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文字缺失”现象分析

时间:2022-09-03 02:07:47

语文课堂的“文字缺失”现象分析

语文课堂应是充满语言文字赏读训练的课堂,学生借助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则,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各种媒体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在展现出绚丽多姿的一面的同时,也模糊了语文本真的面目,使语文课的文字特性淡化、弱化,语文课堂出现了“文字缺失”现象。

一 教学过程中的文字缺失——“乱花渐欲迷人眼”

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形式手段较单一,缺乏情趣性,但学生在长期的浸润和熏染中,打下了语文功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造就了集“声、光、电”于一体的语文课堂,华美的图片、精彩的视频、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全都涌向学生,学生难于有甄别、选择、接纳、消化的机会。

如一次校内研讨课上,有一位青年骨干教师执教《黄山奇松》一课,首先以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为引,借助风景图片欣赏“黄山四绝”;然后图文互映,赏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接着播放黄山松视频资料,认识黄山松千姿百态的特点,拓展链接描写黄山奇松的诗词;最后小练笔,借助想象,把你最感兴趣的松树写出来。整堂课运用图片欣赏的时间近二十分钟,挤占了原本属于品读、感悟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间。语文课上成图片欣赏课、文史常识课,缺少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从课堂上收获到的只是“黄山奇松”的表象,而没有深入文字肌理,从文字的背后领悟黄山松的奇特。大量的图片涌入束缚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汉字表达的朦胧美也跟着丧失。学生没有经历对文字的认读、感知、理解的过程,语文素养又何从谈起?如今,像这样的语文课比比皆是,吟唱、表演、绘画等充斥课堂,学生的兴趣浓了,可文字没了,没有文字的语文课堂犹如失去了灵魂,即使花样百出,也毫无“语文味”可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征。人文因素蕴含于文字中,工具性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教学过程中的文字缺失,人文性和工具性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二 板书中的文字缺失——“天光云影共徘徊”

好的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和智慧。板书是对文本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揭示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将教材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复杂、抽象、潜隐的问题清晰、明确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优秀的板书设计是课堂的再现,能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板书应有别于数学、美术等学科,要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借助灵动的文字,丰盈语文课堂。但小学语文的课堂板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板书的内容关注到文本写了什么,而没有体现怎么写,忽视学法指点和语法知识传授。其次,以课件代替板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依据课件的设定而按部就班地进行,随着课件播放的结束,黑板上除了课题,什么都没有留下。许多老师已意识到没有板书的课堂是有缺陷的课堂,试图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进行板书,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教师既要操控课件又要关注学生的生成,再去板书,则显得手忙脚乱。因此,板书的省却也在情理之中。再次,图片代替板书,文字成为图片的旁注,板书更像一幅画,画出了所学文本的字面内容。

板书的文字缺失,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学生无法整理课堂笔记,对所学内容不能自主及时地巩固复习,记忆的时效周期大大缩短。教师的板书是学生书写的模仿对象,学生在看教师板书的过程中能直观地感受书写运笔规则,字体间结构的安排。板书中的文字缺失,也让学生失去了模仿教师把字写工整的机会。

三 读书中的文字缺失——“纸上得来终觉浅”

张田若教授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以读为本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文本阅读是永远不可代替的。学习语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较大收益的。在实行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手段日渐丰富、新颖,教师总是试图在一节课上灌输给学生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字的咀嚼,课堂上听不见书声琅琅,文字被教师肢解得无法阅读。还有不少教师认为课改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录音磁带、录像配音朗读比自己范读要规范、标准,指导性更强,以致传统的阅读形式,如教师范读、领读、师生共读等渐渐被忽视和冷落。其实,电子音响设备播放出的声音缺乏生机和情感,显得机械、呆板。从本质上来看,多媒体对文本进行了重新包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却削弱了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表面上显得单调,但实质上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多媒体难以形容和传达的。教师范读或领读的直接性、示范性、感染性是其他训练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学生只有对文本语言有所感受、领悟,才能真正吸收到文字的营养和知识的深层内涵。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喜欢采用范读、领读、师生共读等形式,让学生耳闻其音、心醉其情,给学生更加真切的文字阅读体验。恰到好处的范读和领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乃至语文素养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帮助学生从教材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探寻打开语言文字大门的钥匙。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字的品读,学生的内心世界才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上一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律法规意识教育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