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多产业一体化发展探索

时间:2022-09-03 08:39:14

全域旅游视角下多产业一体化发展探索

摘 要:本文基于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结合南宁市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介绍了该市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时的管理经验,进而详细论述了全域旅游的建设路径:创新的管理机制、产品体系、市场营销、产业融合、服务体系,以此来促进社会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全域旅游;南宁市;建设路径

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旅游已成为一项全民娱乐活动。据2016年广西统计年鉴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南宁市接纳国内游客数达8159.14万人次,较上一年增长了18%,其旅游收入达729.9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4%。然而在物质生活逐渐充裕的今天,人民向往的更多是深刻的内涵和情怀,传统的旅游景点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一种全新的旅游出行方式,正吸引着大众的目光。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是“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网将“全域旅游”列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12个新词之一。

一、全域旅游概述

1.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这些社会资源包括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而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简而言之就是相对传统的景点旅游,全域旅游刻画的是一种更高旅游需求、更优质旅游服务的样貌,更能体现大众对出行的向往。

2.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

从2016年起,国家旅游局开展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旨在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到目前为止,广西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单位有19个,其中南宁市作为第二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二、全域旅游详解

1.“四个全面”特征

全域旅游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域”字上面,即全要素、全行业、全时空、全游客。全要素指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吸引游客的资源,来打造区域性景区。全行业将旅游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多种产业交融协调,带动本地区多元产业的发展。全时空即旅游业的发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为游客提供最舒心的服务。通俗来讲,全游客不仅仅是外来地游客,也包含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全民参与发展本地旅游建设,在为游客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自身的生活环境也将得以改善。

2.全域旅游核心意义

全域旅游的发展为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本地居民来说,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也为生活带来了新鲜的乐趣,游客与客户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密关系,而不是单一客户程度上的交流。对于游客来说,外出旅游可以享受身心的放松,体验其他地区文化与态度,真正实现旅行的意义。对于投资商来说,提供了更多的项目投资机会,且会实现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对于政府而言,城市生态环境会得到改善,助长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城市形象得以提升。总体来说,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对城市全方面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有利于居民舒心、游客开心、企业动心和政府放心。

三、南宁市全域旅游发展经验

目前南宁市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主要得益于南宁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整体而言,南宁市旅游发展现状较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市场秩序良好、旅游产品结构搭配合理,综合效益较以往有较大提升。归纳其先进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全域旅游全时空的特征,南宁市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空间格局。结合地域特点,整合利用各项旅游资源,包括民族文化类、山水农业类、节庆会展类等,打造出属于地方特色的精品项目,形成了山水风光、休闲养生、东盟游览等丰富品种的旅游路线。

2.南宁市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托农业基础,以美丽南方等乡村旅游区为示范,推进“旅游+农业”,来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以百里邕江休闲带为建设重点,同时发展龙母湖、龙门水都等重点项目,推进“旅游+水利”,来打造一批临水休闲旅游产品;利用青秀山、大明山等良好的森林环境,完善山地森林养生保健设施,开发森林浴、食疗、养生操、山地运动等养生保健项目,推进“旅游+林业”;通过南宁国际马拉松比赛等精品体育赛事,推进“旅游+体育”,大力开发体育旅游新产品;发扬壮乡文化、东盟关系等的优势项目,推进“旅游+文化”,做文化体验、商务会展旅游产品。

3.全民积极参与全域旅游的建设。南宁市区外的马山、上林等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农民热情参与,对耕地实行旅游化开发,开展多项自营农家乐、自营民宿或出租经营等活动,尽可能利用其充分资源。与此同时,本地居民积极与外界公司企业合作实现对农村资源的现代化开发与利用。

四、全域旅游经济建设路径

1.建设创新的体制观。设计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实现部门整合与联动,加强旅游部门与发改、财政、国土、环保、住建、规划、城管、园林、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商务、文化、扶贫等部门的联系交流和配合。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突破限制新时代旅游发展的障碍,推动旅游业的全方位发展。

2.实现创新的产品观。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所带来的休闲舒适满足度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目的地产品势必要进行创新。结合地区特色文化、生态环境,培养独具风格、吸引大众的度假、餐饮、节庆、运动类旅游品牌,建立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推进旅游品牌多样化创新化发展。注重景区的环境整治工作,严格实行旅游景区建设的环保审批,控制旅游景区的污染物排放,加大监管和污染处理力度,务必打造景区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

3.发展创新的产业观。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旅游化升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提高旅游业竞争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4.培养创新的服务观。全域旅游服务,更加注重服务的规模、氛围、品质。因此,建立完整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定期培养和培训旅游地服务人员素质,以营造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氛围,带动全域旅游地软实力发展,来吸引更多的人流量。

5.建立创新的营销观。旅游地政府实施全域旅游优惠政策,完善旅游法规条例,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定期举办旅游项目投资贸易洽谈会,吸引企业注入更多资金,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当然,全域旅游营销,不仅仅是政府单方面的营销推广,还需要企业配合和自身产品创新构思,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当然也离不开居住地居民积极参与周边旅游建设,以及游客即时地互动宣传建立起良好的口碑等。总的来说,这是一场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四位一体”的全民营销。

参考文献:

[1]吴玉龙.全域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效[J].中国市场,2016(29):39-39.

[2]程蔚.全力推进黄山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思考[J].安徽科技,2016(12):33-35.

[3]刘玉春,贾璐璐.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以安徽省旌德县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5(37):97-101.

[4]李鸣镝.广西北部湾旅游形象整合的意义及设想[J].人力资源管理,2016(1):195-196.

作者简介:王海月(1996.12-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广西大学,金融数学

上一篇: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下一篇: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人才培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