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隈研吾设计中的“负建筑”理念

时间:2022-09-03 10:05:24

浅析隈研吾设计中的“负建筑”理念

摘要:

论文通过对隈研吾各时期作品设计手法的演变,探讨了他的设计思想,同时通过他所在大环境的分析,说明了他的思想合乎时代的发展,这也是《负建筑》这本著作的理念由来。

关键词:

消解,隐退,轻盈,和谐,负建筑

Abstract:

Paper Wei inquiry we each perio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ks design technique, discusses the design thought of him, bu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 own environment, explained his though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is is also the negative architecture "the concept of this book origin.

Keywords:

Digestion, retreat, lightsome, harmonious, negative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隈研吾是二战后日本自己培养出的新一代建筑设计师,也是近年来活跃在国际间少有的日本人建筑师,是当今日本建筑届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道至今,经历了后现代主义及现在的全球多元化浪潮,并成为各时期的皎皎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的作品“M2”成为后现代主义在日本的代表,如今他与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矶崎新并列被称为日本建筑届的四大建筑巨匠。他的作品强调“退隐”的观念,最近其著作《负建筑》阐述了他在当今建筑发展上的观点。从他出道作品到现在的作品其建筑风格多变而让人捉摸不定,但归根到底他的设计思想都建立在东方传统的智慧上。

图1图2

从“M2”说起,隈研吾将一个比正常尺寸大数倍的爱奥尼克柱头放置在建筑的顶部,并附加以各种历史主义建筑造型的片段,以堆积的形式,简明的几何体,异质的材料,构筑一个独特而奇妙的艺术空间,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在“Doric”办公楼中也使用了同样的设计手法,一个高大7层的电梯井道外表被做成一根巨大的陶立克柱式,其构思不禁使人想起路斯(Adolf loos)参加芝加哥论坛报社办公楼的设计竞赛时所做的方案。在这个时期,隈研吾通过对与形式脱离的尺度和材料的把握和运用,一方面可以说他是以建筑批评为目的,向人们宣告都市建筑中存在潜伏的危机;另一方面也是他“消解”的建筑观在实践中的最初探索和尝试。

图3图4

消解建筑,是隈研吾在作品中一直贯穿着的不变追求。其最早的尝试是从无序化开始的。设想从空中俯瞰,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混乱无序状态。于是隈研吾自然地就想到:如果在这样一种混乱的环境中安置一座无序的建筑,那它将与周围无序的文脉融合而消失。“M2”和“Doric”办公楼就代表了这种设计观念。其中对尺度的变形夸张和材质随意使用成为创造无序的手段。

然而隈研吾随后便发现无序化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消解建筑目的。当我们观察“无序”建筑的时候,必然将其与周围纷繁的环境背景分离。因此尽管我们精心安排了这种无序以求得消失的结果,但事实恰恰相反,建筑更加凸显。在研究中隈研吾发现,消解建筑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设计者的视觉方向,而不是建筑的混乱无序程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作为主体的人。当我们创造一个客体后,无论是使用透明玻璃做建筑材料,还是用迷彩进行伪装,或者是用植被来覆盖,都无法改善其存在对环境的影响。当观者在外部观察一座建筑,这种视线安排便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产生距离并把客体从其文脉中割离并强调出来,从而使建筑显现。为阻止客体的显现,隈研吾将认识形式反转,也既将视线反转。通过平面布置和流线组织来促成这种反转,使观者从建筑内部眺望环境,而不是在外部环境中观察建筑,从而将建筑消解。

但是单纯的视线反转并不能获得消解的结果。其实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他的作品里旧有反转视线的安排,走在他设计的作品里面,观者一方面获得内部的印象,一方面透过窗户又得到外部环境的印象。因此,他并没有把建筑当客体,而是一种在内部获得的一系列视觉印象的结果。但柯布的建筑没有从根本上消解,原因就在与对视觉的过分强调。因此为了将建筑消解,还要放弃对视觉的单纯依赖,去寻求一种新的,非视觉决定的方法。于是隈研吾将目光转向了传统的文化,智慧,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位于北京长城脚下隈研吾的“竹屋”,让建筑在环境中得到消解。他利用竹质材料建构的独特空间真正实现了“结庐在人境”。 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这曾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活态度的一种写照。竹隐喻着品性的高洁正直,也与超脱遁世有着密切的联系。出世与人世始终是古代士大夫阶层难以回避的人生命题, 能够从容地游走于两者之间, 取得微妙的平衡, 是士大夫们所推崇的境界。

图5图6

从“石屋”到“莲屋”的设计手法演变在材料的使用方面和建筑结合环境方面上体现了他的消解的思想。隈研吾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他的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建筑多少都是对自然的破坏,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破坏程度降到最小。”隈研吾如是说。

“石屋”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多层芦野石的厚平板来在墙上造成多孔状,并置这些板层得到一些空缺,自然光可以从这些白色带蓝纹的卡拉拉大理石薄板间照射进来。到了“莲屋”其表皮的做法更加的轻盈,在处理的过程中用到了不锈刚这样性质的材料去连接石片,具体的做法是“薄薄的石灰华板,20厘米×60厘米大小,30毫米厚,再加上直径8×16毫米的不锈钢栏杆,这些布满孔的外墙看起来像是西洋棋棋盘。这两座新建筑——一部分在现有建筑之间,一部分在相反的一边——是隈研吾用一种独创的方法对石匠工艺的“轻质”和“透明”探索的结果:重于一切的素材。

图7 图8

图9 图10

在隈研吾的众多作品中,名为“水/玻璃”的别墅也许是最能体现他的消解建筑的一个。在这幢连屋顶和地板也大多由玻璃作成的建筑中,光线由屋顶上的不锈纲百页隔栅透射下来,经过水平和竖直玻璃表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的复合作用,形成宛若身处云雾之中一样的幻景。尤其是在夜晚,被灯光照射的表面就象在深海中粼粼闪闪的发光物体。这决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效果,而仿佛是一种流动的虚拟数字化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材料的自身属性已经淹没在复合纹理的统一组织结构之中,就如同一副印象派的油画。既然有成建筑的物质特性已经消失,做为客体的建筑本身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上一篇:工程量清单结算初探 下一篇:试析公路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