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程度与成本费用粘性

时间:2022-09-03 02:31:40

行业竞争程度与成本费用粘性

摘要:文章探讨了行业竞争程度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使用2001年~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成本费用粘性现象,而行业竞争程度则有助于抑制粘性。在考虑了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后,上述发现依然存在。文章扩展了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肯定了竞争对抑制成本费用粘性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行业竞争;成本费用粘性;盈余管理

一、 引言

成本性态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却鲜有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涉及。Anderson等(2003)首次检验了美国上市公司的SG&A(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与销售收入的关系,他们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费用向下的不对称性,即费用变动具有粘性。随后,又有大量的研究跟进(Banker & Chen,2006;Weiss,2010;Chen et al.,2012;Die-rynck et al.,2012)。

而中国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问题,尽管已经有不少研究关注,但仍然值得挖掘。我们认为行业的竞争程度会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成本费用粘性。企业的成本费用粘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调整成本、管理者乐观预期和机会主义行为(Banker et al.,2011)。处于高度竞争行业中的企业,其行为高度市场化,契约的调整成本更低;激烈的行业竞争有助于抑制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处于高度竞争行业的管理层往往对未来的预期较为悲观,因而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其成本费用粘性应该更低。本文使用2001年~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成本费用粘性现象,同时行业竞争程度有助于抑制粘性。本文扩展了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肯定了竞争对抑制成本费用粘性的正面影响。

本文接下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进行简要的理论分析并提出本文的假设,接下来交待研究样本的选取、变量的定义并报告描述性统计,之后是多元回归分析,最后交待文章的结论与局限。

二、 理论分析与假设发展

Anderson等(2003)首次在财务会计领域提出了成本费用粘性的概念,即企业收入减少时成本费用下降的速度低于收入增加时成本费用上升的速度,他们随后的实证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设。在此之后,有不少理论和实证研究关注了这一现象。代表性的文章包括:Chen等(2012)研究了公司治理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他们发现企业的自由现金流越多,其费用粘性越高,此外,费用粘性还受到高管任职期限、固定薪酬比例的影响。Dierynck等(2012)研究了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对劳动成本粘性的影响。Banker和Chen(2006)发现考虑成本粘性的盈余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精确度。而Weiss(2010)则发现成本粘性会导致更高的分析师误差,并且分析师更不愿意对此类企业进行预测。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都受到了关注。本文认为,在中观的行业层面,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会成为影响企业的成本费用粘性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Banker et al.,2011)逐一分析,我们发现:首先,对于调整成本而言,处于高度竞争行业中的企业,其经营行为高度市场化。无论是雇佣关系还是供应关系,更多地是契约型交易,而非关系型交易。因此当企业的经营销售出现下降时,可以灵活地根据契约迅速裁员或者缩减采购需求。而当经济形势趋向好转时,这些企业又得以迅速地恢复生产规模。因此,契约较低的调整成本和较快的调整速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费用的粘性。其次,对于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来说,激烈的行业竞争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一方面,处于激烈的行业竞争下,管理人员的偷懒行为更少,因为一旦偷懒,会迅速地通过业绩被识别。另一方面,激烈的行业竞争也加大了管理人员盈余管理的难度,股东可以通过相对业绩比较等方式发现管理人员的财务粉饰行为。在这些情况下,管理人员的自利行为更少,因而成本费用的粘性更低。最后,针对管理者乐观预期,激烈的行业竞争往往使得管理者对未来的预期较为悲观。原因在于激烈的行业竞争会加速超额利润的消散,一旦经营收入减少,管理者会更愿意缩小生产规模,避免更大的损失,从而使得成本费用粘性更低。

根据以上讨论,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越高,其成本费用粘性越低。

三、 样本选择、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1. 样本选取。为避免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我们选取2001年~200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之后依次按如下步骤进行剔除:(1)剔除上市不满两年的观测;(2)剔除金融行业公司观测;(3)剔除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费用变化超过上下0.5%的观测;(4)剔除其他数据缺失的观测,得到用于实证检验的观测7 268个。除公司治理数据来自CCER数据系统,其他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系统。

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我们参考孙铮和刘浩(2004)等,设置模型(1)、模型(2)检验本文假设。其中,LogCostR为t年主营业务收入与t-1年主营业务收入之比的自然对数,LogSgaR为t年费用与t-1年费用之比的自然对数,费用为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之和。D为虚拟变量,若主营业务收入较上一年下降,则取1,否则取0。Comp为1减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的公司其收入占行业总收入之比的平方和。Comp的数值越大,表明行业竞争程度越高。LogIncomeR*D*Comp衡量了行业竞争程度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根据假设,LogIncomeR*D*Comp的系数应显著为正,即竞争程度越高的行业,其成本费用粘性越低。

根据Chen等(2012),我们控制了人力资本密度(EIntensity)与固定资本密集度(AIntensity),分别为员工人数与主营业务收入(千元)之比,资产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此外,还控制了负债比率(Lev);产权性质(Soe),虚拟变量,国有企业取1,否则取0;市场化水平(Index),取自樊纲等(2010),以及年度效应(Year)。随后,对所有控制变量进行上下0.5%的Winsorize调整。

LogCostR=a0+a1LogIncomeR+a2LogIncomeR*D+a3LogIncomeR*D*Comp+a4Comp+a5EIntensity+a6AIntensity+a7Lev+a8Soe+a9Inde+∑Year+ε(1)

LogSgaR=a0+a1LogIncomeR+a2LogIncomeR*D+a3LogIncomeR*D*Comp+a4Comp+a5EIntensity+a6AIntensity+a7Lev+a8Soe+a9Index+∑Year+ε(2)

3. 描述性与相关性分析。表1列示了本文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测度成本费用粘性的相关变量(LogCostR、LogSgaR、LogIncomeR、D)的各项统计值均与以往文献接近。每千元主营业务收入对应的员工人数为0.003 4,负债比率均值为50%,国有企业观测占72.52%,市场化水平的均值为7.342 0。

相关性分析显示控制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限于篇幅限制,未报告)。

四、 多元回归分析

1. 行业竞争程度与成本费用粘性。为检验行业竞争程度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我们分别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检验结果如表2。表2(1)-(3)列的被解释变量为LogCostR,(4)-(6)列的被解释变量为LogSgaRR。第(1)、(4)列未包括控制变量,第(2)、(5)列增加了控制变量,第(3)、(6)列进一步考虑了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我们发现,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及考虑行业竞争程度,LogIncomeR*D的系数均为负,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与费用粘性都存在。而Log-IncomeR*D*Comp的系数均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表明行业竞争程度对成本费用粘性存在着显著的影响,竞争程度越高的行业其成本费用粘性是更低的,这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2. 考虑盈余管理动机的测试。陈磊等(2012)认为当企业面临亏损时,会采取“大洗澡”式的盈余管理,若不考虑这一行为的影响,将造成费用粘性的高估。为避免盈余管理对本文结论的影响,我们在之前的模型中控制操控性应计(Da)及交乘项重新进行回归。结果发现LogIncomeR*D*Comp的系数均为正,且第(1)、(2)列分别在5%、1%水平下显著。表3的结果表明考虑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不会改变本文之前的发现。

3. 考虑跨期的成本费用粘性。孙铮和刘浩(2004)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费用随着时间跨度延长有衰减的趋势,文章认为这是费用粘性“效率观”的体现。为检验跨期成本费用粘性对本文结论的影响,我们取t年与t-2年的数据重新计算LogCostR、LogSgaR、LogIncomeR、D,并进行回归。然而我们发现LogIncomeR*D*Comp的系数依然为正,且第(1)、(2)列均在1%水平下显著。由此表明,跨两年期测度成本费用粘性并不改变文章之前的发现。

五、 研究结论与局限

企业的成本费用粘性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探讨了行业竞争程度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使用2001年~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成本费用粘性现象,而行业竞争程度则有助于抑制粘性。在考虑了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后,上述结论依然存在。文章扩展了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此外,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行业的竞争程度具有多种衡量方式,本文主要采用了赫芬达尔指数的测量方法,并未对其他度量方法进行研究;其次,Anderson等(2009)对研究样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hen等(2012)也进行了非常复杂的样本筛选,本文并未考虑这些情况,这些均是未来需要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陈磊,宋乐,施丹.企业的成本粘性被高估了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国会计评论,2012,(1):3-16.

2. 樊刚,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9).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经济研究,2004,(12):26-34.

4. Anderson, M., R.Banker, and S.Janakira- man.Are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47-63.

5. Anderson, S.W., and W.N.Lanen.Un- derstanding Cost Management: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n Sticky Costs?.Working Paper,2009.

6. Banker, R.D., D.Byzalov, and J.M. Plehn-Dujowich.Sticky Cost Behavior: Theory and Evidence.Working Paper,2011.

7. Banker, R.D., and L.T.Chen.Predicting Earnings Using a Model Based on Cost Variability and Cost Stickiness.The Accounting Review,2006,81(2):285-307.

8. Chen, C.X., H.Lu, and T.Sougiannis. The Agency Problem,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Asymmetrical Behavior of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Cost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2,29(1):252-282.

9. Weiss, D.Cost Behavior and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4):1441-1471.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届“博士生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国际化会计学博士生项目(IAPHD)”资助。

作者简介:梁上坤,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博士生;董宣君,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3-05-18。

上一篇: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博弈机制的网上双向拍卖报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