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载体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

时间:2022-09-03 07:54:13

以“活动”为载体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

教学是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教师科学安排好“活动”,以此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本文以笔者的一节公开课《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就如何以“活动”为载体组织高中物理教学谈几点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思想分析

1.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重点放在历史的回顾这一部分.

2.渗透物理思想、物理方法,这一节课要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所需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自己解释物体停下来的原因.同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实验,体会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二、教学目标设置

结合教学设计的思想,旨在促进学生智能情多元化智能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HJ*4]

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知道动力学认识发展的简史: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实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历史上人们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艰难过程,使学生形成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

3.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成功愉悦感.[HJ2mm]

三、教学过程

[HJ*4]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

问题引入活动1第一、二章己经研究了物体是怎样运动的,这称之为运动学.物体为什么会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称之为动力学.今天开始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学生思考并进入学习状态

创设情境导出活动2演示:在桌面上推动物体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立即停止运动.

问: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是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总结,这观点对吗?

观察.生1答: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生2答:1说得不对,初中学过物体不受力时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探究提供器材:斜槽、小物块、毛巾、棉布、玻璃板.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实验现象

活动3:学生综合分析问题问题1:细致观察三次实验,分析现象的异同点有那些?

问题2:从三次实验的观察结果来看,物体运动的距离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小组讨论,并推出代表回答问题[BG)F]

[BG(!]

问题拓展拓展1:物块滑行距离与其受到的水平面对它的阻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拓展2:如果进一步减少物块运动时受到的阻力,直到阻力为0,你推断会看到什么现象?

讨论总结: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不受摩擦力)将会一直匀速运动.(这恰是伽利略的猜想)

借助于媒体呈现情境如何验证猜想呢?伽利略是如何做的呢?

演播理想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并质疑:

质疑①:阻力能完全消除吗?

②在倾角变为0后,生活中能否找到无限水平木板?学生先自学书第72页最下面一段,通过两个质疑联系“理想实验”,并联系教材领会:“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设计思路、思想方法.”

活动四:讲解、探讨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包含了怎样的意义?

介绍冰壶球运动分组讨论,推出代表回答.

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活动五:问题再探究借助于生活中的“水枪”,介绍惯性的概念.

并引导学生对“惯性”进行思考: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有这样的“本领”;这“本领”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观看录像.学生举例分析并总结结论:物体的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课后问题延伸在完成课堂小结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在物理学上的贡献,体会他们成功的经验.课外思考并继续探究[HJ3mm][HJ1.4mm]

四、教学反思

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我的预设目标达成度相吻合.

1.学生的感受

下课后,笔者与所教班级学生交流,学生的感受是“很有趣且有收获”.在询问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在规律的得到涉及到哪些物理学家,他们的观点是什么的时候,学生都能应对如流,可见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达成了物理知识目标.那么,在询问整个研究过程,哪个环节印象最为深刻的时候,学生都能说出理想斜面实验,可见学生不仅仅习得了知识,还理解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当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2.同行评价

这是一节公开课,当然课后有一个评课的过程,听课老师都给予了这节课高度的评价,肯定了教学的成功之处,整节课顺着物理规律发现和发展的轨迹一步步展开,还原了科学规律被发现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注重与教学实际,从生活中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最终实现了知识和规律的自主发现,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以生为本的教学要求,较好地达成了三维目标,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3.自我反思

本节课总体而言思路清晰,借助于实验让学生能够自主观察和讨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然后抛出质疑将问题顺势推向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学生的思维得以迅速过渡并完成科学推理得出结论,伽利略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思想方法,可见其伟大之处,接着又设计具体的活动让学生一步步接近规律,理解规律的内涵外延,整节课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发现、生成,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最后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将课堂探究引向课外,达到课外自觉延伸的效果.

总体而言,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树立生本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优化课堂模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高中起始阶段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还不是很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帮助他们的认知经历“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这一过程.高中物理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实践入手,不要总盯着文本和习题,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动态的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相互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时容易分心,如果在教师的主导下,以活动为载体,布置具体的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或是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自主学习,学生有目标、有要求,学习会更细致、到位.

上一篇:关注课堂改革提升课堂价值 下一篇:湖北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