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时间:2022-09-03 06:29:39

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 要】分析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结合具体案例探索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育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10-02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最大的资本。近年来,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往往能反映出该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路人”,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应优化班级环境,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借助班级活动,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强化家校联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一、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光靠“说教”式的灌输效果甚微,因而需要有一定的载体与氛围,要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而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他们获得身心发展的重要平台,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是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的。不过,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在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不是很多,这需要广大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提升。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的广泛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因此,目前高校中对学生采取的专题性心理健康辅导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工作所涉及的内容是多而杂的,并且需要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教育内容广泛的特点。

(二)形式的灵活性。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可以根据具体的班级管理内容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形式可以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由于教育形式灵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方法的多样性。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环境熏陶、活动感悟、文化引领等多种方法进行。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说教式”灌输的方法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化枯燥为生动、化被动为主动的效果。

二、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最好的伙伴,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无时无刻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优化班级环境,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环境对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班级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辅导员要善于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为他们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1.营造舒适健康的教室环境。教室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室环境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无形的影响。教室环境布置要符合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让他们一走教室进就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每学期开学初,笔者都建议学生为教室来个“大装修”,让大家为教室的布置出谋献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十分积极,特别是对班级标语的设计,他们认真思考、慎重筛选,最后把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定为“健康、阳光、向上”,并将这句标语贴在教室后面黑板的上方。班级标语就像一盏导航灯,指引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教室的后面是“成长足迹”,由学生施展才华,将自己在学习、生活方面取得的成绩用统计表来统计,用色彩来展示自己的足迹,让自己焕发出五彩的光,呈现自己平时的表现;让自己在阳光中沐浴,在快乐中成长。

通过大家的努力,学生营造了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教室,使教室成为他们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天地,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的无声力量。学生也在布置班级环境中进一步发展了合作创新意识,并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营造轻松活泼的班级氛围。现在的大学生学业任务重,很多学生存在学习压力大的情况。因此,辅导员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的班级氛围十分重要。

辅导员首先要用爱心拥抱学生。爱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辅导员要有包容的心态,接纳和尊重所有的学生。辅导员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感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用大哥哥大姐姐般的爱,帮助他们进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辅导员要学会因材施教,激扬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辅导员还要以自身的行为、言谈影响他们,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同时,创造积极的情境,让学生获得快乐、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进取心。

辅导员要保持健康积极的爱好,保持阳光、乐观的心态,每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要注意自己心理方面的调节,千万不能把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学中来,避免在不经意之间的言行影响学生的心理。

(二)借助班级活动,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作为一名辅导员,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体而言,可以借助读书活动、班队活动、体育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1.在读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是学生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因此,辅导员要善于在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经常推荐学生看磨砺类书籍,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学生读后写读后感,讨论自己的感想,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挫折是一种挑战和考验,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正因为有挫折,才有勇士与懦夫之分,挫折可以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可以帮助人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

2.在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队活动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辅导员班级管理中的一项常规工作。辅导员要善于在班队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大学生社会经验还比较少,心理上都还不太成熟。当遇到问题时大多数表现为畏惧、恐慌、逃避。这时就需要辅导员借助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走出盲区。座谈会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体式的,主要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讲一些实例,普及心理知识。另一种是单独对个别学生进行座谈,主要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加以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在交谈过程中,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对事情进行处理,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可对学生进行盲目的指责批评。大学生已经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学生辅导员应该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和鼓励,增强其信心。

3.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对于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面对压力都需要一定的缓解办法,只有压力得到缓解,心理才能健康的发展。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发展还有一定好处。

体育活动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因此,辅导员在课余时间应当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每天的早操、课间操,定期举办一些趣味运动会等。并在体育活动之后组织班会请同学们谈谈在运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从自己地切身经历中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体育活动中学到的团结、坚持等良好品质。

班级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是很丰富的,读书活动、班队活动、体育活动仅仅是班级活动中的常见形式,其他形式还有很多。这就需要辅导员在设计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强化家校联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校单方面,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果单单从学校方面出发,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就会有一定的局限。但从实际出发就会发现许多家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观念。甚至许多家长就是学生压力的来源,过分地苛求学生达到一定标准从而使他们有一定的心理阴影,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这时,辅导员应做好沟通协作工作,做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辅导员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灌输家庭心理教育的理念,教给家长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家长、学生共同设立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方向。这种学校家庭相结合的方式将更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之,辅导员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方面。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辅导员应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对家长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祖国负责。

【参考文献】

[1]华南.心理契约:大学班级管理新境界[J].扬州大学学报,2011(2)

[2]李长红.心理教育,孩子成长的“必修课”[J].家长,2014(5)

[3]黄宏明.德育工作从心理教育抓起[J].江西教育,2014(Z3)

(责编 王 一)

上一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12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 下一篇:关于数制转换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