岭等半坡类型遗址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家猪骨骸,说明当时家猪饲养很普遍。猪在哺乳类动物中生殖能力较强,半坡居民为什么不把更为相近的哺乳类动物作为生殖崇拜的对象,而去崇拜生活在水中的冷血脊椎动物鱼类呢?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

2.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并非图腾崇拜

民族学资料告诉我们,原始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的“图腾禁忌”,即对自己氏族图腾的崇敬,禁止杀害本氏族的图腾和以其为食物。原始人有的在伤了自己的图腾动植物时,甚至会恐惧至死。在特殊的情况下,也有些氏族偶尔食之,感到非常不安而举行种种感恩、谢罪仪式。⑨弗洛伊德也在《图腾与禁忌》中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只禁食这类图腾动物身体的一部分。或是当某种通常已被赦免的动物,由于客观条件需要而必须加以杀害时,则举行请求宽恕的仪式,试图减轻破坏禁忌后所可能遭受的报复。”半坡类型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网坠、鱼钩、鱼叉等捕鱼工具和一定数量的鱼、鳖软体动物的骨骸及空壳,说明鱼类在当时是半坡居民的主要食物之一。他们不仅仅大量捕鱼,而且毫无顾忌地吃鱼,与上述材料中对待图腾动物的禁忌相违背。

除了彩陶盆上的鱼纹纹饰,鱼纹纹饰并未在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其他陶器上出现,也没有发现以其他形式所表现出的对鱼的崇拜。因此,鱼不是半坡氏族公社的图腾,鱼纹也不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3.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反映的不是月亮崇拜、祈求丰收和自然崇拜

月亮是人类经常见到的自然物,月圆月缺也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如果说鱼纹是月亮崇拜,为什么不把月亮的形象直接绘于陶器之上而非要将意义寓于鱼纹之中呢?同属仰韶文化的大河村二期,与半坡类型时代十分接近,大河村二期陶器上已经有比较形象的月亮纹和月牙纹。⑩而在半坡类型遗址中并没有发现月亮纹。

半坡居民临水而居,捕鱼技术已经很先进,捕获大量的鱼已不成问题,不需要再用纹饰来象征,因为这种情况本身就是存在的,捕鱼本来就很丰产,没必要将鱼纹绘于盆上以祈求丰收。

对于自然崇拜也是一样,人们既然认为鱼是神灵,为什么还敢去食用它呢?这样的话,就应该将其视为图腾或者神灵供奉起来。

对于有些学者提出鱼纹是原始人爱美的一种表现,很多学者都持反对观点。因为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新石器时代,万物有灵论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在他们的头脑里,对于众多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因此,就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具有生命,都是由神灵来支配的。至于纯粹的装饰,那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物质文化生活进一步丰盛的产物,而仰韶文化时期的居民,还在为自己最起码的生活条件而奋斗,人类当时急需的是生产更多的生活用品,而不是把为数不多的与物质生活无关的东西装饰很更美。

(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鱼纹体现出半坡人对于鱼畅游水中这一自然现象的渴望、向往以及对水底世界的好奇

原始人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所以渴望探寻其中的奥秘。半坡居民生活在水边,鱼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食物,捕鱼是很重要的生产活动,他们捕鱼的时候,看到鱼在水中畅快地游来游去而不会淹死,人们无法解释这一自然现象,就希望自己能像鱼一样在水中畅游,去探寻未知的水底世界。于是他们便将鱼绘于彩陶盆之上,一方面是由于陶盆实际功效,另一方面将几条鱼放入有水的盆中时,鱼在盆中翻转游泳会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一画面给了半坡居民灵感,于是他们将鱼绘于陶盆之上,如同真鱼在水中畅游嬉戏,同时表现出对鱼的自由自在状态的向往,以满足先民对这一无从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在半坡类型后期,人面与鱼纹相结合的纹饰的产生也能证明这一点。

四、结语

彩陶这一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记录了太多为后人所不能理解的信息,学术界也为此提出很多猜测,各种猜测都有依据,仔细探究似乎又疑点重重。水涛先生说:“彩陶纹饰究竟表达了什么?彩陶纹饰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含义,这是每个人急于知道答案的问题,目前,许多研究彩陶的文章在这方面似乎又都可以给出一定的解释,又都无法回避更多的不可解释的东西。由于这种解释的随意性往往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使得大家对于这样的研究结果产生了怀疑,也使得更多的人视彩陶研究为畏途。”以上材料充分说明了对彩陶纹饰的理解和把握之难。新石器时代没有文字,且时间跨度很大,对于这时的文化体系的认知很难。而且人们对很多事情和现象都不甚理解,他们的思想较为简单、混沌和蒙昧,以我们现在的思维去考虑必然会夸大事实。但是,我们应该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彩陶纹饰的含义终究会为我们所解读。

鱼纹作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富代表性的彩陶纹饰,在早期人类并未赋予它某种很神秘的色彩,当时一切正处于初始阶段,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都处于萌芽期,对于这一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纹饰的考虑一定也不会复杂。

关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纹饰的相关研究很多,我们应当从各种观点之中加以借鉴,最终全面了解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和精神生活,解读出这一纹饰的真正内涵。

[注释]

①严文明:《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

②赵兵福:《半坡文化研究》,《华夏考古》,1992年第2期,第45页。

③郎树德、贾建威:《彩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④陆思贤:《半坡“人面鱼纹”为月相图说》,《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5期,第79页。

⑤褚兴彪:《半坡彩陶人面鱼纹中的文化意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74页。

⑥张文:《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动物纹”彩陶盆新解》,《四川文物》,1997年第6期,第28页。

⑦ 石兴邦:《半坡氏族公社》,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

⑧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⑨巴家云、胡昌钰:《仰韶文化的鱼纹和鸟纹不是图腾崇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第82页、第79页。

⑩刘云辉:《仰韶文化“鱼纹”人面鱼纹”内含二十说述评――兼论“人面鱼纹”为巫师面具形象说》,《文博》,1990年第4期,第68页。

水涛:《中国彩陶研究的一部力作》,《考古》,2007年第10期。

上一篇:《庄子.天下篇》作者浅论 下一篇:甘肃影戏民俗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