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12:13:19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旅游业是促进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小康的新增长点。石林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旅游发展。从2010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集镇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生态美县专项资金、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新农村重点村、示范村和扶贫项目建设。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促使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石林旅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一、石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旅游要素配比失调

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景区经营还停留在资源导向、单一观光、门票经济的水平上,“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不配套,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业对一、二产业和相关要素产业没有形成强大的经济带动作用。

(二)旅游产品开发不充分

大小石林景区一枝独秀,乃古石林、长湖、大叠水景区开发滞后,各景区串联度不高,整体开发水平较低;乡村旅游开发进程缓慢,开发模式单一。

(三)旅游与文化融合不够紧密

文旅融合度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民族民间文化工艺品发展规模不大,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能力不强。

(四)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接待能力不强

旅游设施布局不合理,各景区旅游交通衔接不当,旅游接待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

(五)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灵活性不强;旅游企业经营机制还不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市场营销能力不强,企业主动拓展海外客源市场的能力较低,高端市场号召力不足,海外市场影响力不大。

(六)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专业型旅游人才稀缺,尤其缺乏旅游资源策划、规划及开发等高素质管理人才;涉外导游,特别是小语种导游奇缺;本土人才合理使用和外来人才引进机制不够顺畅,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石林全域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15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理念是全域旅游的引领性指针,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理念的综合载体。

1.用创新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产品创新。在进行旅游产品创新时,也必须摆脱单点突破的思维,单点的成功只能是示范引领作用,但难以形成综合效应,要最终形成整体效益的提升,就必须在整体上进行创新。

2.用协调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以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和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不平衡为前提的,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禀赋和发展阶段,其次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都各不相同。

3.用绿色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强调全产业,绿色理念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贯彻不仅仅体现在旅游业本身的绿色发展,也体现在与旅游业相关的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绿色发展。

4.用开放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提供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机遇,这些地区可以借着一带一路对资本的吸附力,借助一带一路对区域行政壁垒的突破,借助一带一路对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成功实现旅游业的全域化发展。

三、石林县全域旅游发展途径

(一)石林要坚定旅游强县的目标不动摇

石林的旅游资源光说很丰富都是不够的,而且要说是上天的特别恩宠和祖先的特别馈赠。我们的自然资源,2.7亿年以来石林喀斯特奇观的形成,经历了水与火的孕育,换了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是全球唯一性的资源,所以称石林为“天下第一奇观”,是一点都不过分的。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正在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我们一定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要坚决克服“皇帝姑娘不愁嫁”的保守思想,坚决冲破长期以来形成的“门票经济”“景区旅游”的桎梏,始终围绕“旅游强县”的目标谋事创业,不断推进以旅游为核心和主导产业的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要重新认识和发挥县旅发委的重要作用

旅发委的出现,是旅游业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必然产物,也是旅游从景区化向全域化转变的主要推手。旅发委的成立,就是要把旅游发展规划上升到县域经济的顶层设计,就需要协调整个区域(甚至是跨区域)的资源、财力、物力、人力协同行动,贯彻实施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从石林的实际看,我县的旅发委应该是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政委和主任,全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一研究部署旅游发展的会议。县旅发委下设办公室在县旅游局,负责处理旅发委安排部署的日常事务。旅游局应该单独设立,负责全域旅游业的行政管理事务。现行的管理体制,是无法适应旅游全域化发展需要的,必须尽快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三)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制定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随着国家在2020年前逐步降低和取消景区门票政策的出台实施,石林旅游业发展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转型的第一步,就是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结合县内各方精英,认真制定实施《石林县旅游全域化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全面系统规划石林的旅游业发展。

做到以上几个点,石林的旅游转型才可以算是成功,县委政府提出的打造“国际最佳旅游胜地、滇中经济区的东南新城”的目标才可能最终实现。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调研目的

着眼查找自身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立足职能职责和当前开展的重点工作,依托“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深入各乡镇,走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深系乡镇开展1次蹲点调研,征求意见,查问题,找准症结,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转作风,强担当抓落实,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成为加快实现“三地两心一时代”奋斗目标的过程。

二、调研内容

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解决主题教育需要重点整治的问题,围绕全县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应对和化解全县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围绕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州委“一屏四带、全域生态,三地共建、五业同优”和县委“三地两心一时代”部署,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确定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社会治理、脱贫奔康、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基层组织建设、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等8个重点课题及人社重点难点工作开展调研。调研要紧盯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

三、调研地点

结合“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深系村下哈拉玛村等地。

四、调研方式

调研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座谈交流、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多种方式进行。

五、工作安排

(一)调研准备。在调研前,科级领导干部要对照主题教育要求,对照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对照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的要求,充分借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经验做法,采取个人提出调研题目,集体研究、分头组织实施的方式,合理确定调研主题、时间、地点等。时间安排:9月下旬前

(二)深入调研。调查研究要鲜明问题导向,不搞“作秀式”“盆景式”调研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坚持实事求是,采取不打招呼、不预先安排路线、不开汇报会、不搞层层陪同,直奔基层一线、直插问题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乡村、基层站所、联系点,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面对面了解情况。要注意听取村干部等基层一线党员、群众意见;要注意召开座谈会、走访调研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努力做到了解深入充分、数据掌握详实精准。时间安排9月下旬到10月中旬

(三)典型分析。科级领导干部要在充分了解相关情况、科学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探索新特点、新规律,深入分析研究问题,注重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开展典型个案分析和难点问题攻关。对调研中掌握的先进经验,要认真研究推广复制的价值,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找出矛盾主要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检视问题、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做好准备。时间安排:10月下旬前

(四)收集汇总。将科级领导干部调研报告汇总,及时报县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时间安排:10月下旬前

(五)成果运用。调研结束后,科级领导干部要对调研情况进行梳理,通过集中研讨、专题汇报等方式交流调研成果,进步完善工作思路和举措,要把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过程,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时间安排:10月下旬前完成成果交流,并长期坚持

六、组织领导

(一)压实工作责任。科级领导干部要按照接地气、重实效的原则,妥善安排、周密部署,制定贴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案,要结合分工自觉扎实高质量开展好调研,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调研工作。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重“水”有道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宁国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大的后发优势。宁国源水而生、因水而美。加强水环境建设,对宁国这座山水之城有着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意义。

其一,加强水环境建设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水是生命之源。如果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城市水环境遭到破坏,饮用水水质无法保证,内河都是黑臭水体,这样粗放式发展的代价太大了,只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把经济搞上去了,环境破坏了,然后再去花更大的代价去治理环境,这样的教训极为深刻。因此,重视加强水环境建设,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对于宁国未来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显得尤为迫切。其二,加强水环境建设是打造全域性旅游目的地的迫切需要。“十三五”“四地四优”路径之一就是要打造全域性旅游目的地,核心就是要以国家公园的理念规划、建设、管理城乡,大力推进“山水融城”,形成河流水系、自然山体、生态绿地和城市空间有机连接的绿色生态安全格局,彰显“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城市特色风貌。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推进城市水环境建设。其三,加强水环境建设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支撑。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风格、塑造的品牌,其中,山与水的元素必不可少。比如,法国的塞纳河畔,意大利的威尼斯,杭州的西湖、千岛湖,扬州的瘦西湖,这些地方的水景观、水文化都成为城市品牌。宁国“青龙湾上风上水、三津河如诗如画”,水环境天生丽质,这为水环境打造提供了基础。下一步,突出青龙湾、“四水八岸”等重点,做优水文章,做活水文化,打响山水之城的城市品牌。

二、治“水”有策

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互为表里,转型升级之功一日不成,水污染之害就一日难除;反之亦然,水污染之害一日不除,转型升级之功也一日难成。在浙江这样的水乡,水变清是转型升级最直接的一个标志。只有把治水作为转型升级最关键的突破口,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一要突出系统治理。讲,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要把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遵循辨证唯物的系统思维,以水质量改善作为根本目标,以治污为重点,全面推进防洪、排涝、供水和水景观打造。治污水是改善水环境,防洪水、排涝水是防水灾,保供水、抓节水是保障水资源,相互之间内在联通,互为因果,这些都到位了,水景观也就凸显出来了。要突出青龙湾、万家水库、“四水八岸”等重点项目建设,将城市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思路、设定目标、出台政策、实施工程,构成治理水污染、保障水安全的“组合拳”,提高治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要突出源头预防。近年来,我市在三清两覆盖上(即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基本覆盖),花了大力气,下了大工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普遍赞誉。但水环境污染,表象在水中,源头在岸上,根子在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如果没有解决岸上的病根,即便一时把水治好了,那也是治标不治本,后面还会不断出现反复。要实行水陆统筹,从污染源头入手,以防促治、防治并举。要在严格整治“低小散乱”企业上做减法。另一方面,要在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种植和改进山核桃脱蒲、笋壳无害化处理等先进工艺上做加法,要重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依法加强综合防治,集合我市正在开展的“五乱”整治,重拳清理企业排污、城镇生活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毒瘤”,大力整治乱种乱养、乱填乱倒、乱采乱挖等乱象。三要突出品质提升。亲水是人们的天性,水体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而且也能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间,延伸、引导空间,用设计师的创意理念去多样化地丰富景观环境内容,达到活化空间、创造情意。近年来,我们先后进行启动西津河城区段景观工程,小南河整治,取得了积极成效。客观来说,我市水环境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在确保三津河城区段防洪安全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四水八岸”城区段景观规划建设,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扎实推进,打造皖东南最美城市滨水绿廊。要在优先保护青龙湖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做好规划管控,着眼长远,按照5A级景区打造,让青龙湖成为宁国的的明珠,成为宁国的名片。

三、护“水”有责

近年来,浙江举全省之力全面实施以治污水为突破口,协同推进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治出了改善环境的新成效、转型升级的新局面、百姓点赞的好口碑。这种强有力的治水工作举措,值得我市学习借鉴。一要规划引领。抓紧编制完善城市水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及防洪排涝、水资源保护、河道综合治理、给排水管网、水景观水文化建设等专项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河道蓝线、沿岸绿线。加强规委会对各专项规划编制的统一领导和规划局的全程指导,确保各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相互匹配,避免各部门因标准不同出现规划冲突。二要层层落实。目前,我市已建立了市、乡、村三级河长机制,实现从区域到流域、从水库到塘坝全覆盖。但从督查看,仍有部分单位存在“糊”任务状态,不是监督号码不正确,就是责任人不明白。下一步,要摸清河流现状、存在的问题,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兼顾城市与乡村、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启动“一河一策”,推动河长制向河常制转变。在此基础上,要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同营造知水、懂水、爱水、护水、节水、管水、治水的良好氛围,变“政府治水”为“全民治水”。三要完善机制。加大水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资金,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觉、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制定出台相应管理办法,依法规范各类涉水生产生活行为,严格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完善管水治水责任体系。加强水环境监管,通过建立环保、水务、国土、城管、渔政、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海南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以“点、线、面”结合为抓手,积极推进全地域、领域、要素、方位、过程、行业、时间、社会、产业、空间等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发展,优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实施旅游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强化旅游市场规划化运转、切实保障文明安全旅游、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及引进、创新旅游现代治理等,其中,社会建设管理将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和保障。

自2008年海南启动国际旅游岛行动,尤其是短短两年后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其中社会建设管理事业进行了诸多探索,立足知识经济、智慧治理、信息技术革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赋权型社会转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社会分化加剧与趋同化倾向并存、第三部门快速崛起、城市交通拥堵、科学社会管理和综合评价等新发展、新思路。

一、海南社会建设管理与“多规合一”试点内在关系

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 海南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关注, 海南经济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海南省借助自身独特的地域优势,如何进行社会建设管理成为海南在肩负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重任下,面临的重大挑战。党的十报告对于社会建设管理的指示为海南省的社会建设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2015年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同意海南开展省域范围的“多规合一”试点,海南接过了历史性改革实践任务,再一次以创新者、探索者和闯海者的姿态站在了改革发展的前沿。

二、海南社会建设管理的重大举措

近些年来,海南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管理工作,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推进,创新改革层面取得较大突破。积极推进行政改革,创新社会建设管理,践行省直管市县的行政体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社会建设管理的相关条例,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简政放权,创新社会建设管理方法,多维度保障民生工作,。

(一)努力加快实现海南省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结合海南省自身发展的现状,推进实施《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2010―2030)》,针对当下海南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旨在利用20年的时间打破现今全省城市、农村、农垦三元分治格局,并依托海南省作为全国“多规合一”试点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整合海南省城乡及农场资源,实现全省规划开发与建设“一盘棋”。海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一个“大城市”的建设思路对全省进行统一规划,加快农垦融入地方步伐,在空间布局上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城市群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建设。

(二)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服务基层农村。

自2013年以来,海南省正确理顺和处理党群、干群关系,使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积极服务农村,着力打通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针对农村扶贫攻坚及农民生产生活方面问题,主动帮助农民打开农产品网上销售通道。如今,海南省农村全面实行“两委”干部驻村“坐班”制,便民服务中心(站点)覆盖所有村镇,农业保险财政补贴15个险种实现全省覆盖,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转变工作作风和革新工作方法,从多角度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保障民生。

例如,省委书记罗保铭撰写的调研报告《五管齐下破解十大难题》,是其用了近一年时间,先后调查15 个市县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掌握了第一手的情况而后形成的。该调查报告高度重视海南省社会建设管理,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社会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和主要不足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产生或形成了诸多不足和

问题,社会建设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建设管理体系不健全

主要是对社会特性、公共服务的本质认识不足,应该积极探索赋权型社会及其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路、措施和手段等。

(二)社会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甚鲜明

应确立绿色经济是海南社会建设管理创新的基础和保障,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发展模式,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新动力,尤其是结合海南实际提出更为有效和明确的抓手。

(三)社会建设管理时代和地方特色不突出

应紧紧抓住城市海南的发展定位,突出海南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发展概念和理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同时立足智慧城市、自媒体等因信息技术革新引发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形势对海南社会建设管理的影响,重点体现城市海南、智慧海南和自媒体背景下的海南绿色经济支柱产业――旅游业的价值,落脚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优先产业发展。

(四)社会建设管理重点不明确

应从城市交通、社区建设、家庭环境、地域文化等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领域审视和推动社会建设管理,凸显海南在当下社会建设管理重点领域和内容上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海南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从每一个市民需求入手,借鉴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对重点领域和内容的研究及实践范例构拟,全面提升海南社会建设管理水平和能力。

(五)社会建设管理科学性、持续性和有效性亟待提高

应转变社会建设管理理念,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使海南省的社会建设管理体制自觉与海南旅游岛建设相适应,与海南省的自身发展相结合,改进社会建设与管理方法,构建社会建设管理绩效和成效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基层管理监督机制,并做好相应的反馈信息处理和预警制度。

四、海南国际旅游大社会建设创新思路

时刻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原则,在所有人类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值得进行非常深入的理论探究,尤其是社会建设管理在当下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将比其他任何一个时期都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自人类于16世纪进入科技革新时代以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运转结构的复杂程度比任何一个时期都复杂。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总会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 以上,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经过约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相应的这个国家并将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探索试验前沿。在当今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建立霸主地位之前,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均各领100年左右,是时几乎所有国家及其人民均以此为榜样和目标,当然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建设和公共治理的规范亦源于国家实力及公众态度。

社会建设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实施需要与其相适应的公共管理,社会事务的处理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均需有以政府组织为主导的公共组织的职能发挥及效用实现,特别是在社会阶层固化及其利益分化急剧增强的背景下,社会建设管理应更加突出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范式。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社会将使不同国家、地区处于整合―分化,合作―冲突,进步―落后等复杂的动态变化结构中,国际化、创新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需要政策公共化和管理知识化,与之相对的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边缘化速度和强度均将加快 。

社会建设几乎包含了公共领域的所有事务和问题,但既有的研究多集中于组织、执行和受众研究,对于社会建设管理中政府和公共组织之外的群体或社会单元研究甚少,尤其是缺乏对于社会建设管理效能的考核及其相应的测评体系指标建设问题,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效也总是停留在各种数量的增加值,很难看到关于其建设质量的评价,加之未能厘清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即使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都未能有清楚的厘清,很难获得最科学、最直观、最有代表性的价值判断,同时,很多前沿性问题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系也未能纳入到研究范畴中,例如智慧海南、城市海南、社区与社会建设、家庭与社会建设、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建设等问题,在全国上下深入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成为未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根本出路。

党的十以来,围绕“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明确了未来社会建设管理的工作思路,社会建设的重点在于办人民满意教育、推动更高质量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并针对“四个全面”的战略构想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目标的实现,提出将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并史无前例提出了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这一历史性重大命题,为今后我国社会建设管理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重点学习同志系列重要讲话

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以局党支部和领导干部为重点,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健全学习平台。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方式,不断丰富学习形式。全局干部职工每半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领导干部每日一小时自学,并组织领导干部积极参加县委中心组的学习。

(二)丰富学习内容。以中央、省、州、县重要会议精神学习贯彻为重点,将同志讲话贯穿全局干部职工学习始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我局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开展全域旅游、灾后重建、乡村治理等专项学习,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党的纪律教育,增强法制意识和行动自觉。

(三)强化成果转化。按照以学习促发展、以发展带学习的要求,组织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到基层讲一次党课、作一次政策形势报告、撰写一篇理论学习体会文章及调研报告。

二、做实爱国守法感恩团结群众宣传教育

落实主体责任,聚焦基层群众宣讲,创新形式,用活载体,深化“爱国守法感恩团结”主题教育,解决群众宣传“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林业局“爱国守法感恩团结”主题教育领导机构(名单附后),每月研究部署一次本月群众工作“爱国守法感恩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共同推动群众宣传教育工作。

(二)明确宣教任务。采取干部讲政策、群众讲身边事的形式,每半年组织全局干部到联系乡镇开一次群众性专题集中宣讲,主要宣讲《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及森林防火安全知识等政策法规。

(三)创新宣教形式。利用结对认亲、支部共建等活动,抓住群众集中时机,开展“开心式”、“脱口秀”宣讲活动。积极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加省、州举办的“法治藏区你我同行”法律知识竞赛,结合“故事会”,以“寻找身边最感人的人(事)”为主题,深入挖掘我局涌现的典型人物、感人事例,每季度至少上报1个感人故事。

三、全力推进城乡文明创建

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问题整改为突破口,配合相关部门深入推进城乡环境、交通秩序、政务服务、法制管理等专项整治,大力开展社会满意度测评,确保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升位晋级。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开展“美丽文明行·乡风文明大行动”创建活动,狠抓干部职工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知法懂法守法新人。

四、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20xx年x月x日至x日,xxxx县政协第十三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一、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xxxx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xxxx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2000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

(二)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三)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提升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四)服务管理缺乏规章规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五)乡村旅游扶贫“扶强不扶弱”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三、乡村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形成乡村旅游扶贫共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形成乡村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的共同意识。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是推进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模式及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这一重大意义。

(二)科学规划,强化规划操作性严肃性

一是科学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策划规划。要站在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县人大通过的《关于加快xxxx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与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x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纲要等相衔接,突出扶贫特色和可持续性、可操作性,高起点、高规格制定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明确主题。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应该坚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关注的以文化、生态和健康为主题的扶贫品牌。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必须对全县的乡村旅游扶贫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原则,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

(三)突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品牌

立足生态涵养发展,重点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人生”主题,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不同区位优势和客源市场,利用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优势资源,开发避暑、健身、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比较全面的产业布局。要以“保护资源环境、荫泽子孙后代”主题。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修缮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迹。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拓乡村旅游扶贫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在重点旅游线路和景区(点),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节庆媒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地。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等旅游在线服务,指导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示范户建立网上预订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四)整合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扶贫的引导性投入力度。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倾斜;按照渠道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农民新村建设、民族发展、道路通畅、饮水安全、用电保障、环境整治等行业部门资金。二是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扶贫开发方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规范管理,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管理体系。把乡村旅游扶贫纳入农村扶贫开发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贫”规范管理转变升级。二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检查验收等制度,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扶贫、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联席制度。三是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标识标牌、星级评定、收费标准、客源分配等“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四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培训资源,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

(六)创新机制,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

一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对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在享受乡村旅游普惠政策的同时,可以享受d级危房改造、宅基地复垦、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地灾救助、三峡库区移民等政策的叠加扶持。还可以享受扶贫的信贷贴息、低息和无息借款等特殊政策;由企业开发的旅游景区,政府给予相关扶持政策时,将扶贫责任捆绑给企业。企业必须履行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门票收入提成用于贫困户扶危济困、社保扶贫补助、经济发展扶持等扶贫义务。建立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探索无偿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机制,实现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资源集体所有、村民共享。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等方式明确并公示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利润分配、项目受益农户等重大事项,使乡村旅游扶贫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农户。三是建立扶贫项目成果巩固机制。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护指导工作,建立“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管护机制,发挥扶贫项目效益。

总之,xxxx乡村旅游扶贫要立足生态涵养区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建设长江三峡国际休闲度假中心”总体目标,以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和天坑地缝景区为依托,以产业化拓展为平台,以发挥乡村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走特色化、规范化、品牌化和可持续一体化的道路。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学科整合;参与式教学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出现全域化、休闲化、多元化、自助化、定制化等特点。“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地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在这种“融合共享”特征明显的旅游模式下,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单一知识储备和简单专业技能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旅游人才类型和培养模式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向高知识、高技能、高应用能力方向转化。高校旅游管理是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旅游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创新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所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其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是:是与普通高校培养的高等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它要求培养出的人才要熟练掌握该行业一线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从事行业一线生产的技术型人才[2]。旅游行业的导游员、饭店服务员、礼仪人员、空乘人员等均属于这类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定位模糊,教法单一,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学生专业自信力低,一线服务技能差,学生就业导向不够清晰等。结合时下社会需求,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应以高素质综合型为宗旨,以“学术+应用”“知识+技能”“全国+地方”“行业+专业”为模式,重点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实现学生从普通“旅游服务员”到高知、高技、高能的综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的转变。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通过“互联网+”模式,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

旅游行业跨界明显、知识容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学中必须跳脱出单纯依托教材的传统知识获取模式,紧跟“互联网”“大数据”,才能保持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才能保持起旺盛的生命力。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3]。教学中以手机等自媒体作为主要的学习工具,一来可关注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旅游院校等的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及时获取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知识。一来可进行“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微平台”“互联网+课程”的学习拓展。如通过“雨课堂”“钉钉”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师生课堂内外同步学习交互,学习交流更为方便快捷。

(二)紧扣行业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地方特色内容教学

大理是全球知名的旅游热区。作为地方高校,大理大学在旅游地域性研究方面独具优势。旅游管理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广“接地气”,增加旅游“地方性”的内容极为必要。比如,在“乡村旅游”授课过程中,应紧扣乡村振兴主题,依托大理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的地质资源以及众多的古村镇文化旅游空间资源,吸收借鉴环洱海保护开发的先进经验,借助多样的文旅、农旅休闲模式和案例,通过案例和田野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发学生对行业政策、发展的关注和思考,提升他们对乡村旅游途径下的乡村振兴的科研兴趣。

(三)多学科融合教学,拓宽学科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

旅游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应适当增加不同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比如教学中地理与旅游的融合,能有效地展现旅游资源的“地方性”特征,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旅游动机形成、游客空间位移、旅游景观和旅游模式的特色化发展等内容的理解。再则,在“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课程中,结合大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加入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宗教、语言、政治、旅游等地理要素主题,既能增加学生的地学修养,又能引起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突出旅游专业的地方性特征。还有,旅游与艺术的融合,在模拟导游等技能型课程中加入民歌、舞蹈等地方文艺专题,在“旅游人类学”课程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能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

(四)加强旅游行业从业资格准入和技能提升内容教学,提高考证过关率,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旅游专业的学生可考的部级从业资格证书有: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资格证、会计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十多种,这些证书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但是证书的获得对学生实做技能的要求较高。为帮助学生提高这些资格证的过关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相关内容,加大实训力度。如利用“旅游语言基础”课程加入语音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度;利用“茶艺鉴赏”课程加大茶艺实训,提升学生手动能力;利用“导游业务”和“模拟导游”课程,进行导游考证面试模拟,加入应试技巧的内容,同时密切关注每年国家考证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导游考证过关率;在课内技能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利用“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再强化,巩固学习成果。

(五)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促进科研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结合

首先,有条件的师生积极申报各种课题,积极参与地方性旅游规划和科研项目。其次,在教学中增加科研的内容,如大理地区,大家都较为关注的大理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大理“六大景区”发展现状、大理导游的生存现状、大理温泉休疗现状、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苍山和洱海的保护问题、大理旅游线路设计现状、大理古城人民路“摆客”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等,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加学生对旅游业的关注和科研修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一)全面践行学生参与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避免“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听课疲劳,在遵循常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注重教学主体转换下的参与式教学,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公平性。参与式教学相对于“灌输式”教学,教学中让所有人能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教学的积极成分和中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精神[4]。1群体参与群体参与即全员参与。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应经常使用,如教师给出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并陈述观点。由于学生的参与能力有差异,在这种分组教学法,很难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我的做法是:利用手机或自媒体设备,各组学生自行查找内容,组内组间互通信息,避免雷同和抄袭,找到资料后组内各成员均需进行内容的文字或者录音分析。时间允许时,每位组员上台定时进行口语表述;时间不允许时,组内选出分析表达最好者,代表小组上台陈述。多年的教学效果表明,此法“一箭双雕”,既能保证参与的广泛性,又能保证资料查找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理论课程可采用此法。如“导游业务”理论授课时,请学生查找导游带团相关案例,学生的积极性高,内容记得牢,很受学生欢迎。2个体参与教学中也要强调学生的个人参与与个性展示。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教学中加入“每日一闻”播报。在课前布置与课程相关主题,请学生课下查找,课程开始时进行5分钟左右的旅游要闻播报,按学号顺序进行,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公平参与。此法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关注度,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自信力,学生参与和接受度高,教学效果较好。3角色参与以“假如你是我”“今天我为师”等为主题。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要求学生以教师身份完成一个完整的短时教学过程。此法显示,角色互换是一种“教”与“学”的公平,锻炼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教学技巧的同时,也给教师一种提示和参考:尊重学生需求,教学效果必然更高一筹。4视觉参与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播放音视频教学资料,通过“视频+记录+评论+感悟+纠正”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利用“模拟导游”课程,对学生利用实验课自制的景区导游视频进行观看分析,纠正讲解中的不足;利用“人文地理学”课程,将理论讲授、师生互动教学与人文地理视频教学紧密结合,题材应结合课题广泛而深刻,如人口、语言、文化、环保、战争、地缘、城市、粮农危机以及地方发展等皆可纳入,学生受益匪浅,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以学生参与为主导,积极推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创设接近工作真实环境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场景中,进行不同工作角色模拟,从而整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一种方法[5]。比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可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创设导游带团情景,准备道具,模拟导游员、游客、旅游服务供应商等等,以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导游带团场景。多年教学经验表明此法极受欢迎,尤其是在公选课采用此法,多专业学生协作完成情景模拟,学习过程人人参与,寓教于乐,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增进了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又展示了旅游专业灵活的教学模式,还能引起学生对旅游从业人员执业环境的关注,此种教学法对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都有较大提升。教学效果极佳。但是,此法多适用于技能型课程的实训环节,而且人数太多效果不一定理想。

(三)群体参与和个体参与结合,采用野外观察学习法,节约教学成本

此法适用于有野外实践环节的课程。如“乡村旅游”,在理论讲授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类型的基础上,利用实训课时带学生到周围乡村旅游形态典型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实地观察乡村旅游发展状态,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寻找存在的问题,回校后写成调研报告。比如大理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达,案例典型。学校到调查点,公共交通便捷,费用较低。再如“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需要进行景点的实地讲解,可以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讲解训练,不出校门,方便安全,不产生任何费用。野外观察学习法,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都能获得提升,选点合适的话,既能完成课程内容,又节省教学成本。

(四)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推行实景讲解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此法为“模拟导游”课程专用教学方法,课程具体讲授导游资格证考证景点和景点景区讲解的技能技巧。可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先以校园环境为一级讲解点进行初讲训练,以小组为单位按单体景观分个人讲解,待讲解成熟,再选择当地内门票费用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文化内涵高,距离较近的代表型景区为二级讲解点进行实训。讲解点不一定选热点旅游区,但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景观典型、资源有特色、自然与人文结合、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体验度高。大理地区首选大理大学、大理古城、感通寺、南诏德化碑、洱海月湿地公园、白族名镇喜州等。实景讲解,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快,是一种较适用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性强,对实做技能要求高,要培养高知识、高技能、高应用能力的综合型应用人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必须跟随行业的变化进行不断的摸索、改革和创新。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另外,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能力,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教”有活力,“学”有动力,师生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问卷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旅游市场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47-02

引言

旅游市场问卷调查是获得旅游市场信息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之一。提高旅游市场问卷调查质量一方面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游客公众舆论和社会心理倾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旅游企业市场调研活动,为旅游企业生产经营者开拓市场和旅游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实施问卷调查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均须考虑数据的真实性,应尽可能保证采集到的数据与客观真实情况一致。当然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会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因而调查数据的准确与否已成为影响研究结果和决策的关键性因素。

一、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原则和步骤

笔者认为,问卷调查中的质量控制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是客观控制原则。即对调查质量的衡量与评价应当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应以规定的标准或决策所需要的准确度来衡量,不能人为的降低标准或作过高的要求。第二是全面控制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全程性、全域性、全员性。也就是说在调查的每一个过程、每一环节、每一区域、每一人员都要进行质量的控制。第三是超前控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所有调查人员放弃那种在何时出现问题才在何时解决问题的被动控制方式,根据事实和经验对出现的误差加以预防控制。第四是相关问题处理控制原则。质量控制始终是问卷调查的中心问题,应解决好质量控制与调查经费、及时性等的相互矛盾。绝不允许以降低调查经费而增加误差的做法出现。

二、问卷调查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

(一)调查前的质量控制

1.问卷设计。问卷的设计要以研究目的为出发点,根据数据需要进行问卷的设计。

笔者认为,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游客填写部分即问卷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调查员作业记录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满足调查员管理和问卷质量控制的需要。通常包括:调查地点、调查员姓名、调查时刻、有效问卷编号等。

要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需要在问卷调查设计中遵循一个中心原则,就是尽可能减少报告人的负担,竭尽全力把调查的数量和范围限制在最低限度并且让被调查者尽可能容易地提供信息,提高问卷的准确性。同时,问卷调查还需要特别注意居民友好性,最高要求是要对问题进行易于理解和清楚的表达,因为只有清楚的问题才能保障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使人可以顺利而少费精力地做出回答。此外,对问卷仔细说明、对问题合乎逻辑地安排,按照先易后难、时间顺序排列、 合理安排答案选项顺序。调查材料能一目了然及印刷形式也很重要。

问题设计好后,必须进行试调查。试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检测问卷的可具体可操作性。如游客对问卷问题的承受能力。如果问卷问题太多,占用的时间长,游客一般不愿配合。一方面团队游客在一个景区景点的停留时间不会太久,另外游客自己也需要留有时间娱乐。试调查同时也能发现问卷问题的表达是否合理,对于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改。一般的问卷设计要进行两次及以上的试调查,之后才能开展正式的游客信息收集工作。

2.日报告设计。调查员日报告是为了记录调查人员每天的工作成果、遇到的问题、经验教训以及记录游客的诉求信息而设计的表格。

日报告主要用来对问卷所收集游客数据的一个补充。由于问卷调查是一种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的数据是有限的。日报告是调查员每天做完调查后做的一个总结,内容包括调查人名字、调查日期、调查点名称、工作时间段、工作量、游客特征描述、调查的经验与教训、典型个案与分析等内容 。其中游客特征描述主要用来收集调查员一天调查中接触到的所有游客信息的收集,用来弥补抽样调查的不足。

日报告其他作用:第一是记录游客的诉求信息,然后录入到数据库中;第二是为分析人员撰写分析报告提供个案依据;第三是方便问卷管理人员统计每一位调查人员的工作量,包括完成调查问卷的数量等信息。

3.调查员的选择。最好有旅游专业,或者社科专业相关知识背景的,有一定的计算机知道的人员;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善于沟通、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同时要求调查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旅游市场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要学会调整自身的心态,如果调查员心态不好,不单完成不了工作任务,而且对问卷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进行问卷调查时,常常是“游客坐着,我站着;游客玩着,我工作着”的情况,如果心理形成很大的反差,不仅工作完成不好,还会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

4.调查员的培训。首先,让调查员明确调查对象,一般来说每项研究都会有特定的调查对象,例如对桂林的国内游客做一个调查,那么对于入境的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就不包括在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当中。其次,让调查员熟悉问卷的每一个问题,掌握引导游客填写问题的方法。同时教会调查员如何填写日报告。再次,强调问卷质量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问卷质量控制方案,严格控制问卷的质量。在惩罚制度中制定对问卷质量不合格的处罚措施。每做完一份有效问卷,调查员必须再次检查问卷,确保问卷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如果发现在游客填写不清,及时向游客再次确认!

(二)调查中的质量控制

1.调查对象的选择。通过团队游客的标志,如统一的太阳帽,景区参观牌,等等识别团队游客;可以观察游客的穿着,带的相机等等来识别散客;也可以观察其是否购买旅游纪念品来判断是否为游客。根据笔者长期问卷调查的经验,团队游客相比散客更乐于配合。尽管如此,也必须对散客进行信息收集。因为游客问卷调查是一种随机抽样调查,要保证抽样对象的合理性。

2.打消游客的戒备心理方法。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陌生人的戒备心很强。所以调查员在进行游客问卷调查时,最好说明自己的身份,出示工作证、学生证、介绍信等等相关证件;通过导游做工作,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导游是十分信任的。跟游客进行良好的沟通后,大部分游客还是乐于配合的,毕竟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收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为旅游更好地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3.对于问卷中涉及敏感性问题填写时的引导。如敏感性问题,有关被调查者健康或者有关经济状况的公开指标,自然会引起被调查者的担心和顾虑,从而产生抵触心理。由于不能完全不提这些敏感性问题,因此向被调查者宣传严格的保密规定,使他们相信他们的个人资料不会被第三者知道,就显得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必须使高效率获得准确数据的实际要求与报告人方面的意愿和可能性一致起来,才能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

4.调查结束时注意事项。一次调查结束时不要忘记感谢游客,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游客一个小赠品。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必须注意好自己的形象、言语、行为等等,给游客留下好印象。调查员必有明确我们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为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作贡献,所以调查员自己不能做不利于旅游健康发展的事情。

(三)调查后的质量控制

1.调查问卷的核查与编号。做完一份问卷后必须仔细核查一遍,确定游客填写是否完整,填写内容是否有不合理性。例如游客填写问卷时,出现客源地为“河南”,乘坐交通工具为“飞机”,费用选项中“交通费用”为“100元”。出现这种情况时,调查员必须追问游客原因。如果无法向游客确认该信息,这份问卷视为无效问卷。

在确定问卷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后,进行有效问卷的编号。

2.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方法有三种:(1)调查员在录入问卷时,在保存之前再次核查问卷信息,确保录入信息与原始问卷信息一致。(2)管理人员根据问卷的编号,进行抽查。核对原始问卷信息与录入信息一致。(3)预值控制法。对于录入的一些编码和指标数据,事先规定一定的控制范围,并编入程序。当录入的数据超出范围,计算机将拒绝接受。

结束语

通过调查前、调查中、调查后的质量控制可使问卷调查质量得以强有力的控制,这样可以进一步利用准确的调查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高级分析员写出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为政府部门决策和企业决策服务。由于笔者精力有限,对问卷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研究不够深入,希望以后研究人员有可能的话对各个环节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洁明,何宝昌.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与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叶长法,岑国荣.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探讨[J].浙江统计,1997,(4).

[3]钱索萍.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认识[J].经济与管理,2004,(11):82-83.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奇迹

记者:翟书记您好!今年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您如何评价60年来凉山州发生的巨大变化?

翟占一:60年来,凉山各族人民创造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奇迹。

我举个例子,1952年凉山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为0.44亿元,60年过去了,目前凉山州一天创造的财富,就可以达到1952年全年的总和。凉山州60年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说是一个从落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一个从贫穷走向致富奔小康的跨越,一个从守旧走向现代文明的跨越,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合作的跨越。

记者:我们看到,凉山州这样一个曾经相对落后的民族自治州,其历史性跨越的进程,近几年来尤为迅猛,凉山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省的一个亮点,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

翟占一:近五年来,全州经济发展一年一个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相继突破400亿、500亿、600亿、700亿和1000亿大关,实现了“五年五大步、总量跨千亿”的重大历史性突破;近五年来,人均GDP年均增长14.5%;2011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已增加到116.2亿元,人均财政收入增加到2388元。2011年,全州经济总量、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跃居全省21个市州第7位、第2位,连续两年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1位,凉山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县域经济强势崛起。近五年来,西昌、会理跻身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之列,9个县市先后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全州经济发展格局正由少数县市支撑向安宁河谷、大凉山彝区、木里藏区三大片区“一核一极多点”协调发展转变。

记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总结?

翟占一: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工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兴州,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大力实施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双提升”战略。

我们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放大“西昌经济圈”的辐射作用,培育“两会”(会理、会东)增长极,推动安宁河谷各县市“三先发展”,建设“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示范区;一手抓大凉山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发展,提升“三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开发的带动作用,支持民族聚居地区多点发展、重点突破、追赢赶超,建设“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的创新区,积极培育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推动凉山经济发展格局由安宁河谷“独立支撑”向安宁河谷、金沙江下游“两翼带动”、全域跨越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钢班子带铁队伍”

记者:作为民族地区,凉山州提出“钢班子带铁队伍”,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组织保障,这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翟占一: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合力、强化保障。

我们的经验是,要坚持“钢班子带铁队伍”,紧扣跨越式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把各级班子建成引领跨越式发展的领导核心,把基层组织建成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坚强堡垒,把党员干部队伍建成服务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标杆示范作用、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执行力明显增强,“拼干部、比工作、赛作风、争一流”的氛围愈加浓厚。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工作,各级领导班子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喊出一个声音、走出一个步调”,形成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凉山州的实践证明,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只有始终坚持“钢班子带铁队伍”,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才能团结和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把凉山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记者: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凉山州是如何推进这项工作的?

翟占一:我们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着力破解民族地区基层党建难题。一是实施“钢班子铁队伍”工程。突出核心在党委、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党员、基础在基层、支撑在人才“五大重点”,凝聚各方力量,推进凉山跨越发展。二是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提升大行动”。目前已完成9714个基层党组织的调查摸底、分类定级工作,确定29.7%、61.5%、8.8% 的先进、一般、后进党组织,正在落实整改、晋位升级。结合凉山实际,围绕带头人队伍建设、发展支柱产业、建立科学运行机制,加快后进村整顿转化升级。同时,向“两新”组织派驻党建指导员。三是创新在全州611个乡镇全部建立“苏施”(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充分发挥其发展党员“加速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器”、“两新”组织党建“孵化器”、支部创先争优“驱动器”的作用,有效解决了民族地区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优、素质不高、作用发挥不好,以及优秀青年入党难、流动党员管理难、“两新”党组织组建难、创先争优典型培育难等突出问题。四是扎实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凝心聚力促跨越”活动。制发《关于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凝心聚力促跨越”活动的意见》,大力开展大宣讲、大调研、大帮扶、大调解、大提升“五大活动”。组织专家、领导干部5000余人次深入基层开展“大宣讲”,受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众130多万人次,各地形成调研报告1300多个,实施帮扶项目1364个,落实帮扶资金1.43亿元,调解省联席办积案15件,其他案件1043件。

凉山州“三级跳”,未来更美好

记者:如何解读凉山州“三级跳”的跨越发展目标?

翟占一:制定“三级跳”发展目标,符合凉山州情、区域特征和安宁河谷地区、彝区藏区两大经济板块差异化发展实际。我们具体是这样布局的:第一级跳,2011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突破百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第二级跳,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总量进入四川“第一方阵”,22万户、30%以上农业人口入住新村,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极度贫困和突出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第三级跳,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安宁河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成都平原经济发展水平,率先实现小康,大凉山和木里藏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记者:在您看来,凉山州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翟占一:凉山州正值全面开发开放、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综合扶贫开发的进军号角,“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全面实施,雅西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打破了制约凉山发展的最大交通瓶颈,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必将成为推动凉山经济社会加速跨越的强大力量。

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些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战略性优质烟叶花卉基地和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为加快实现凉山全域全程全面小康“三级跳”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荔波县人民政府县长叶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荔波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风雨兼程硕果累累

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过去五年,是全县上下励精图治、奋勇争先的五年,县人民政府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下,团结全县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宏观思维谋发展之路、以底线思维寻发展之策、以辩证思维成发展之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综合实力提升最快。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转型发展阵痛、后发赶超倒逼,我们保持定力、凝聚合力、深处发力,经济发展成功“突围”,荣获部级荣誉51项、省级荣誉37项,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0.88亿元增加到50.47亿元,财政总收入从3.02亿元增加到6.32亿元,共向上争取财政补助资金60.71亿元,实施项目762个,总投资573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三年在全省同类县市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位列第一名,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成绩最好的时期。

——旅游发展势头最猛。率先提出全域旅游战略,成功纳入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景区提质升级、民宿旅游培育、产品业态创新齐头并进,旅游产业发展从小到大,连续五年呈现井喷式增长,樟江风景名胜区荣膺国家5A级景区并列入全省旅游度假区和100个旅游示范景区。五年来,接待游客总人数从406万人次增加到11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34.41亿元增加到110.96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成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旅居、体验等复合型转变,形成了大旅游引领绿色崛起、大旅游带动三产升级、大旅游格局全民参与的发展态势。

——交通环境改善最优。高速从无到有,高铁梦想成真。交通领域完成投资72亿元,驾荔高速直通县城,贵南高铁、三荔高速、机场改扩建、樟江航运开工建设,先后开辟广州、深圳、重庆、海南、天津等18条航线,“两高两航”综合立体交通体系逐步形成。总里程达767公里的国省道、县乡道全面完成扩建翻新,建成玉朝大道、小七孔大道两大城市主轴和环东、环西等4条环城大道,县城“四横十纵”骨架路网全面形成,交通瓶颈得到有效破解。

——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启动“七星抱玉”城乡发展规划,县城、集镇、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焕然一新。建设月亮湖湿地公园、老荔波古城文化区、樟江河滨景观等一批重大项目,县城规划区面积从5.6平方公里增加至8.3平方公里。乡镇小城镇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城镇化率从24.5%提升至41.57%。建成水甫、寨票、懂蒙等民宿旅游示范点和赛娥、水葩、大土、拉片四大世居民族特色示范村寨,形成产城景融合互动、山水城交相辉映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人民得到实惠最多。五年来,精准脱贫4.8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7.3%下降至15.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75元增至849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526元增至25595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从75%提高到93.8%。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教育率先实现“新两基”目标,城乡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居省州前列。

——活动宣传效应最佳。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惠民生、构和谐、展形象,五年来,成功举办州第七届旅发大会、中国西部小康论坛、首届民宿旅游峰会、国际动漫节、绿手帕全球巡演、意大利巨星荔波行、郎朗音乐之夜、首届世遗年会、梅花节等86个国际国内知名节会赛事活动,《跟着贝尔去冒险》《少年邓恩铭》《心上荔波》等文艺作品在全国热播,形成日日有声音、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的宣传攻势,“世界遗产地·地球绿宝石”屹立全国知名旅游品牌。

——绿色生态建设最好。厚植发展优势,在坚守生态底线中擦亮“地球绿宝石”,森林覆盖率从59.85%增至64.84%。正式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累计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补助4.36亿元。成功举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形成《荔波共识》。《樟江流域保护条例》公布施行,共投入5.8亿元全面实施樟江河综合治理。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森林氧吧等称号。

五年来,我们具体抓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抓发展、提质效,县域经济向“同类领跑”跨越。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各项经济指标稳定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从15.76亿元增加到59.39亿元,年均增长30.39%;规模工业增加值从5.38亿元增加到13.5亿元,年均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5.8亿元增加到11.26亿元,年均增长14.1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42.24亿元增加到114.7亿元,年均增长22.11%;金融存款余额从22.65亿元增加到68.88亿元,年均增长24.91%,贷款余额从10.5亿元增加到45.56亿元,年均增长34.12%。

(二)抓脱贫、强攻坚,社会发展向“全面小康”奔进。我们始终坚持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创建统筹推进,立下“军令状”,吹响“冲锋号”,同步小康步伐明显加快。五年来,投入9.73亿元实施4190户1.7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八步工作法”和“六动模式”成为全国推广样板。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基本消除“空壳村”。累计实施扶贫项目340个,县级实现“减贫摘帽”。完成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6764套、农村危房改造12675户。建成天怡健康养老中心(一期)、县残疾人托管中心和4个乡镇敬老院,养老床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创新“五级承诺制”“八包责任制”,低保标准实现五连增,累计发放低保资金2.3亿元,惠及146万人次。投入救灾救济资金6205万元,发放优抚金2023万元。基本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和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97.18%、97.74%,城镇新增就业116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三)抓项目、攻重点,基础设施向“综合立体”突破。我们始终坚持以改善发展环境作为突破口,掀起了以交通、水利、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大会战。建设完工134公里国省道、40公里县乡公路、593公里通村油路和8座县乡桥梁,全县通车里程达1320公里。率先在全州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连续荣获国家、省、州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先进集体和全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优秀县。水利建设完成投资7.8亿元,5个骨干水源工程积极推进,247个水利项目和山洪灾害预警监测系统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有效灌溉面积率达43.28%。成功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第七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重点县,水利项目“建后资产管护移交制”和“建设申请承诺制”得到国家和省州水利部门充分肯定。电力建设完成投资1.56亿元,建成投运110千伏时来变电站等电力设施。村级宽带覆盖率达97%,通讯网络实现乡村全覆盖。

(四)抓转型、促升级,产业发展向“高效集约”迈进。我们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战略重点,以全域旅游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域旅游突破战略》等系列顶层设计,构建了“一带一核三重点五组团”的旅游发展总体空间布局。瑶山古寨、荔波古镇荣获3A级景区,大小七孔、茂兰、水春河3个景区提质升级工程全面铺开,先后推出9个新景点,启动建设8个新景区。新型工业化迈出新步伐,成功打造瑶庆绿色工业创新示范区、驾播工业园、小七孔返乡创业园等园区平台,入驻企业17家,实现产值30.02亿元。完成煤矿、非煤矿山兼并重组,煤炭产销量累计达258.3万吨。与软通动力合作完成大数据发展规划设计,成功引进阿里巴巴、贵农网、华纳斯科技等电商企业入驻荔波,建成荔波县农村淘宝服务中心、菜鸟物流中心,电商服务站点覆盖率达69%,电商企业达278家。荣获部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业产业化取得新突破,完成《荔波县绿色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建设)规划》编制,成功创建5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现总产值46.86亿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17.46万亩,粮经比进一步优化,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25%,“三品一标”认证36个,“荔波蜜柚”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培育龙头企业35个、家庭农场65个、规模养殖场305个和专业合作社276个。军华畜牧养殖场获评“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兑现各类惠农补贴资金28.8亿元,农业增加值累计完成34.74亿元,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秀县称号。

(五)抓城乡、提品质,城镇发展向“精特美富”推进。我们始终坚持以特色城乡、产城一体作为着力点,城镇综合承载力大幅提升。城建项目完成投资79.86亿元。全面完成4条环城道路、5条城市主干道及6座桥梁建设,3个城市综合体、5个旧城改造、6家大型酒店及红船广场、大剧院等项目相继建成,城市功能配套日趋完善。19个房开项目完成投资50.5亿元,销售面积达95万平方米。县城延伸至朝阳,建成区面积达8.3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甲良镇、小七孔镇分别获评省级、州级示范小城镇,懂蒙、太吉、拉片、尧古、水甫、者吕成功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六)抓生态、守底线,生态文明向“绿色崛起”转变。我们始终坚持把绿水青山作为立县之本,坚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成功列入《贵州南部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规划》《贵州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规划》等,《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利用专题调研报告》通过国家评审。环境监察监测能力达标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测站建成使用。全面实施“绿色荔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营造林56.03万亩、石漠化治理74.1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69.28平方公里。建成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7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荣获“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稳定趋好,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1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

(七)抓改革、扩开放,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激活内生动力、以扩大开放倒逼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活力集聚倍增。组建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动产登记中心,公共资源实现统一平台规范交易,政务服务工作连续四年获全州一等奖。“一表两单”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清理行政审批项目102项,“两集中两到位”“一审一核”“一印两模”“三证一章”“两证合一”改革成为全省样板。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推行“三权”抵押贷款“荔波模式”。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法庭、旅游警察大队和城市综合执法局,推进旅游“三权”分离改革,率先推行旅游投诉先行赔付制度。成功打造贵州省唯一旅游景区明码实价试点县。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推进扩权强镇。殡葬改革“三位一体”模式在全州推广。扎实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争取融资资金76亿元。率先出台《荔波县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累计引进项目221个,到位资金274.38亿元,全县投资环境测评位居全州前列。

(八)抓民生、构和谐,社会事业向“普惠共享”提升。我们始终坚持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事业累计投入14.93亿元,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分别通过国家、省级评估验收,新建村级幼儿园11所、中小学校26所,完成84个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公办幼儿园实现乡镇全覆盖并向村级延伸。高、中考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全州前列,荔波“小县办大教育”模式得到省州肯定。县医院、中医院异地搬迁顺利完成,新建(改造)8个集镇卫生院。成功建立州、县、乡三级医联体服务网络,“先诊疗·后付费”诚信医疗模式在全州推广,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卫生服务工作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甲良、茂兰、佳荣列入“国家卫生乡镇”。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无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文体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实现全覆盖,连续举办两届全国陀螺邀请赛并荣获“中国陀螺之乡”。水韵樟江、广场文艺展演、流动图书车进乡村等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深入民心,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各1个,23部水书精品、18部布依文古籍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中国档案文献记忆遗产名录》,成为全国拥有布依族、水族文化遗产“国宝”藏件最多的县。“平安荔波”建设深入推进,“天网工程”实现县城全覆盖,整合“三中心”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五个资金”积极作用,创新县域群众诉求管理,荔波“421”社会创新治理模式在全省推广。先后荣获全国禁种铲毒先进县、全省平安建设示范县、全省无毒害先进县、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等称号。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制,煤矿安全生产连续五年实现“双零”目标。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武警消防、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审计、科技、史志、气象、外事侨务、司法行政以及妇女、儿童、老龄、残联、民族宗教、智力支边、工商联和对口帮扶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县委坚强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强化政府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把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着力抓统筹、抓落实、抓提升,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服务力、公信力,形成了思想统一、团结高效、奋发有为的政府班子新形象。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29件、政协提案685件,回复率均达100%。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我县发展承前启后、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主动适应新常态、牢牢把握新机遇、沉着应对新挑战、奋力走出新路子,年初既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是脱贫攻坚责任不懈,全面小康稳步推进。打响脱贫攻坚“六大攻坚战”,编制完成月亮山、瑶山三年脱贫攻坚决战计划。投入3.08亿元实施1375户5140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佳荣、捞村等7个安置点。总投资达7057万元的74个扶贫项目全面实施,发放“特惠贷”资金2.11亿元、创业担保贷款8556万元、教育扶贫资助资金1594万元,逐步推进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有效减少贫困人口10174人,15个贫困村出列。二是主攻项目重心不移,发展后劲不断增强。41个省州重点项目和31个中央预算内项目分别完成投资50.74亿元、3.31亿元。争取融资到位资金36.24亿元。编制完成全域旅游交通三年行动计划,省道418旅游公路、荔波至瑶山果园公路全面动工,交通领域完成投资22.1亿元。编制完成《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尧柳水库基本完工,大土水库完成大坝主体,拉寨、三荔、拉毛水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水利领域完成投资4.76亿元。在全州第一次项目现场观摩会综合测评中荣获第一名。三是全域旅游势头不减,三产升级深入推进。旅游持续井喷式增长,总投资达65亿元的18个大小七孔景区及周边环境提质升级项目全面启动,茂兰、水春河景区开发持续推进。兰鼎山、玄武山、观音峰、捞村大峡谷、七彩桫椤谷等新景区景点规划设计和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梦柳布依风情小镇(一期)建成,大小七孔游客集散中心完成主体。成功举办17个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开辟天津、武汉、长沙等新航线,荔波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绿色生态工业化取得新成效,茂兰万吨青梅酒厂复工建设,绿宝石缫丝厂(二期)建设快速推进。新增微企608户、民贸民品企业40家,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分别发展到8331户、1025家,注册资金达33.44亿元,“四上”企业89家。农业“接二连三”取得新突破,新增瑶山、小七孔、黎明关3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出台扶持加快青梅和桑蚕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农业增加值达8.9亿元。四是智慧荔波目标不变,电子商务方兴未艾。组建大数据管理中心,完善大数据战略行动议事机构和制度,建成游客信息服务平台,开工建设智慧谷、智慧旅游集散中心,智慧荔波和智慧旅游完成第一阶段开发部署,智慧荔波架构初见雏形。建成1个县级运营中心、1个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99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引进24家华纳斯电商加盟店,26家邮乐购体验店,与贵农网合作创新“供销扶贫”模式。五是坚守底线思想不松,生态文明持续推进。大力实施樟江流域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绿色荔波“六大工程”,完成营造林27.5万亩、石漠化治理12.2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5.64平方公里。县城(二期)、大小七孔、茂兰、驾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环境监测监察业务用房建成使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均达100%。六是城乡统筹步伐不停,特色城镇逐步显现。启动实施老荔波古城文化区,开工建设邓恩铭纪念馆和纪念广场,转移安置430户1590人。罗家寨大桥、江滨南路建成通车。樟江河滨景观(一期)投入使用,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乐园。民族体育活动中心主体完工。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稳步推进。老政府、原县医院、原党校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启动建设。7个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房开项目完成投资9亿元,销售面积20.4万平方米,城镇领域完成投资17.4亿元。七是改善民生力度不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荔波三中投入使用,38个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全面建成,县中等职业学校获评省级示范中职校。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上线率位列全州前茅,全县幼儿入园率达88.6%。县中医院(二期)工程有序推进,5个乡镇中医馆和卫生院标准化项目投入使用。各项民生指标均达省州目标。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继续保持“双零”目标。

2016年重点实施的十件实事完成情况:玉朝大道和11所村级幼儿园投入使用,樟江河滨景观(一期)、月亮湖湿地公园、县城至永康至翁昂至瑶山旅游公路、荔波四小及老荔波古城文化旅游区均全面开工,荔波一中异地搬迁项目启动。智慧旅游集散中心完成主体,改造小康寨1417户,精准脱贫10174人,15个贫困村出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国家政策调整,水丰220千伏变电站未能如期实施。

各位代表,五年发展有目共睹、五年巨变蕴含艰辛、五年成果令人振奋、五年成就提振士气。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历届政府接续实干的结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理解信任、建言献策、身体力行的结果。所有这些成绩凝聚着全县各族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饱含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和公安政法干警、武警消防官兵,向支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省州驻荔单位、在荔投资创业的企业,向给予政府工作关心支持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艰辛历程,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实践影响深远,追本溯源,我们主要牢牢抓住了五个关键。一是坚持县委统领。按照县委的决策思路安排部署政府具体工作,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形成全县上下谋事一盘棋、干事一股劲、成事一条心的干事创业氛围。二是坚守生态底线。作为世界遗产地,我们始终坚持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大宝贝”已成为最具潜力的后发优势,荔波正以全域旅游引领实现“绿色崛起”。三是开创发展新路。在煤炭产业严重下滑的大背景下,我们顶住压力、克服阻力,坚定不移实施经济转型升级,率先提出全域旅游战略,倾力构建以旅游为主的生态文化经济体系,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四是坚定小康目标。坚持以全面小康作为首要责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发展成果共创共享,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展现了发展过程全民参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执政宗旨。五是强化务实担当。我们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依靠制度管人管事,用心用情干事创业,夙兴夜寐狠抓落实,做到思想清醒、政治坚定、作风务实。这些都是加快荔波发展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必须在今后工作中始终坚持,发扬光大。

各位代表,过去皆为序章,发展永无止境。总结五年的发展,纵向比,成就可圈可点,横向比,差距依然很大,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荔波最主要的矛盾仍然是贫困与落后;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总量小、产业支撑弱,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最大的短板是脱贫攻坚任务重、项目推进不快、人才支撑较弱;最需突破的问题是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水平还不高,产品业态不够丰富,尚未形成整体综合配套服务,对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奋力绘就未来五年发展新蓝图

今后五年,是荔波大有作为、奋发有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荔波全域旅游大发展、大突破的关键时期,更是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胜时期。中央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等重大举措,出台了支持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和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政策,把扶贫攻坚上升到国家战略,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政策机遇的叠加效应。全省着力做强大生态、大旅游、大数据“三块长板”,着力补齐脱贫攻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三块短板”,把大旅游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陈敏尔书记对荔波作出:“一年内使大小七孔景区有大的变化”的新要求,荔波正面临加快发展、后发赶超的黄金期。我们必须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坚决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赶超贡献全部力量。

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党的精神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纲,深学笃用五大新发展理念,紧扣“两加一推”主基调主战略和“3366”战略部署,围绕“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战略定位,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擦亮“地球绿宝石”、种好“旅游摇钱树”,奋力建设全国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左右,增比进位综合测评继续位列全省同类别县(市)第一方阵。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贵州旅游第一名片和“南翼”千亿级全域旅游增长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成为省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典范。城镇化率达53%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0%以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100%。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牢抓实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坚定不移以脱贫攻坚作为第一责任,推动三大民生新跨越。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今后五年的头等大事,把所有工作、各种资源和各方力量都向民生聚集,确保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八个精准”“八个抓好”“五个责任”“五个一批”要求,聚焦2.48万贫困人口,全力打好脱贫“六大攻坚战”。重点抓好3270户12264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认真落实“631”安置机制和“五个三”发展机制,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强化扶贫项目支撑,确保2017年全县整体实现国标脱贫,达到小康创建指标要求。二是全面推进教育卫计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巩固提升“新两基”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到2021年,完成荔波一中异地搬迁工程,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实现小县办强教育的目标。重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医疗卫生标准化建设“五大工程”全覆盖和“人才强卫工程”,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着力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推动计生事业转型,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到2021年,建成一所标准三级公立医院,全县公立医疗机构达到20个以上。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争创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保障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三是织牢社会保障体系网。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和社会保障兜底工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四大保障体系。推进“天网工程”向农村延伸覆盖,提高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和规范化执法水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守住公共安全底线,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位列省州前列。

(二)坚定不移以全域旅游作为第一战略,推动三大产业新跨越。坚持把全域旅游战略作为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树立“旅游+”理念,夯实“545”体系,以旅游引领一产、带动二产、引爆三产。一是推动旅游龙头“全面升级”。坚持“一带一核三重点五组团”的空间布局,全力提质升级核心景区、创新开发产品业态、完善功能配套设施、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推动旅游纵深开发和业态丰富。实施大小七孔景区一体化管理,形成大小七孔、茂兰、县城(水春河)3个5A级景区三极鼎力;瑶山景区、黄江河湿地公园、玄武山、捞村大峡谷、七彩桫椤谷等5个4A级景区多点并举;观音峰、四季花海及民宿旅游村寨等多个3A级景区遍地开花;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山地运动、汽车露营、温泉度假、滑雪赏梅、文体赛事、文艺采风等多种旅游业态交错发展的旅游新格局。到2021年,实现旅游接待2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220亿元以上,过夜游客人均停留天数2.5天以上,建成黔桂旅游中心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二是推动绿色工业“转型崛起”。按照“一园一核四片区”布局,着力打造以农特产品、旅游商品加工为主导的绿色新型工业,培育一批旅游商品开发基地,构建工业带一产、促三产的发展格局。突出招引和培育并举,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保税仓库、免税店、绿色轻工等产业集群,加大产业链上下游引进和培育力度,引导民营经济向五大新发展理念转型。到2021年,全县旅游购物收入达50亿元以上,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1.54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达50亿元以上。三是推动生态农业“接二连三”。按照农旅结合、绿色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方向,狠抓农旅化、园区化、品牌化三大关键,形成农旅化园区、特色化种养、标准化加工、品牌化提升的绿色安全生态农业体系。到2021年,农旅结合的省级示范园区达9个,农业总产值达5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养殖场分别达50个、300个、300户、400个,成为全省农(林)旅融合示范县。

(三)坚定不移以生态优先作为第一底线,推动三大工程新跨越。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坚守两条底线的战略路径,把“绿色+”理念贯穿各个方面,全力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典范。一是实施“绿色+”大融合工程。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旅游、大数据、大健康、大文化等融合发展。着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深入实施绿色荔波及樟江流域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持续抓好“5+1”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构建“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完成营造林17.93万亩,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均达7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5%、88%以上,城乡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和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继续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新增3个国家卫生乡镇。二是加快绿色健康大跨越工程。加速大生态与大健康深度融合,依托养老体系、地热资源、旅游布局和特色中药材种养等优势,加快发展医药医疗、森林康养、休闲养生、健身康体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中医药生产加工、运动健身、康体养生和休闲养老基地。依托智慧荔波,着力构建“智慧医疗”和“健康云”智能服务网络,拓展延伸大健康产业链,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三是加速特色文化大提升工程。推动大生态与大文化广泛结合,充分挖掘、传承发扬民族特色文化,全面推进民族文化“四六工程”。建成邓恩铭纪念馆和老荔波古城项目,形成彰显红色文化、体验民族特色、感受历史沉淀的古城文化旅游区。培育一批具有荔波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民族文化产业园。全力做好《中国水书国际编码提案》和《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申报工作。深入开展以勤俭节约、绿色低碳为主题的全民健身运动,力争引进更多国际国内文体赛事活动和文化创作基地落户荔波并成为永久性举办地。

(四)坚定不移以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动力,推动三大活力新跨越。坚持把创新开放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动力,抓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创新三大关键,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强化大数据创新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大数据管理中心作用,挖掘大数据政用、商用、民用价值。建成智慧谷项目,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和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打造与省州平台纵向联通、与部门数据横向联动的数据交换体系,打通数据资源分散采集、处理加工、集中应用三大环节,加速大数据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到2021年,培育大数据核心应用企业2家以上,推动智慧旅游和智慧产业取得新突破,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全面提升。以全国、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契机,加强与电商企业深度合作,完善县乡村三级大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电子商务村级综合服务网点全覆盖,建成集仓储、冷链、配送为一体的智能物流园。二是深化改革提升内生动力。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改革,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大旅游管理格局。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县乡财税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乡镇生财、聚财、理财积极性。加快推进城乡管理体制、城镇综合执法等改革,形成一批改革亮点。三是实施开放带动借助外力。用足用好金融“源头活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力争培育1-2个2A级以上平台公司并成功上市。加大“引银入荔”力度,引导和规范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切实突破融资瓶颈。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千方百计优化投资环境,形成上下联动、全民招商的全方位态势。

(五)坚定不移以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推动三大基础新跨越。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推进需求侧同步发力,全力以赴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内外联通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一是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打通对外“大动脉”,积极服务贵南高铁、三荔高速、机场改扩建三大工程建成完工并投入使用。争取荔波连接平塘、南丹、河池等高速公路及荔波至黄果树轨道交通纳入省州规划。申报建设国际航空口岸,开通主要客源地大中型城市航线,形成高铁纵向贯通、高速辐射带动、航线延伸联通、轨道交通互补的现代交通综合体系。提升县内“大静脉”,建成樟江航运及轨道交通环线工程,以旅游公路理念提级改造国省道和县乡村道路。到2021年,旅游公路里程达200公里以上,通乡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疏通乡村“毛细血管”,加快推进通组公路、扶贫产业路建设,建制村全面实现“6个100%”。二是构建现代水利工程体系。抢抓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建成尧柳、大土、三荔、拉寨、拉毛5座水库和平林电站,加快推进架桥、的马、石板、吉腊水库建设和樟江河、方村河、甲料河水电梯级开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灌区提升改造、河堤治理及防汛抗旱减灾等工程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到2021年,水利领域完成投资15亿元,农田有效灌溉率达50%以上,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率达100%,全面解决工程性缺水和饮水安全问题。三是构建电力通讯网络体系。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以满足城乡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电需求为重点,完成两个以上千伏变电站建设,推动县城配电网增容、农村电网升级和网架结构改造。全面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推动有线宽带及无线网络向农村延伸,全面完成有线宽带、“无线网络·满格荔波”全覆盖工程,有序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有机融合。到2021年,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城、主要景区及重要集镇免费WIFI全覆盖。

(六)坚定不移以特色城乡作为第一载体,推动三大区域新跨越。坚持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区域联动、协调共享的战略载体,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精致县城、特色乡镇和美丽乡村。一是做精县城,按照“改造升级老城片区、配套建设南门片区、联动开发环城片区、启动开发玉朝片区”的思路,打造以樟江风光带为主线、迎宾大道—玉朝大道和樟江大街—小七孔大道两轴辐射带动,县城、月亮湖、朝阳三级同步发力,新老城区联动开发的县城发展格局,重点实施一批景区景观、功能配套和品质提升工程。到2021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人口达8万人以上。二是做特乡镇,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旅游景观型示范小镇要求,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全面打造“七星抱玉”特色城镇,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协调发展。到2021年,打造形成7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镇,每个乡镇创建1个以上3A级景区。集镇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以上。三是做美乡村,以民宿发展为契机,加速旅游向文化延伸、向乡村发力,全力构建以“北斗七星”为核心的民宿旅游示范点,推进全县100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民族旅游村寨打造,形成樟江、淇江两大民宿集群产业带。

借势扬帆奋发有为

扎实推动2017年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脱贫、同步小康的攻坚之年,更是提速赶超、转型升级的突破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7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旅游总收入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2017年重点实施的十件实事是:

一、建成邓恩铭纪念馆、纪念广场及烈士陵园;

二、减少贫困人口2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达到小康创建指标要求;

三、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1600户,完成棚户区改造3704户,全面实施尧古、太吉、者吕、水甫四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工作;

四、建设恢复文庙、武庙、老县衙、永济泉等历史古迹,建成老荔波古城文化区;

五、建成民族体育活动中心、智慧旅游集散中心;

六、全面实施荔波一中异地搬迁项目,建成荔波四小、县中医院二期、妇幼保健院;

七、启动建设三荔水库、拉寨水库,实现尧柳水库下闸蓄水,大土水库全面完工;

八、全面完成景区提质升级16个项目,创建1个4A级、7个3A级景区;

九、开工建设县城至机场快速干道、省道414茂兰至大沙坡、王蒙至瑶山旅游轻轨项目,建成省道418县城至翁昂至瑶山旅游公路;

十、推进水书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建成县级综合档案馆及水书展馆。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推动以下工作取得八个新突破:

(一)紧盯新要求严嘱托,在大小七孔景区提质升级上取得新突破。坚决贯彻落实省州关于荔波景区提质升级的新要求,把2017年作为“景区提质升级年”,举全县之力、超常规推进,确保完成2017年总投资65亿元的18个项目,启动2018年总投资58亿元的8个项目。一是坚决完成景区提质工程。按照大小七孔景区一体化的思路,建成景区“两门、两桥、两线”及相关配套工程。全面完成西门连接线景观道、大小七孔连接线和大小七孔集散中心、西门集散中心,打造3000亩西门花海,纵深开发野猪林、龟背山、天钟洞等景点,新建非遗民族彩绘村,完成拉柳、内外孟塘整体搬迁,实现景区环线游览、一体运营。二是坚决完成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围绕打造县城至景区、驾欧至景区东西两线最美风光带,严厉打击公路沿线“两违”行为,完成3047栋144万平方米的房屋立面改造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善公路慢行系统及旅游配套设施。全面推进王蒙集镇、新街村整体搬迁及驾欧集镇、联山湾改造升级,实现景区周边乡镇村寨最美、沿线公路最靓、配套设施最优。三是坚决完成红色旅游文化及配套工程。按照国家二级博物馆标准新建邓恩铭纪念馆及纪念广场,全面完成430户210栋房屋征拆及周边环境整治,实现邓恩铭故居红色旅游文化全面升级。

(二)紧盯补短板占高地,在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以强创新、占高地、奔小康引领两大战略行动,以大扶贫统揽补齐短板中的短板,以大数据创新抢占“智慧树”新高地。大力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深入实施“1+10”“1+9”和月亮山、瑶山片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用好扶贫开发投资平台,整合各类资金投向脱贫攻坚项目。全面实施1625户6091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谋划开工2018年784户2940人的县城移民安置点,确保实现县级国标脱贫。大力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建成智慧荔波(一期)和智慧旅游体系,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汇聚交换平台,启动智慧医疗健康和智慧教育项目。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健全县、乡、村三级运营体系,新增村级电子商务综合网点35个以上,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增长30%以上,力争创建电子商务产业园1个以上。

(三)紧盯夯基础扩投资,在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以“大谋划、大推进、大盘活”为重点,更加注重项目前期包装运作、中期跟踪服务、后期落地建设等关键环节。一是推动项目建设大提速。着力优化项目库储备结构,确保项目库动态储备1600个以上。坚持执行“十个一”“四数五帮”项目推进机制,突出抓好可研、用地、环评和招投标四个环节,重点对中央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省州重点项目、景区提质升级工程和脱贫攻坚项目做到目标、标准、时限、责任和奖惩“五明确”,以快建设谋大突破、塑新形象、惠大民生。二是狠抓综合交通大提升。主动配合贵南高铁、三荔高速和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力争荔波至环江高速落地开工、荔波至平塘至贵阳高速列入规划。全力推动樟江航运、机场快速干道、省道414茂兰至大沙坡、佳荣至九阡高速连接线、玉屏至播尧公路改扩建开工建设,启动王蒙至瑶山轨道交通项目。全面实施旅游公路提升工程,建成荔波至瑶山果园公路,确保旅游公路里程达40公里以上,交通领域完成投资16亿元以上。开辟旅游新航线,力争机场吞吐量突破10万人次以上。三是加快水利设施大改善。启动建设拉毛水库,全面推进架桥、的马、石板、吉腊四座水库前期工作,完成甲午、拉交、鲁末、鱼胆山4座水库除险加固,把查电站技改扩建竣工投产,平林电站完成大坝主体工程。水利领域完成投资2.5亿元以上。四是加速电讯设施大突破。力争水丰220千伏、驾欧11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铺设10千伏线路121千米。新建36个基站,重点抓好千兆光纤到楼、百兆光纤入户,确保建制村实现宽带全覆盖。

(四)紧盯优产业促转型,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以全域旅游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全域化旅游格局实现重点突破。坚持旅游“多元发展、软硬兼施”,同步推进茂兰、水春河景区提质升级。加快推动冰雪水世界、月亮湖湿地公园投入使用。加速开发观音峰、玄武山、淇江流域、黄江河湿地公园和七彩桫椤谷等旅游资源,启动捞村大峡谷综合开发、赛娥布依风情湾升级打造。建成智慧旅游集散中心,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度假酒店落户荔波,继续推进民宿旅游示范点建设。全力推动服务水平大提升,新增本地旅行社20家、导游储备100名、宾馆酒店服务人员2000人以上。全年实现接待游客12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5亿元以上。二是推动绿色生态工业实现质量双升。坚持“做大园区平台、集聚生产要素、发展新兴产业”,谋划建设空港物流及商贸物流标准示范园,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大型农特产品、旅游商品企业4家以上,园区总产值达13亿元以上。积极扶持煤炭企业安全达产。以大健康康体养生为核心,打造健康养老、休闲度假基地1个以上。用足用活民营经济、微型企业各项扶持政策,新增“四上”企业8家。三是推动绿色安全生态农业实现提质增效。新增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个,农业生产园区覆盖率达30%以上。坚持“稳粮、保畜、强蔬、优林”,重点扶持青梅、桑蚕两大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新增精品水果0.5万亩、桑园0.5万亩、中药材0.5万亩。强化龙头带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规模养殖场及家庭农场130户以上。加快农特产品品牌建设,“三品一标”认证达43个,主要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100%、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率达30%以上。

(五)紧盯抓特色见成效,在加快构建山地新型城镇上取得新突破。坚持构建以精致县城为龙头、特色小镇为支撑、美丽乡村为亮点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一是加快打造中心县城。加速公共服务功能向朝阳延伸,全面建成民族体育活动中心、樟江河滨景观(二期)和南北停车场,加快智慧生态城建设和老政府、原县医院、汽车站、原党校4个片区旧城改造。有序推进板旺、建设村安置区建设。规划启动高铁小镇、月亮湖小镇和航空小镇。督促房开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销售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二是加快打造特色小镇。按照3A级景区标准鼓励扶持每个乡镇(街道)打造具备民族特色的街道(社区)、文化广场、星级厕所、停车场及旅游服务区,培育壮大1个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个性特、布局优、功能强、产业好、机制活、效益高的“七星抱玉”特色小镇集群。有序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落户,城镇化率达45%以上。三是加快打造民宿乡村。继续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七小行动计划,创新“民宿+脱贫”模式,以“北斗七星”民宿精品酒店为核心,加快建设巴格等一批民宿示范点,确保每个乡镇(街道)具有一个民宿旅游特色示范村寨。

(六)紧盯守底线强优势,在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以底线思维谋发展之策,坚定不移厚植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一是打好生态建设攻坚战。深入推进绿色荔波三年行动,全面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完成营造林2.5万亩、石漠化治理20.0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二是打好污染治理突围战。以樟江、淇江等重点流域及县城、城镇重点区域治理带动全域环境整治,建成佳荣、播尧集镇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5%、88%以上。城乡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和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均达100%。三是打好环境监管持久战。严格执行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突出以科技力量解决好环境矛盾,用好“六个严禁”“六个一律”两把利剑,严格执法、重拳出击,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七)紧盯强创新增活力,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中心,做大做强开放平台,全面释放发展新活力。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出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理顺旅游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旅游三权分离改革和“快审快结、快处快赔”的旅游纠纷速裁模式。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全面铺开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及区域医疗联合体改革。二是持续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和乡镇财税改革,继续推进教育、户籍、文化、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领域改革。三是提升招商和融资水平。抓好招商项目的精准率、落地率、成活率三个关键,做大做强荔旅产业控股集团、樟江实业、荔旅集团、金投集团等平台,组建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确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0亿元,融资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

(八)紧盯惠民生促和谐,在推动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让公共服务能力更加普惠大众。一是全面提升教育事业。巩固提升“新两基”水平,扎实推进荔波一中异地搬迁、县城四小项目建设,规划启动第五小学。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89%、93%以上。加快中职校创新,力争列入“全国千所优质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二是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科技、农业等业态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大做优文体活动载体,举办好黔南州第五届运动会、国际儿童动漫节、全国陀螺邀请赛等系列文体赛事活动,争取更多国际文化活动落户荔波,唱响“荔波好声音”。三是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强化全域旅游战略人才支撑,按需引才、本土提升、就业保障三措并举,确保每万人人才资源数达1100人,城镇新增就业29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四是抓好卫计及民政保障。推进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和“三按月”管理机制,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县。全面完成县中医院二期、妇幼保健院和6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烈士陵园及小七孔、黎明关敬老院项目,启动建设荔波国际大健康生态养老服务中心,深入推进殡葬改革。优化新农合补偿方案,新农合参合率达98%以上,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增强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综合覆盖率均达90%以上。五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全面实施“421”社会创新治理模式,建成“一队两基三所”和交通事故快处快赔中心。深化社区自治管理,推进住宅小区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平安荔波”建设,全面完成“天网工程”,形成立体化社会治安和消防防控体系。继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实现安全事故“双零”目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继续保持省州前列。提升民族团结影响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加大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加快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切实抓好国防教育、人民防空、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公正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武警部队和消防工作;继续关心支持工青妇、红十字会、老龄、残联、关工委工作;做好外事侨务、机构编制、民族宗教、司法行政工作;推进审计、科技、统计、气象、档案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坚持按照“务实、高效、公正、廉明”的要求,切实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在政府自身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一)依法行政,转变职能,行简政之道。严格依法依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全面公布政府权利和责任清单,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以行政权力瘦身为市场主体强身,实现审批提速、服务提质、办事提效。切实规范政府议事规则,把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审查、集体讨论、社会听证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加快打造“线上线下合一、台前台后打通、纵向横向联动”的公共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二)高效施政,改进作风,办实干之事。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以学促干,以干带学,切实把理论思想聚焦转化到“脱贫攻坚、全域旅游、项目建设”三大决战上来。推行政府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责任化、责任落实具体化,健全绩效管理、督查督办、定期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每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艰苦奋斗作风。严格执行公车改革制度,做到下乡轻车简从、公务勤俭节约,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三)科学理政,强化执行,创务实之绩。坚持以大局观念研判新形势,做到站位高远、定位准确、与时俱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善谋为民之策,常行为民之举。注重战略思考,在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路径、培育发展动力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坚持登高望远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做到加快发展信念不动摇、率先发展气势不减弱、跨越发展意志不衰退,形成目标同向、班子同心、干群同力的良好局面。充分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荔波县情,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多办惠民生、得民心的好事,追求群众满意的政绩。

(四)从严执政,廉洁自律,修清明之身。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洁“两个责任”,从严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加强政策法规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忠诚高线”、不越“纪律红线”、守住“廉洁底线”,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州委九项规定,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有效管理公共资源、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和公职人员。推广实施“数据铁笼”行动计划,实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天在看,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上一篇:环境保护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勘察设计行业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