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高校贫困生问题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03 02:07:24

新时期民族高校贫困生问题调查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7级贫困生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民族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希望对高校学生工作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民族高校贫困生 基本情况 对策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贫困生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的比例为10%至15%。而在民族高校,尤其是地处西部的民族高校,由于地域的边缘性和整体经济状况的落后、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民委直属的6所民族院校中,中央民族大学贫困生人数占在校总人数的29.6%,中南民族大学占29.5%,西南民族大学占21%,大连民族学院占32%,西北民族大学占32%,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占31.5%[1]。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族高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我们于2009年12月以随机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7级的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及时发现贫困生的真实状况,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引导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1.调查方法和样本情况

1.1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做到适时提问,及时回收,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1.2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放数量。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6%。接受问卷调查的男生有213人,占总人数的44.6%;女生有265人,占总人数的55.4%;汉族同学有243人,占总人数的50.1%;少数民族同学有235人,占总人数的49.9%。

2.民族高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

2.1贫困生的人数相对较多,特困生的比例相对较大。

从此次调研的基本情况来看,月生活费低于200元的贫困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32%,其中月生活费低于100元的贫困生比例高达12%(表1),这些学生的学费主要来源于借贷(包括学校助学贷款)或亲朋好友资助。

表1: 你每月的生活费是

2.2从生源上看,民族高校贫困生主要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学生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4%,其中大部分来自边远民族地区,家庭教育负担沉重。通过谈话,一些学生向我们反映:近年来改革开放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民族地区的一些家庭由于子女较多(有的达十几个)、收入不稳定等原因,使其教育负担十分沉重。

2.3贫困生的在校情况。

2.3.1大部分贫困生学习勤奋刻苦。通过和贫困生周围的学生交流,在被问及你对贫困生有哪些印象时,绝大多数学生对他们的看法是:“学习勤奋、刻苦、节俭、待人诚恳、热情……”这说明贫困生在学习方面的踏实用功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认可。事实上,在我们跟踪调查的几名贫困生中,他们在学习上的确如此。

2.3.2贫困生生活状况欠佳。由于民族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于贫困的民族地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上没有可靠的生活保障,因此他们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花费,时常陷入窘迫的处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贫困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上的压力,有超过30%的贫困生反映“生活费对自己的压力很大”,基本上不敢随便多吃一点东西,也很少有钱购买所需的学习及生活用品,同时尽量减少应酬及交际活动,有的甚至连实践教学活动也不得不放弃,以节省支出。

2.3.3贫困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较差。由于现实生活困难,许多贫困生存在性格上的内向特征,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封闭和保守,甚至会出现多疑和不信任周围同学的现象。由于他们的普通话及文体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常怯于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

2.4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60%以上的贫困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压抑、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表2),思想时常波动不定,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通过与有压抑和焦虑感的贫困生进行交流,发现他们的压抑感和焦虑感来自多方面(表3)。

表2: 你对自己身心健康与否的看法

表3: 进入大学后你最担忧的问题是(可以多选)

3.解决民族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对策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贫困生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认真分析形势,转变思路,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建立“政府、社会、学校”一体化的扶助体系。

民族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首先,国家和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制度,使资助贫困生的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扶贫力度,优先考虑有子女上大学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大力发展“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只有使边远家庭彻底摆脱贫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相关问题。其次,争取社会各方面的资助。目前,各民族高校为了解决贫困生问题,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社会的资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减轻了贫困生的压力和学校的压力,但是力度还不够。最后,各民族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2]。

3.2民族院校应完善具体的助贷制度和措施,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各民族高校都已从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社会资助与学校补助、学杂费减免等几个方面来扶助贫困生,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扶助体系,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虽然现在的奖学金数额较大,但竞争也十分激烈,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基础较差而常与奖学金无缘。助学贷款可为贫困生提供无息贷款,但目前助学贷款制度还不健全,程序比较繁琐,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勤工助学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但存在部分学生沉迷于打工挣钱而荒废学业的现象。无偿资助作为一种“救急又救贫”的临时性困难补贴无可非议,但目前一些“假贫困生”争先恐后去争取,认为不要白不要,而经济上真正困难的学生由于自尊心过强却不吭声。通过调查发现,有34.6%的贫困生认为助学贷款制度等扶助体系并不健全,有61.4%的贫困生认为“建立健全贫困生扶助体系,加大助学贷款和贫困补助等的力度”是目前解决贫困生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3.3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解困”工作。

贫困生在经济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上也可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民族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努力解决其“精神贫困”问题。一是通过开设心理讲座,帮助贫困生更新健康观念、人格观念和素质观念,使贫困生改变对贫困的看法,让他们懂得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并且是人生最宝贵、永不枯竭的财富,在人的一生中精神贫乏比物质贫乏更可悲、更可怕;二是通过个别辅导,采取情绪疏导、认知调整和行为指导等基本辅导步骤和方法,分析贫困生无助、困惑、苦闷、自卑等的原因和后果。帮助他们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支撑起自己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三是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由于民族高校贫困生存在较高比例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新生入学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并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这样有利于客观、系统地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刘彬.民族高校贫困生教育亟待关注[N].中国民族报,2004,11.26(第6版).

[2]聂晶,蒋明.民族高校贫困生的负面心理及对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

上一篇:目前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