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时间:2022-09-03 05:13:13

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教学是这样阐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板块。用一句话来说,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的?用江苏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话说,就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谈我对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的简单理解。

一、目标定位小一点,让课堂实在起来

对于文本,老师首先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也就是要读懂、理解课文,从课文内容、课文形式、课文语言等方面读懂课文,在这样“读进去”的情况下,思考该引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阅读目标。对于一篇课文、一节课,目标定位要小一点、现实一点,要有所取舍,不可面面俱到。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在教授“口语交际——走进语文场,问答之间”时,目标定位简单而准确,就是针对确定对象进行恰当的提问;又如《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文章是作家赵丽宏对文学的体验与认识,而初一学生对文学还没什么感觉,如果定位在“认识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就感觉高了,不如小一点,定位在“诵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积累词语,丰富语言”。黄厚江老师教授《黔之驴》时,目标定位在诵读课文、能复述故事;读懂课文,认识驴和虎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这样定位明确而简单,课堂教学实实在在。

二、教学切入巧一点,让课堂灵动起来

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的最佳角度,具有提纲挈领、统领课堂的作用。好的切入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带动整节课顺利展开。在中语杯课堂教学大赛上,有选手讲授《囚绿记》,从题目切入,问学生们从题目上看有什么思考,学生答:为什么要囚住绿呢?怎么囚住绿呢?绿后来怎么样了?笔者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从首句切入:“我不由得停下来脚步”是什么原因?放在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特级教师李卫东在教授《社戏》时从结尾切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课文的文眼,可以这样切入:那夜的好戏真的好看吗?由此中间开花,最后回拢全文。这些巧妙的切入使课堂灵动起来。

三、问题设计精一点,让课堂有效起来

阅读教学的过程基本就是运用对话、讨论、探究等启发式手段加以展开,而这些手段的运用,关键在于问题的巧妙设计,这就是黄厚江老师的观点: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黄厚江老师教授《我们家的男子汉》时设计问题:用人物的语言来换小标题,从而实现了理解课文内容的环节;他在教授《黔之驴》时,在分析驴和虎的形象之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写虎的内容比写驴多,为什么不以“黔之虎”为题呢?这样一问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度阅读课文,并巧妙地点出了文章主题;有教师在讲授《孔乙己》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短衣帮眼中的孔乙己,丁举人眼中的孔乙己,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你眼中的孔乙己,这组问题的讨论解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读懂内容和人物,还能让学生拥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引导阅读的问题设计要准确而简练,让阅读教学有效而实在。

四、多一点本色,少一点浮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用专家的话说,语文课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可见,阅读教学更应该以语言训练为核心,这就是阅读教学的本色,是语文味,多一点本色,少一点浮华。那么如何进行语言训练活动呢?宁鸿斌老师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以“一个……的皇帝”的句式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从而达到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目的,并开展了语言训练;余映潮老师在教授《夏》这篇散文时,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从文中找出对称的语句,师生进行朗读,积累了语言的同时,又体会了语言表达的对称美、音律美。“中语杯”课堂教学大赛中,向浩老师在教授《小石潭记》时,主体部分教学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重点写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小石潭的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看到这些景物柳宗元的心情如何?就这样,教师凭着由浅入深的问题的逐步展开,凭着对语文本色的理解,凭着机智的处理和细节的把握,获得了教学的成功。

五、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强加

阅读教学应该重在阅读实践和教师引导,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不应该用学生的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李卫东老师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从题目你能看出课文主要写哪几部分内容吗?在学生回答后,李老师问:你从文中能找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吗?学生找到后阅读体会情感,李老师又问:为什么如此留念呢?就这样,教师运用“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

阅读的引导还要细一点、具体一点,便于学生形成能力。如《社戏》中有这样的语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我们引导学生这样分析:“大白鱼”的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航船速度快,也表现孩子们看社戏过后月夜归航的欢快心情,这比喻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具有童话色彩,给人以美的想象;又写老渔夫的喝彩,从侧面衬托孩子们的摇船本领高;其中的“蹿”字,用得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航船的快速与灵活,并紧扣喻体“大白鱼”来写,传神而形象。这样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修辞、写法以及用词的角度入手,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分析要结合文本,回答要有层次,从而让学生形成语文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根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读好文本是关键。只有教师读透文本才能驾驭文本,进而针对文本特点设计恰当的问题,也才能带领学生“读进去、读出来”,像黄厚江老师所说的那样: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教学方法简简单单,教学活动实实在在,才能真正让语文回家,阅读教学才能真正用好“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体”的教学策略,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上一篇:动起来,为构建生态式课堂喝彩 下一篇:高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