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中的练习设计

时间:2022-09-03 08:12:24

谈小学数学课中的练习设计

一、设计练习的原则

1、新授课的练习设计。

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在新授课之前一般安排一个准备性练习,它是为导入新知识铺平道路而组织的。在设计这样的练习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指点思路上,促使知识顺利迁移。

新授课之后安排的巩固练习,是围绕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编排一种同类型、同结构的练习,其目的是要使学生重点形成某一知识技能,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它是新授后的必定举措。见如下流向图:

基本题 与例题相仿(认识)

略变题 与例题稍有变化(巩固)

综合题 新知适当结合旧知(加深)

思考题 供学有余力者用(发展)

2、练习课的练习设计。

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巩固练习。

这一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新知,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 如学习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后,可设计这样一个基本练习:①很快说出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能被5整除。27,32,85,102,475,794。②写出两个只能被2整除的数,写出两个只能被5整除的数,写出两个只能被3整除的数。

设计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认识和应用,提高判断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能被2、5、3整除数的共性及它们的不同特点。

2)变式练习。

这种练习旨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 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学生可通过变式题进行比较,抓住题里数量关系,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练习。

这种练习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新旧知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体现整体性 ,便于学生对照比较;也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在一题之中,便于学生看到相关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的能力。如学习“吨、千米”的认识后可将“千米、米”的知识放在一起综合练习:①7250米=( )千米 ( )米,②1520千克=( )吨( )千克。以便让学生发现他们的联系(进率和换算方法相同),以便掌握规律。

3、复习课的练习设计。

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整理已学过的知识,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的练习设计要服从总的复习构思,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1)巩固性练习。

复习课的巩固性练习要抓住重点知识、主要的能力要求,使学生通过温故而举一反三 。由于复习课的重点是知识的归纳整理,因而巩固练习设计要少而精。如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复习,可根据被除 数最高位够除、不够除、商中间有0、末尾有0、有余数等几种情况,设计如下练习:5300÷4,1076÷3,7035÷7,4081÷2。目的是使学生完整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

2)归纳性练习。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复习讲解,引导学生加深巩固已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如复习比、除法和分数的概念时,可抓住易混淆的知识列表进行比较: 概念 关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3)引申练习。

目的是通过对知识归纳整理后,适度地延伸、综合,进一步充实、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选编这样的一组练习题,把工程问题从基本型发展到复杂型,使学生观察到工程问题的发展线索,同时又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

二、设计练习的形式

1、针对性练习。

这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练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如:小数除法中的难点是小数点的处理,针对这个难点,可以对小数点处理做专门训练, 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查出学生认识过程中致错症结而设计的一种练习,这 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2、匹配题。又叫搭配性练习。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用以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如:不计算,把下面得数相同的两道式题用线连起来。

72+54+28 1452-400+3

1543-397 1204-(48+352)

1204-48-352 54+(72+28)

3、说理性练习。

说理练习主要用于应用题的思路训练中,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说明算式的意义 。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互译,同时又培养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重视算理表达的好习惯,把数学思维与语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以训练。

三、练习的反馈与调控

1、准备性练习,这是在新授课之前, 安排一定的内容了解学生掌握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的情况,为新授课的调控提供依据。

2、新授后的尝试练习 ,这是为了了解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

3、巩固练习,这是第二 次集中反馈,经过第一次反馈和补救后,可提高练习要求,使学生巩固新知、深化练习,教师发现问题,当堂 解决。

为了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还要从提问中获得信息反馈,并及时地对原来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调节。这样就能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

【作者单位: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兴趣在感知中生成 下一篇:把“任务驱动”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