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在音乐中放飞

时间:2022-09-03 07:24:55

让兴趣在音乐中放飞

摘 要:音乐是一种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艺术,它对丰富学生的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和教材的特点,符合认识规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音乐兴趣 课堂教育

音乐是一种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艺术,它对丰富学生的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学生喜爱音乐艺术,是否同样喜爱音乐课呢?笔者对所教班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竟有 85% 的学生觉得上音乐课很乏味。为何有这么多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呢?究其原因不在学生,而是音乐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着一些重要弊端。如教师备课时不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满足于照搬教案;教学目标设置要求过高或过低,过难或过易;教学方法呆板陈旧,机械孤立地使用 “ 讲知识,识歌谱,唱歌词,练巩固 ” 的僵化程式等等。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着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

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音乐教学就形同虚设。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本人根据平时的教学和理论文章总结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

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比如:笔者在教《渴望春天》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导入时,笔者通常采用卡拉OK的形式创设课堂情境,渲染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卡拉OK这种演唱形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教师的范唱,更是同学们所关注的。如在教唱歌曲《东方之珠》时,请一位同学用卡拉OK形式演唱《我想有个家》,此歌属流行歌曲,多数同学较为熟悉,并十分喜爱,台上同学的演唱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有的跟着旋律模唱,有的挥起双臂互动,整个课堂非常有激情。接下来教授者便说:“刚才我们演唱的这首流行歌曲,诉说了一位流浪在外的孩子,期盼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今天我们同样学习一首流行歌曲,表达炎黄子孙对祖国香港的深沉眷恋和亲切的关爱。”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是一种很好的开场形式。

二、创新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和教材的特点,符合认识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在音乐教学中,笔者常采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要求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设计具体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春天的脚步》欣赏《春之声圆舞曲》时,将学生带到到校池塘边集合,通过教授这节课,使每个学生欣赏、感受、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接着将学生带到学校旁边的山坡,引导学生一起在水池边用小石头或棍棒有节奏的击水,然后利用这一活动辨别强弱不同的节拍效果。并引导大家采集山坡上的树叶,卷起来自制成柳笛。有的学生用吹口哨的形式为柳笛音乐进行伴奏,有的学生随手用木头棍子敲击山坡边的石头,即兴为柳笛乐曲伴奏,还有的学生以自由表演的形式随着乐曲一起舞蹈。那时,再把乐曲《春之声圆舞曲》由录音机播放出来,请学生感受讨论,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有些学生还想创作一段以人声模拟的音乐。此时,课堂达到了高潮。室外教学特点:使学生不拘束,视野开放了,心情也开放了,自然而然兴趣就提高了。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空间更为广阔。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例如:笔者教授的《威风锣鼓》这一节音乐活动课,由欣赏乐曲入手,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就更能理解乐曲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娱乐课堂,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

当前,许多电视娱乐、联欢活动,如:《非常6+1》、《星光大道》、《开心辞典》等,娱乐性强,喜闻乐见,深受学生的喜爱。笔者在教授音乐课时也模仿娱乐节目的形式,将舞台搬到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竞争、表演,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例如:初三级的音乐期末考试,笔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请音乐科代表主持,以四人小组负责组织一台音乐会形式的考试,以演代考,内容共分三部分:(1)歌曲演唱、歌舞表演,占70%。(2)音乐知识抢答,包括音乐欣赏、听辩音乐主题,占20%。(3)表演加分,占10%,内容是本学期教材中的任意一首歌(乐)曲,或另选自己喜爱的思想内容健康的作品。由于有大的空间让他们选择和发挥,大家热情高涨,认真筹备。音乐会的主持全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安排,连平时比较调皮、懒散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成为舞台上活跃的一份子。考试内容之丰富,表演之精彩,确实令笔者惊喜万分,为之而无比欣慰。以往考试时学生紧张,胆怯和害怕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是轻松、愉快、配合默契的表演,学生们完全陶醉在音乐考试中:台上表演的,台下拍手的,摆动身体跟随节奏律动的,人人都是那么的全神贯注。这种考试形式能引导学生平时对音乐艺术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给予他们充分展示机会,所以获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上一篇: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之音色处理初探 下一篇: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