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改进问题的设计

时间:2022-09-03 06:52:31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改进问题的设计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实现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问题教学就成了其重要的手段,生物这门学科尤其如此。因为该学科本身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生物现象。而许多有关的探讨,几乎停留在纯理论的层面,作者就问题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探索•自主•合作学习思想 问题教学

不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标,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理念,就是探究•自主•合作学习思想。这一思想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自然离不开问题――包括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发现的问题,还有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生物学科,因这门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也可以这样说,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生物学问题或者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学的教学实际上就成了“问题教学”――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运用科学知识研究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事实上“问题教学”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外有关专家就已提出。尽管这一提法已过去了近50年,但仍有它的现实意义,因为它就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一方式的重要的一个方面“课程”,就是由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问题组成,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获得知识、自我引导的策略和团队合作的技巧。这一精神也是《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

问题教学的关键是营造一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的情境。入乎其境,才能感乎其情。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设计问题了。下面我通过一些教学实例,谈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及如何改进问题的设计。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如何才能将生物课上得更有趣,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一段好的导言问题可能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而主动地去寻找答案。下面节选了几节课的导言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实例1:在讲“性别决定”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则中国年轻女性自杀状况报告资料:某山区,一个妇女一连生了4个女孩,周围的人瞧不起她,婆家人瞧不起她,就连她自己也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男孩子,便自杀了。然后设问:生女孩是女人的过错吗?以此引起学生共鸣,但不急于下结论,进一步设问:那生男生女究竟由谁来决定?学生议论纷纷。这样,在学生充满期盼的目光中,自然导入新课,效果不言而喻。

实例2:在复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联系到植物的许多生理活动,在讲到植物矿质元素的吸收时巧妙设问:“锄禾日当午”,难道只为了除草吗?然后引导学生从影响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循环等知识点入手总结归纳其原因:(1)可以疏松土壤,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2)在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含量的基础上,可以促进土壤中好氧性细菌的呼吸作用,加快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增加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同时可以增加植物周围CO浓度,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3)可以促进土壤中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有利于植物对矿质元素N的吸收。(4)可以破坏土壤硬化造成的毛细管,降低土壤中水分的散失。这样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产生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想学。

二、全盘考虑,循序渐进

提出的问题要有新颖性、关联性和探究价值。设计问题须全盘考虑,更要注意问题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问题,最好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全部问题都有内在的关联,最后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引向新境界,达到探究之目的。高考试题也有同样的特征,此类问题主要用在实验教学课中,效果特别好。下面以教材中探究酶作用特性的实验为例,列出以下供学生讨论的问题串。

问题:酶(HO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与无机催化剂(Fe)相比,其催化效率如何呢?

(1)简述本实验的原理:新鲜肝脏中含过氧化氢酶,Fe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它们都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分别用HO酶和Fe催化反应,可以比较两者的催化效率。

(2)尝试提出一种假设: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可能比Fe的高。

预期可能的结果是:与对照组相比,注入过氧化氢酶的反应液中将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3)实验选材为何用新鲜肝脏?为使实验效果更显著,可对新鲜肝脏作怎样处理?新鲜肝脏含有活性的过氧过氢酶。为使实验效果更显著,可制备新鲜肝脏匀浆液,使过氧过氢酶释放。

(4)若用肉眼观察,请提出两种检测指标:实验初期气泡产生的速度和量;点燃的卫生香复燃的猛烈程度。

(5)实验过程中: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实验组的处理方法;无关变量,等等问题。

(6)复述实验的主要方法步骤:(略)

(7)本实验的结论是: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的高。

三、把握节奏,关注全体

在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要把握教学节奏,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应请学生坐下并及时点评。课堂提问时,先告诉学生要提问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根据学生的反应确定谁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切不可先把学生叫起来,再问要问的问题,也不可先点拨再回答,更不可让学生齐声回答。当然,问题难度不同,要请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必须适合各类学生的水平,既不能无人回答,又不能人人都轻易就能回答,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让学困生有增强自信的机会。

例如:在讲述选修课本“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通过课前设计预习提问:什么是抗体?是由谁分泌的?分布在哪里?作用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在上课进程中则可以围绕预习时的问题,设计如下层次性比较明了的问题。

1?郾传统的提取抗体的方法如何?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

2?郾能否用细胞培养方法制备大量抗体?

通过师生的问答,引出单克隆抗体概念,B淋巴细胞不能无限增殖特性。接着在学生阅读基础上继续提问。

3?郾用什么方法制备单克隆抗体?

4?郾为什么要用抗原注射小鼠?

5?郾胰蛋白酶的作用是什么?

6?郾两次筛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筛选?

7?郾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有哪些?

8?郾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这样的设计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其中第5、6两个问题属于较难层次的,第3、7、8三个问题属于中间层次,其余则属于较易层次的。对此,可根据学生对问题思考时的表情来确定哪一部分学生适合于回答哪一类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确定回答问题的人。不论何种方式,其最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学生不致慌乱而不知所措,进而失去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导致无人回答的现象。这样以来,一堂有节奏的课就生成了。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收获。现代教育就是把学习看作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被看作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问题设计,营造情境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沿着一串疑问拾级而上,实现师生互动,进而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对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究 下一篇:探究性学习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