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解困,春风化雨

时间:2022-09-03 01:07:01

清明节刚过,晋南大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在临汾市曲沃县北董乡东闫村残疾人朱刘保家的葡萄园里,朱刘保夫妇正忙着为葡萄秧苗扦插施肥,培土浇水。见到记者,老朱高兴地说:“砍了苹果种红提,每亩增收一万一。我可就靠这葡萄发了财!”

今年已有58岁的朱刘保虽因车祸致残,腿脚有些行动不便,可经营的头脑却一点也不比别人差。他栽过苹果,跑过运输,还当过几年村支书,可眼望着4个儿子渐渐长大成人,前几年老朱夫妇俩还真是有些发愁:娶一个儿媳妇少说也得花个四五万,这4个儿子结婚的钱去哪里挣呢?正在老朱夫妇俩发愁之际,县残联扶持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的惠农政策送上门。 依托县残疾人服务总社发展红提葡萄种植, 老朱看中这是一个好项目。从1999年开始,老朱试着栽了4亩葡萄秧,在县残联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的基础上,老朱夫妇俩带领儿子们勤于田间劳作管理,施肥浇水,育苗打秧,不敢有一丝懈怠。秧苗在一家人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老朱一家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4亩葡萄园承载了全家人的希望。这4亩葡萄真没有辜负老朱一家人的期望,当年就全部成活,隔年开始挂果收益。这红提全身通红,晶莹剔透,而且比美国红提还早上市近两个月,市场销售行情极为看好,亩产3000斤,销售收入5000多元。老朱夫妇俩高兴地逢人就说:“砍了苹果种红提,这招棋走对了!”到现在6年下来,老朱的葡萄园发展到12亩,而且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技术能手,收入连年翻番,4个儿子3个成家另过,老朱分给他们的家产也不再是简单的农具和生活日用品,而是葡萄园和红提栽培技术。在老朱的带动下,现在全村159户农民发展葡萄种植300多亩,辐射周边农民500多户,葡萄园发展到1000多亩,人均增收3000多元。种植红提成为附近乡村农民的首选致富途径。

在曲沃县残联,当了12年理事长的马建新向记者介绍:残疾人是社会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贫困一直是困扰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难题。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来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曲沃县残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中国残联、省残联相关政策、措施、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曾探索过多种扶持模式:通过社会募捐、企业赞助,救助特困残疾人家庭;为部分贫困残疾人发放奶牛,发展奶牛养殖;发展养猪、养羊,提高残疾人的副业收入等等。但通过多年的扶贫实践,我们还是选定了“基地+农户”这一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1998年,我们根据当地的土壤特性和贫困残疾人家庭人手少、劳动力缺乏的特点,立足市场,认真分析考察,针对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增产不增收”的实际,把市场前景看好的红提葡萄种植作为改善农村种植结构,增加贫困残疾人家庭收入的首选项目。我们通过县残疾人服务总社建立了占地40余亩的曲沃县残疾人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培育葡萄种苗50万株。通过基地发展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贫困户,齐心协力壮大葡萄种植。服务总社通过基地为残疾人贫困户提供优质、周到、完善的全方位服务。一帮种植: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和康复扶贫贷款帮助贫困残疾人育秧选苗,建立葡萄园;二帮管理:县残联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农业局、科委、科协、果业中心、农业技术中心等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跟踪服务,现场指导;三帮协调:帮助种植户协调地块,使种植面集中连片,便于管理,联系水利部门对集中连片的村进行政策倾斜,积极拨付水利款,打井改渠,提供便利的水利条件;四帮培训:对残疾人分批就业、轮流培训,每年安排7~15人从事基地日常生产劳动,平均日工资15元,在劳动量大的季节,集中安排20~30人就业,通过轮流就业、实地培训、锻炼队伍,成为示范户;五帮销售:在种植户自主决策销售方式的同时,基于自觉自愿的原则成立销售协会,帮助开拓市场,实现增收;六帮贮存:引导种植户走葡萄保鲜和贮存之路,打时间差、价格差,提高初级产品附加值。由于基地采用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从而使扶持对象“苗不愁”、“种不愁”、“卖不愁”,充分尝到了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规模效益的甜头。几年来,共扶持全县7个乡镇45个行政村543户残疾人贫困户发展红提葡萄种植2000余亩,同时辐射带动本县和临近市县发展红提葡萄种植13万余亩,成为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红提葡萄生产基地。曲沃县贫困残疾人真正依靠红提葡萄种植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其实,在山西省,残疾人扶贫开发的主要特点就是在纳入政府总体规划、统一组织、同步实施和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残疾人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和财政扶贫资金,坚持从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出发,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经营为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基地+农户”、“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积极创办残疾人扶贫开发示范基地。通过扶贫开发示范基地,一是可以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使其通过劳动增加收入;二是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给贫困残疾人提供种苗、种畜等;三是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基地可对残疾人进行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四是进行规模化生产,基地可以带动残疾人发展规模化的种植、养殖生产,同时便于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形成市场;五是起到连接市场的作用,基地可以在残疾人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目前,不少县残联创办的残疾人扶贫开发示范项目已在县里牵起了龙头,成为全县扶贫开发的排头兵。如曲沃县残联,就是积极创办扶贫开发示范基地,通过基地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和贫困农户提供种植、管理、销售等系列服务。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山西屯玉种业集团牵头的玉米制种,大宁、永和等县的枣树栽培,隰县、吉县、临漪等县的优质苹果种植,大同、阳城等县的食用菌栽培,左权、万荣、垣曲等县的中药材种植业,屯留、清徐的养猪业,山阴、和顺的养牛业,寿阳、天镇的小尾寒羊养殖业等等。残疾人扶贫开发示范基地的创办,不仅使贫困残疾人增加了收入,而且增强了基层残联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山西省委、省政府历来非常重视残疾人的扶贫开发工作,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范堆相常将残疾人工作,特别是残疾人扶贫工作列为日常工作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经常听取汇报、协调关系,在优惠政策制定、扶贫资金分配等重大事项决策时向残疾人特殊倾斜,积极为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等部门对残疾人事业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2002年起,除每年国家安排的康复扶贫贷款外,省级扶贫开发领导组还要安排扶贫贴息贷款3000万元,残疾人财政扶贫资金500万元,扶贫工作经费40万元。仅2004年一年,全省就累计争取到各项残疾人扶贫资金7200余万元,用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种植、养殖业;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专项资金556万元,用于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进行改造;各级财政投入残疾人扶贫工作经费150多万元。目前,全省共创办残疾人扶贫开发示范基地70多个,占地面积达4660亩,养牛499头、猪328头、羊3098只、家禽4万余只、鱼8万余尾,各种苗木、花卉24.49万株。还新增部分圈舍、库房、机井、引水设施、机电设备等各种固定资产价值200多万元。通过残疾人扶贫开发示范基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673批次,累计培训农村贫困残疾人近8万人次。通过多种方式,使11.2万名贫困残疾人得到有效扶持。近6万名城镇特困残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约5万名残疾人参加了各种社会保险;农村有近3万名特困残疾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有2.1万人实现了五保供养,有1.6万人得到了政府的救济。

山西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子泉自1992年分管扶贫工作以来,对残疾人的脱贫致富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当年全省80万残疾人处于贫困线下,到现在50万残疾人稳定脱贫,张理事长应该感到欣慰!但在谈到扶贫工作时,张理事长讲得更多的却是责任,是党和政府的使命,是全省144万残疾人的嘱托和期望。他认为: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有关方面。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应该是纳入政府大盘子,发动社会挑担子,残疾中间搭桥子。要坚持以政府扶持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纳入总体,重点扶持;以社会扶持为基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残疾人扶贫的共同体。他一再强调:扶贫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破解残疾人生存、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历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残疾人的贫困问题,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扶持上马了一大批扶贫项目,累计扶持贫困残疾人73. 8万名,使近50万贫困残疾人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但到目前全省还有近1/3的残疾人仍然处在贫困线下,每每想到此,我们都寝食难安!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对此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省残联党组、理事会已形成共识,分管此项工作的郝保平副理事长与组联部的同志们对全省残疾人的贫困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制定了全省残疾人脱贫计划,为使全省贫困残疾人都能像健全人一样脱贫致富奔小康,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将会加倍努力!

上一篇:解决乞讨残疾人社保问题势在必行 下一篇:就业:聋校职业教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