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面对的江南

时间:2022-09-03 11:17:12

【前言】我们所面对的江南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早在80年代在纺织公司工作时,董建成就开始了零散的摄影创作。到1998年创办艺术中心后,他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当时正值拆古村落成风之际,家乡绍兴的文化景观破坏很厉害。董建成最初的想法和很多人一样,就是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家园留下影像。后来在不断的拍摄...

在绍兴采访董建成的时候正值暑假,也是他所创办的艺术培训中心最热闹的时候。这期间有朋友几次邀他去内蒙古采风,都被他婉拒了,“毕竟小孩的事情,多一双眼睛也好。”这位年过半百的和蔼长者很像是一位小学校长,而事实上董建成有着多重身份:摄影家、设计师、“小燕子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讲师。他自80年代至今拍摄了数万幅江南水乡的照片,先后出版《水乡夕拾》、《中国江南古镇》等图文书籍18本;2005年他被评为哈苏摄影大师。

“是生活给了我感受”

在建立起“小燕子艺术中心”之前,董建成的职业经历可以用“多变”来形容。高中毕业后先在小学和中学当代课老师。1976年进入浙江省测绘局担任测绘员。他用5年时间,以杭州为中心,在上海、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做测量工作,这几年在外游历看到的景物、人和事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时虽然手头没有相机,但是画面已经映在了脑子里。

1981年,董建成回到绍兴,在纺织公司工作,其间担任过团委书记,还筹办过卖布的门市部。1989年去了少年宫,又回到和教育有关的事业上来。之后又到电视台干了一年……到了1998年,董建成辞去工作,成立了这家艺术培训中心。

“到现在为止我的学历还是高中,没有研究过什么深奥理论。我读的是大地这本书,是生活给了我感受。”在董建成看来,就像传统文化所说的“诗言志”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表达的手段,而他一直试着把自己对故乡朴素的情感表达出来。董建成说,一个人如果连家乡都不爱,要说爱国、爱人类是谈不上的。虽然从事摄影,但是摄影人热衷的新疆、、云南等地他都没去过。“家乡的题材还没有拍好,包括我们参与跟踪拍摄的两个项目,绍诸高速公路和咸亨新天地工程,分别拍了5年和3年,但是我认为还没有拍出好照片,要拍好是很不容易的。”

早在80年代在纺织公司工作时,董建成就开始了零散的摄影创作。到1998年创办艺术中心后,他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当时正值拆古村落成风之际,家乡绍兴的文化景观破坏很厉害。董建成最初的想法和很多人一样,就是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家园留下影像。后来在不断的拍摄中他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确是一个宝藏,它绝非过时,而是现代人对它的研究不够。许多传统文化的精神、原则对现代化建设仍然有指导意义。现在回头看当年的照片,那时的人们精神面貌单纯质朴,这恰恰是当下最缺少的。

记录“后鲁迅时代”的绍兴

绍兴是一座地方色彩浓郁的水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都城。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现代更因鲁迅而闻名于世。1998年,董建成开始记录那些正在消失的绍兴老建筑,用镜头为古越大地上精美的老屋、古桥、祠堂留下纪念。随着拍摄的深入,后来他的拍摄又延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绍剧和越剧等,至今已拍摄4万余张照片。

十多年过去,绍兴和绍兴人的面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戴着毡帽到茶馆喝茶的农夫虽然偶尔还能看见,但时代变了,人的状态也变了,传统的绍兴正在一点点消逝。在工作方式上,董建成拍景物时尽量使用三脚架,一方面保证画面品质,一方面是对读者负责;拍人物时尽量抓拍,他认为最好的瞬间是原生态的瞬间。2001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将董建成的照片结集出版,取名为《水乡夕拾》,一幅幅优美的摄影作品展示了绍兴的小桥流水、古宅老酒。这本书上市后既叫好又叫座,不到半年即告售罄。

2007年,《鲁迅和他的绍兴》一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书中基本收录了鲁迅直接描述绍兴的所有文字。图片除个别历史照片外,均为董建成所摄。接到任务时,董建成为构思颇伤了一番脑筋,因为如果完全按照鲁迅的文字去找鲁镇、找孔乙己,那无异于按图索骥,是行不通的。经与编辑、设计师商量,将重点对准鲁迅时代的遗风、遗存,承文脉,接地气,但不必拘泥于一人一事的象形。以现实记录为主,加入少量场景模拟。现在的绍兴仍然有不少民间习俗传承下来,随着快门的开启,一幅幅后鲁迅时代的速写出现在眼前,质朴、真实,又与鲁迅描写的绍兴一脉相承。该书中文版出来后不久,又出了英文版,受到读者和鲁研专家的好评。

“摄影是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事情”

在董建成眼里,摄影是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事情。谈起以往的拍摄经历,他对一张张图片如数家珍。

2000年前后的绍兴乡下,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比如男人戴毡帽,因为要外出干活,可起到保暖、防雨的作用,买鸡蛋、水果时又可充当篮子。还有些东西故事性很强,鲁迅在《五猖会》里描述过“犯人板”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真的遇到了,一位老太太4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家人无奈之下将她送到庙里,结果痊愈了,并且从此再没有生过病。于是她觉得自己的命是菩萨给的,托人做了一副精致的犯人板,表示愿做菩萨的奴仆,每年戴着进庙感恩。

又如“红毡铺地”的传统悼亡仪式,从河埠头至庙内,从下至上依次摆放草鞋、衣服、草帽,头尾各压一桶佛经。在众人的诵经声中,火由外而内燃烧着,直至佛像前。据说是为亡灵送吃的穿的,在董建成看来,这个仪式颇有行为艺术的色彩。

在绍兴三埭(音dài)街,董建成拍过一个70多岁的修表匠,老人当时告诉他,这里再过几个月就要拆掉了。三埭街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绍兴习俗中将这条街上的人称作“堕民”,因是战俘后裔而受到歧视,元明清时被列入“丐籍”。董建成在拍摄时努力把这些百姓的真实心态表现出来。有些人尽管看上去有些市侩,但仍然有着善良的一面。

在采访中,董建成始终保持着低调的态度、谦逊的口吻。他说,正如自己第一本书的名字“水乡夕拾”,自己只是偶然在路边拾起了这些影像,最好的作品并非他的创作,而是我们所面对的江南。“艺术不能孤立在社会之外,更多还要到生活中去体会。”――这样创作的理念,他也在教育工作中实践着。如今,作为每年培训超过3000人次艺术中心的主任,董建成强调要让孩子们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他不赞成“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希望孩子们带着对生活的热情,用艺术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传达真切的感受。

上一篇:在虚实相生间体验佛门禅意 下一篇:享受“快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