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时间:2022-09-03 07:11:55

浅析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摘要]听力在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分析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入手,归结了现存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技能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卫星电视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交流手段已步入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有声语言来充实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能力势必变得更为迫切。只有具备了听、说水平,才有接受信息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听懂了才能达到交流的第一步。听,不仅有助于读、写、说等技能的相应提高和巩固,而且和阅读一样是吸收语言营养不可缺少的渠道。本文拟围绕有关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1听力教学的目的

听力,即听解能力,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言词汇、句型、语法观察的辨别和理解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语音、词汇、句型及语法知识,结合该语言的特点,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效地、正确地理解所听内容的能力。听是四大语言技能中十分重要又难以掌握的一种技能。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的转入是语言习得的基本条件,没有语言转入就不会有语言习得。因此,听力作为一种转入技能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听力课对语言知识的输入方式与精读课或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不是通过理论理解、文字记忆或口头操练等形式进行的,而是通过听――理解――记忆的过程完成的。也就是说,听力课主要是以听的形式来积累学生的言语信息的。听力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在进行听力训练时,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语言基础和熟悉一定的文化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听音习惯以及基本的听力技能。

2大学听力教学中教与学的现状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语言体系多,注意语言技能少;传授知识多,微技能的训练少;语法知识教学多,交际能力培养少。学生热衷于能够反映或表现自己交际能力的口语,甚少重视训练听觉敏锐的反应能力。准确地理解信息不像阅读那样有具体尺度可以衡量到底听懂多少。学生听音时缺乏准确、透彻的理解,常满足于“大概”、“差不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学生在听音过程中有两种不正确的理解方法:第一,逐字逐句地理解,只要有一个词听不懂就被卡住,结果跟不上语速,出现漏听;第二,在听音过程中,往往受母语的影响,总要将每句英语译成汉语之后去理解其意义,这样无形之中理解上就多一个步骤。学生缺乏完整的系统的听能训练,往往是在一、二年级练得多,到了高年级则置之不管,很少再下功夫,听的能力甚至走下坡路。

此外,听力教学中还存在某些影响听力水平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两种:其一,知识。诸如:对于语言系统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于语法系统的了解程度,对于词汇量的掌握程度,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等等。其二,非知识。诸如:教学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教学气氛,听力理解的技能,学生的情感因素,包括是否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稳定的情绪、一定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3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对策尝试

3.1 营造一种英语环境

要求学生给自己营造一种英语环境,不要只满足于课堂上有限的听力训练。我们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即是从邻居的收音机或者从街头巷尾反复听到一首歌就不知不觉地学会它。这种不费苦心就学会音乐(语言学家称之为“习得”)的原理,同样适用于外语听能的提高。因此,只要有闲,就可以把收音机调到英语广播台,不管它在播什么内容,只管往下听,权当你是在听音乐。可以边听边洗脸、吃饭,让自己不论做什么都处于一种客观的英语氛围中。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听懂的内容在逐渐增加。这种无意识的进步完全是因为大脑有自觉地接受语言信息的功能。这也是汉语中所说的“耳熟能详”。这种现象在非洲人的语言习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成千上万的非洲人除了说他们自己的部落语言外,还有一种贸易语言或者一种殖民地语言。在学习这些语言的过程中,这些人从未受过语言方面的正统教育,但他们都轻松地掌握了其他民族的语言。

3.2 在课堂中激发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的兴趣

人们往往存在“喜新厌旧”的心理,而教学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教材单一,形式单调往往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听力课教学中,尽量使教学内容做到丰富、逼真、有趣。力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减少学生的疲劳,严格控制时间,在训练的间隙尽量插入一些轻松、美妙的音乐或简短的幽默笑话作为调剂品,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余,组织学生欣赏现代诗歌、名人演讲、电影对白、英文歌曲、外国新闻等材料。简繁适度,循序渐进。多棱角、全方位地让学生从听觉方面去感知和适应现代英语的各种题材、体裁、方言和场景。

3.3 注意教师在听力教学中的反馈

教师的反馈在听力教学中同样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反馈分为肯定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否定反馈(negative feedback)两大类。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反馈,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肯定的反馈在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否定的反馈,往往使学生感到羞愧,并使他们在课堂上处于被动,不敢勇于回答问题,对参与听力训练的兴趣下降。因此,在听力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应予以表扬,即使学生未听懂而使回答的内容不完整,教师也应带着欣赏性的鼓励口吻给予评价,鼓励他们下一次能够做好,这样就不至于导致学生从害怕老师提问到完全丧失听的兴趣。Krahsen所说的感情过滤程度要低的观点是正确的,只有减少和消除学生的挫折感、焦虑感和压抑感,才能以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心情进入学习佳境。

3.4 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导向

目前的英语教学侧重语言现象的讲解,对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和风俗很少介绍。听力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或者跨文化历史背景的缺乏,常会感到听得懂单词而听不懂意思。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对于学生不熟悉的事物,即使听力材料中没有什么生词,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语言的学习也应该是文化的学习,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针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贫乏而引起的听力障碍,教师应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加以弥补。学生首先应博览群书,尤其是涉及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中英文书籍,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以增加对跨文化知识的敏感度。其次要充分利用英语电影、电视及录像等媒体,直观地获取相关信息。另外还要多读英文小说,小说中不仅包含了大量口语化的表达,而且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方面的内容。

3.5 讲求英语听力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3.5.1强调用“耳”听,而不是用“眼”听

英语听觉认识能力,顾名思义是指不看文字材料理解英语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训练时总习惯于借助文字材料,试图从中捕捉到与内容有关的信息。这种以读助听或以读代听的做法实质上是自卑心理的反映。对有声资料以外的信息的依赖,势必会降低听者的注意力,形成被动应付的惰性心理。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刻意训练学生在“听”方面的注意力,强调用“耳”听,而不是用“眼”听。在播放教材内容前,先向学生口述与材料有关的背景信息,帮助他们扫除必要的词汇障碍,使头脑中形成一个“先验形式图”,然后通过以听原文材料及对难点的适度讲解,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内容图式”,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头脑中形成的“图式”。学生经过这种从形式到内容,再返回到形式的循环训练,便有望实现“听觉反应”、“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阶段的有机结合。

3.5.2强调精听与泛听相组合

精听是听力的基本功,这不仅要求学生听懂文章的大概意思,还要听熟基本词汇、短语和结构。听音时可选用难度适中的配有录音文字的听力材料,但既不可看完再听,也不可边看边听,因为看会掩盖或削弱听中所发现的困难,不利于听力水平的真正提高。可以先听,第一遍可能听懂50%,第二遍可能听懂70%,如果反复听还是听不懂的话,此时可带着问题参看文字材料,然后再听,这样可更好地掌握所听内容。

泛听是对精听的巩固和补充。泛听的材料内容要广泛,泛听时可不必像精听那样字字听懂,能概括大意便可。

无论是精听还是泛听,学生在听音时要注意抓关键词,概括篇章大意,可采用做笔记的方式。做笔记的目的是帮助自己记忆所听信息,避免听后忘前的弊病,笔记没有必要很完整,可用自己熟悉的任何一种字码代表一个词或一句话。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提高学生的听力已不仅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成了整个社会的需求。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教学中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水平、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克服学生学习语言的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乃是当务之急。

上一篇:浅谈期刊的市场定位 下一篇:《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