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加强青少年礼仪文化教育

时间:2022-09-03 02:45:18

重视加强青少年礼仪文化教育

【摘 要】礼仪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素质和能力,青少年时期是礼仪文化学习的基础阶段。重视青少年的礼仪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礼仪素质,也是提高国家文明素质、建设良好社会风尚所必需。加强礼仪文化建设,社会各方力量要通力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关键词】礼仪文化;青少年;教育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即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从学礼仪开始。礼仪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中,礼仪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进展缓慢。青少年时期正是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黄金时期,对塑造其人生意义非凡,因此,必须提到一定高度来认识。

1 当前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礼仪文化体系

目前,礼仪方面最为丰富的是各种院校的专业课程,以商务礼仪为主、专业性强,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书籍资料却少之又少,并且思想教育多,实践技能训练少。其实,礼仪不能等同于德育,它是应用性很强的普适性学科,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是道德层面的教育,更是贴近生活、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程,从穿着服饰到言谈举止,从个体的行为到社会群体的规范等等,包罗万象,包括了思想意识、道德规范、民风民俗等众多范畴,但是目前我们的礼仪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的科学文化系统,从幼儿到青少年形成一套具有连续性、科学性的完整体系,便于有效地进行养成性教育。

1.2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礼仪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投入不足、落实不到位,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地方用突击式、口号式应对考察或作为工作业绩,敷衍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在中学阶段许多学校礼仪教育形同虚设,学校、老师、家长的关注点放在了成绩上,似乎成绩代表了一切,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习的压力,导致师生把学习作为压倒性的任务,礼仪修养、人格品性的培养被漠视化、边缘化。而美国的评价体系却十分看重人品、人性的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帮助敬老院老人、参加慈善募捐等实践活动在申请高校时是十分重要的加分项,礼仪修养、个人品性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些很值得我们反思。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礼仪文化道德情操的教育培养问题。

1.3 任务不明,责任不清

礼仪教育不只是学校一家之责,学校、家庭、社会该怎样协调,怎样实施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认识,出现问题时,往往问责难。例如,近年来关于校园暴力等事件频发就是典型案例,如果我们及早教育,用礼仪涵养自己,以道德自律,匡正行为、纠正错误,就可以减少、控制犯罪行为,避免悲剧的发生。因为礼与法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跨越了礼的界限就可能演变为犯罪,礼仪教化可以有效遏止青少年犯罪。然而,由于任务不清,责任不明,家长学校没有能够做好这一工作,造成礼仪教育的缺失,出了问题之后,往往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影响了礼仪教育的主动性。

2 青少年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青少年时期是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期

在人的生命周期中,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正是接受文化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时期,抓住人生关键时期进行教育,就容易接受和吸收,深入人心。从社会学角度说,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从生物人演变为社会人,是文化的作用使然,礼仪文化是一个人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是做人之道,有了礼仪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通过教育,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更好地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小学题词》中说,“蒙养佛端,长益浮糜,乡无善俗,世乏良才。”这就是说,如果童蒙时期的教育没能够扶正孩童的心性,他们长大之后就会越来越浮华不实,若普遍如此,则乡间就没有好的风俗,世间也就缺乏优良的人才,“蒙养佛端”就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来,有了童蒙教育即可“养其正”,培养正气。朱熹强调了童蒙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朱熹所说小学阶段是指8-15岁,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好、抓紧,这一时期孩子们还比较单纯,坏习气少,受到的教育能够植根心田。在朱熹的理论中,小学阶段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重在“教事”,通过具体行事,养成行为习惯;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重在“教理”,探究事物的“所以然”,从而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一认识与今天社会学观点基本相同,也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

2.2 礼仪讲究内外兼修,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礼仪教育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礼仪讲究内外兼修,讲求以德为基础,重自律、重德性培养,将心性修养化为自觉,达到一个境界高度。礼仪不再是一个形式问题,《礼记》中有“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就是强调礼仪不仅要求言谈举止的儒雅得体,行为规范,而且内心一定要有鲜明的德性,“德”是礼仪行为的原动力,是礼之根本,这使得礼仪具有了更深层的塑造灵魂的意义,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也造就不凡气度。传统文化别重视气节情操的培养,这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可以帮助人们廓清思想,明辨是非,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利益所惑,坚持正气,是非常可贵的。礼仪修炼可以使人的心胸开阔、豁达,心智成熟,有益心理健康,有效减少心理问题,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2.3 礼仪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待人接物、来往应酬、组织活动及协调事务等情况,往往要求专业之外还要有很强的多面性,要适用多种角色,一些礼仪能力、素养就凸显出来,仅有专业知识就不够了,礼仪的应用非常明显。因此,礼仪教育也是适应当今社会通才教育的需要。

3 意见和建议

3.1 建立合理的礼仪文化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

根据青少年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礼仪文化体系。要行之有效,科学合理,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经过各方面论证,构建新时代的礼仪文化体系。内容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递进,从技能到理论都得到提高;过程上,如朱熹所说从“教事”到“教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从一般应对向文化纵深发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改变那种重成绩、轻品性的评价体制,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美国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很值得学习。

3.2 重视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

礼仪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影响礼仪教育的因素很多,我们对各个方面都要予以重视,只有各方协作,才能实现礼仪教育的目标。

3.2.1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基础,这在礼仪教育上尤为突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习惯与认知,父母的权威对孩子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的榜样力量是极大的,正因如此,要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在出现重大问题时家长必须承担应负有的责任。长期以来一些家长总是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全部托付给学校了,无论出了什么问题都与自己无干,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学校,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家长对孩子成长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离异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发生问题几率多,特别是心理方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关心欠缺。

3.2.2 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因素。要根据学生年龄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学校中师生群体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个体的认知判断,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校风,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不良的环境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师生、同学间人际相处,一定要互相尊重,教师更要为人师表。要把讲尊重、讲诚信落到实处,那种按分数把学生划等级的做法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更不能因此在言语行为上讽刺挖苦甚至责罚;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建立诚信体系,应该让人们意识到诚信高于成绩,建立正确的荣辱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成绩评定一切的评价体制。

3.2.3 社会群体不可忽视

社会群体中,同龄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因家庭离异而缺少关爱的孩子们来说,受同龄伙伴影响往往比较大,我们要关注这些孩子的社会交往群体,防止受到坏影响、沾染坏习气,帮助孩子们结交品性良好的社会群体。

3.2.4 关注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网络、电视等媒体在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对人的影响都要大,对人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传媒中的形象、行为经常被儿童青少年当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这些媒体的关注必须加大,做好审控。不利青少年成长的要戒除,如暴力镜头,吸烟、酗酒消愁的情节,多制作些正面的、健康的、愉悦身心的好作品。特别是对低龄儿童,家长更要加强监管,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舆论文化的监督,多注入正能量、正面宣传,鼓励、树立良好的形象和社会风气。

3.2.5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重视各种社会力量,政府部门要重视加强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建设精神文明家园,如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文明城市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往往干扰着正规的、正面的教育,考验着对正面教育的信任感。因此整个社会必须重视风气引导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3 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

目前,礼仪教育表面化现象比较严重,急于求成。礼仪教育不是搞运动,不会一蹴而就,只能采取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日积月累,逐步养成。礼仪的目的也不是培养听话的好孩子,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明辨是非的公民和人才,因此,要充分尊重个性发展,科学地选取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合乎时代的要求。加强实践,重视其应用性学科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礼仪教育不只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意识文化的教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作为重要文化之一,礼仪文化的教育更是要趁早。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习惯的养成主要在青少年时期,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正所谓秉性难移,基于此,礼仪教育一定要抓住最佳时机,这样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 下一篇:电力系统静止无功补偿技术的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