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依据

时间:2022-09-03 10:25:52

中医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325-01

【摘要】文章综合古今内外各种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依据。并认为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虽然是“阴虚燥热”,但其发病机制却是“肝郁气滞,情志过极”。现在医学也把自主神经紊乱、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作为切入点,证实了从肝论治糖尿病的正确性。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植物神经紊乱;理论依据

糖尿病是一种现代常见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归为“消渴”的范畴。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其发病机理为“阴虚燥热”,且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与肺、胃、肾关系密切,主张上消治肺, 中消治胃,下消治肾。从肺、 胃、 肾三焦论治。但临床研究表明, 典型的三消症状仅占消渴患者的一小部分, 大多数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 临床上仅依其血糖、 尿糖及糖耐量试验等检查结果方才确诊。由此可见,三消辨证的方法已不能够完全反映该疾病的本质,近年来在突破传统三消论治观点上提出了气阴不足、脾气虚、阴阳两虚、瘀血、痰湿、肝郁等病因病机新论,在治疗上发展到从脾、痰、瘀、湿等治疗。临床及实验发现,消渴的发生、发展与肝脏关系密切, 从肝论治疗效显著, 并成为消渴病研究发展方向。下面就把从肝论治消渴的理论依据做以下简要概括:

“消渴独责于肝”理论溯源

《灵枢•本脏》指出:“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灵枢•五变篇》曰:“怒则气上逆, 胸中积热, 血气逆流,…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 故为消瘴”。最早认识到了肝与消渴的关系, 认为消渴的发病与情志过极有关。《素问微蕴•消渴病》又曰:“消渴之病则独责肝而不责肺金。”则更强调了肝在消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儒门事亲》:“消渴一症, 如若不减嗜卧, 或不节喜怒,病虽一时治愈,终必复作。”说明消渴的发病及反复均与肝有关。后世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中则进一步说:“消症生于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清代著名医家黄坤载精辟地论述:“消渴者, 足厥阴之病也”,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成。这一观点, 开创了从肝论治糖尿病的先河。此后许多医家先后论述从肝论治糖尿病,邓传贤认为肝郁是糖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肝火是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因素,肝虚是糖尿病后期的主要病机。叶达华也认为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来看,肝郁是始动因素,而后致肝郁化火,气伤津亏,痰浊、 瘀血内生而产生消渴诸症。

(下转第326页)

上一篇:小儿肾病综合征口服糖皮质激素应用及中药辅助... 下一篇:四逆散合失笑散对气滞血瘀症的运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