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隐喻的层级运用

时间:2022-09-03 08:22:56

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隐喻的层级运用

摘 要: 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本文把隐喻对意义认知的主要来源方式运用到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词汇、句子、段落和语篇教学各个层面,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思维方式,提出隐喻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精读教学 隐喻 层级运用

一、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

精读教学是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阶段的主导课程。其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还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大多数教师偏重于语言形式的教学,如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的教学,忽视对语义深层次的挖掘,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学习思维的形成。笔者试图将隐喻对意义的认知方法运用于精读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精读课文中作者传达信息的真正意图,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运用语言的潜能,培养隐喻认知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二、隐喻理论概述

隐喻和换喻是语言学中的两种修辞手段,在传统理论中被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许多语言学的理论常常把换喻看作是隐喻的一种。但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再仅仅被认为是语言现象,而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莱考夫和约翰逊(G.Lakoff,& M.Johnson:4)也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的。换句话说,隐喻和换喻(转喻)就是当我们想描述一件事物时,不直接说出这件事物本身,而是用另外的东西来描述这件事物的方式。两者都是一种表达的替换方式,不直接表述一件事物,而替换成别的事物。

三、隐喻在精读教学中各个层级的运用

既然隐喻贯穿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无疑更体现在语言中,体现在书面语言中。作者用隐喻方式把自己要表达的意图替换成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不直接表达出来,这是文学艺作品常常采用的方式。那么要想破解作品的内涵,读者也必须利用隐喻思维建构对意义的认知,才能全面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一个对意义的破解过程。下面以《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第三册第六课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A Day’s Wait”为例,来阐释隐喻在各个教学层面的具体运用。

1.词汇意义层面的隐喻教学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象形文字的产生是通过符号对现实世界中事物进行隐喻和换喻的结果。例如: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中的“山”、“水”、“日”、“月”等词汇,都是人们出于当时交流的需要,根据当时的客观实际用隐喻的方法创造出来的,这些文字又大都模仿了现实事物的形象,被称为象形文字,体现了隐喻相似性特征。虽然英语中没有象形字,但是却有拟声词,通过隐喻和换喻进行意义引申创造出的派生词、兼类词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我们仍然可利用隐喻认知策略呈现给学生记忆起来更加形象而意义更丰富深刻的词汇。比如:capsule――胶囊(plastic container shaped like a very small tube with medicine inside that you swallow whole),在学生对胶囊的作用、形状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与胶囊意义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义,学生的脑海中不会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如果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例子:Shenzhou-7 capsule was shipped to Beijing for further studies.让学生猜猜词义,他们会马上运用隐喻思维方式,建构出一个新的概念意义(the part of a spacecraft in which people live and work)。再例如:学习varnish这个词时,运用拼写的相似性与vanish(消失了)进行比较,再利用两者语义的相关性造句:After a heavy snowfall,it seems that the ground is varnished with ice.Yet you can’t find the original covers on the ground,it seems that they vanished overnight.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两个词的拼写及意义的区别。

2.句子意义层面的隐喻教学

句子是语篇的基本单位,要理解整个语篇,必须首先弄清楚每个句子的含义。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言不由衷,或言不尽意,或意在言外或委婉含蓄,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能“心知肚明”,总是说“言为心声”呢?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力量在起作用呢?那就是隐喻。以隐喻为桥梁,引导学生挖掘句子信息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是精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A Day’s Wait”开头有这样一句话:“He came to shut the windows while we were still in bed and I saw he looked ill.”作者所展现给读者的表层信息是:我们还没起床,他来关了窗户;我见他一副病容。当然,作者想要传递的隐喻信息并非只有这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呢?需要与学生有对话互动的过程,逐渐引导学生作深入思考。比如:

老师问: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sentence?Why did the boy come to shut the windows?

学生很快就想到:

Student 1:This family has the habit of sleeping with windows open.

Student 2:The boy felt very cold and he thought his parents must be cold,too.Therefore he came to shut the windows of his parents’room.

然后又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oy?

Student 1:Considerate.

Student 2:He is obedient.He is a good boy.

对话至此,学生就理解了作者的真正意图,看似平淡的描写,却是对人物性格的深刻表白。

3.段落意义层面的隐喻教学

隐喻意义在段落层面的表现往往比较隐匿,需要结合全文才能把握。“A Day’s Wait”中第26,27段描述的是冬天打猎的场景,地面光滑难走,猎犬都连跌带滑,父亲也重重地摔了两次。父亲在既滑又有弹性的树丛上站立不稳,很难射中的情况下,还击落了两只,回家时仍然高兴不已,庆幸自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乍一看,这两段似乎和全文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利用隐喻的思维工具,就不难发现作者的真正意图。文中的男孩在死亡面前为什么能保持冷静的态度,勇敢地自己面对,这源于父亲对他的影响。其实通过这两段对打猎的白描,作者刻画出了父亲在冰天雪地中,不畏寒冷和艰难,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正是在父亲这种坚强的性格的影响下,才有了儿子在死亡面前的勇敢表现,才会出现儿子一天对死亡的沉着等待。

4.语篇意义层面的隐喻教学

精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理解目标语语言材料的内涵,而不只是对语言材料的形式的熟练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如何理解目标语,如何运用目标语的恰当形式表达自己情感。语篇意义层面的隐喻教学,是精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握语篇主题意义的重要途径。

“A Day’s Wait”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极其简单,难道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就是想传达有两种不同的温度表示方法,告诫人们不要再犯小男孩的理解错误吗?其实不然,作者只不过借助这个故事,来隐喻一个深邃的人生道理,在死亡面前,男孩所表现出来的冷静、无畏和自控能力,这就是海明威笔下要传达给读者的“勇气”(courage)。

四、结语

隐喻思维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证实了隐喻是对意义认知的主要来源方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是实现阅读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重要手段,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会将全部注意力仅仅放在语言技能训练上,而是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表述能力,致使句子和语段不再是枯燥的语符堆砌,而是充满内涵和情感的思想表述。

参考文献:

[1]董亚芬.大学英语精读book 3[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

[2]王铭玉.隐喻和换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及反思 下一篇:对小学数学课“减负增效”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