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音乐课程标准》之脉络

时间:2022-09-03 12:54:58

把握《音乐课程标准》之脉络

摘要:2001年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颁布,至今已有11年,各地学校音乐课的开课率普遍提高,师生对音乐教育作用的认识也更为深刻。但是也有些不尽人意之处,在具体的实施当中,现实与目标存在着差距。本文主要是把《音乐课程标准》的观点进一步排列、组合,使其整体上层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真正地把握住《音乐课程标准》之脉络,从而使其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有更强的指导性。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脉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64-02

国家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把育人作为最终的培养目标,音乐教育不再只是一门技能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审美教育,教育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通过音乐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准确的理解《标准》的层次、脉络,成为促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

一、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培养音乐兴趣的首要方法就是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音乐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势必为培养音乐兴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学校环境对学生影响最大。所以,学校音乐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音乐兴趣。创造良好的学校音乐环境要做到以下几点:(1)布置理想的教室及校园环境,在室内、走廊里适当的地方悬挂音乐家画像,张贴音乐格言,出版音乐板报等。(2)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评论音乐家的优秀音乐作品,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发表学生对社会音乐生活的种种议论或评价。(3)组织各种音乐社团,如合唱团、民族管弦乐团、军乐队、作曲小组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4)组织各种音乐演出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

其次,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也十分重要。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感与学习兴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积极的引导,精心的呵护孩子的成长,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感兴趣的地方和擅长方面。在引导、关照孩子学习的同时,要给予孩子一宽松、自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再次,社会环境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由于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把握,受“物积”的影响而表现各异,因而对情爱、、伦理、道德、职业、未来等均有借鉴性、幻想性、排他性和模糊性。所以,受社会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使学生心理的脆弱性、盲目性、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均表现无遗,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提出了疑惑、感到了迷茫。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心理现象。在这种环境下何以谈学习兴趣的培养,这种大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给孩子、学生留一份纯净的天地。

二、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不是先天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行为最本源的动力,人们总是对与需要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的事物则是人的天性。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就当前的教育状况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了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唯一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所以,兴趣是音乐学习精神中的基础中的基础,没有音乐学习兴趣,其他一切都是形同虚设,无法实现。兴趣对人所从事的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兴趣不只是对某种事物的表面关心,而是人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因此,兴趣一经形成,便会磁石般地吸引着人们去参与、从事和认识某种活动。而对于学习来说,学习兴趣就首先成为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内趋力,是学生能够保持继续学习的最稳定的动机。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教学来说,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三、“育人”过程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首先,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基础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目的,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的音乐教学绝对不是为了培养几个音乐家,而是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科技进步需要素质全面、身心和谐的人,而人才的标志并不仅仅依靠智商参数,情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亦是代表高素质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在“育人”过程中,培养、激发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从国际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可知,当今中国缺少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精神。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许多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音乐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的功能。吴斌、金亚文老师总结了三个方面:其一,音乐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造过程;其二,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给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允被忽视的。

再次,学生的自我表现与社会交往能力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非常必要的。社会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独木难成林,单个人无所谓社会。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去表现自己,语言是最基本的手段,但是语言有一定的局限性,语言不通怎么办?而音乐则是没有国界的一种特殊语言。古人曾说:“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不足舞之蹈之”。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的空间与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这种“当众、自信、有表情的地歌唱”使学生尝试了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从而增强了自信心,磨炼意志,也获得失败的经验。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也使学生树立了群体意识。从而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增强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科技,科技的进步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而音乐教育又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应坚定不移地把重点投向对“人”的塑造方面,“育人”不是单纯的“育才”,合理的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项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是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041546)

作者简介:吴超(1975-),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马少帅(1981-),男,河北保定人,衡水学院音乐学院教师。

上一篇:认知策略指导下《牛津高中英语》Word Power板... 下一篇: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金属焊接缺陷及防止》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