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语文教学中的语感

时间:2022-09-03 02:43:28

如何培养语文教学中的语感

摘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把语感的培养达到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语感

语感是一种对言语的感觉,语感的发展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实现,由学生自己的各种言语实践来获得,来沉淀。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尊先生就认为“语感是一种文字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学生语言刺激特别敏感,他们的变速度习惯和口腔肌肉运动都未定型,可塑性特别大,这个时期是语感培养的最佳时期。正如郭沫若先生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人教授也指出:“抓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加强语感训练,,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克服那种“以讲代读,以问代读”的习惯模式,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语感训练的坚实的平台。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呢?下面从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多读多记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有助于正确理解,有助于感受形象,语言的美,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必随。特别是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儿童熟读成诵,这是前人证明的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有感性的积累才会有理性的妙语。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用怎样的语言适宜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来说,构成画画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含义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宜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同时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口、耳、眼并用,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气势,充分发挥“五官”的感觉综合功能和语言文字音韵美的优势。

二、比较品析

语感具有经验性,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得以熟练化、自动化。因而在语感训练中,必须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品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中的细微差别,从而沉淀语感。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比较分析重要采取的是将课文中的语句变动一下再与原文相比的形式。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比比,读读,想想,议议,他们的语感水平就会不断的提高。

三、生活感受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查字典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一边读,一边到现实中去。可见,语感训练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文哲理,或闪动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训练语感,就会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想像参与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是人的一种心智技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无形。”它是建立在对语表意义的感受的基础上的,是对语表意义感受的转化、生产、拓展。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的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好的事物中展开想像和联想,从而积极主动的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把语感的培养达到较高的水平。

五、形象再现

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行、表现才能直觉。”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词句是有概括力的,只有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从而产生语言形象感。要体验蕴含在词句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词句在脑海中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运用形象的语言或图片、多媒体技术、实物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在眼前,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写的景色之中去体验,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较强的感受。那么,这时的语感训练也就非常容易了。

六、情境共鸣

语感中的情感活动指的是由言语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引起了接受主题对象的情感反响和共鸣。教学中,我们必须抓住语言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合作,批文入情,以全部感受去体验现实的言语情景。文字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读者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使读者通过文字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的唤醒这些共鸣,巧妙的加以运用,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准确的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感受,这个时候的语感训练也许是最佳的时机。

向教育捧出一颗赤诚的心,向讲台洒下一串勤劳的汗水,向学生献出一腔热情,只要我们殚精竭虑,勤奋耕耘,我们就一定会喜人的收获。

上一篇:法制引领 撑起学生成长的蓝天 下一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