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调整存准基数暗合金融新政

时间:2022-09-03 12:38:11

央行调整存准基数暗合金融新政

中国央行9月5日起开始调整存准基数,保证金存款纳入缴存范围,冻结资金9000亿元,这类似于提高三次存款准备金率。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8月26日的演讲中并未谈及QE3,消息面一多一空。中国政策拐点的出现是否又会向后拖延?

此前市场预计,银行体系内的资金最多只能再承受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按照目前情况,若还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意味着整个银行体系的资金面临枯竭。不过,不排除央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放松一点流动性。

央行此举,让市场一再期望的货币政策转向略微宽松的可能成为泡影。从决策者的优先次序看,抑制物价上涨依然是当前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市场期待的所谓“政策拐点”尚未出现。中小银行由于保证金存款和表外业务占比相对较高,受该政策影响可能更大。央行此举将令商业银行表外信用业务受到约束,从而对手续费收入增长带来影响。

从短期效果看,央行此举是为了能有效弥补社会融资总量的监管漏洞,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从而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内流动性造成非常大的冲击,但若着眼长远,这次调整有利于理顺中国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加大央行货币政策对社会融资总量影响的范围。央行的新政与中国正谋划建立新型金融调控体系的努力和方向不谋而合。

央行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末,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单位项目下保证金存款余额为44222.36亿元,再加上个人保证金存款余额192.80亿元,共计44415.16亿元。简单测算,如将存款准备金率考虑为21%的平均比例,则商业银行体系累计需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在9500亿元左右。

央行扩大存准基数,可能为本轮紧缩最后一击。8月中旬,央行在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下一阶段将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目前全社会患上了“资金饥渴症”,央行为了控制通胀预期而进一步收紧银根,将提高银行业的议价能力,将进一步推高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换句话讲,提高存准率不一定降低银行业的获利能力。

从国内来讲,抑制通胀是今年的政策主要的一个导向。这次央行把商业银行保证金存款也纳入到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当中,是为进一步巩固前期控制通胀的成果,同时对银行系统内监管进一步规范。扩大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正是央行上半年工作方案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一个体现和步骤,意在进一步收紧银根,控制通胀。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伯南克的演讲虽没确定QE3的推出,但讲话中透露出美联储随时有代替的刺激经济手段。因此,美元的持续走弱可能会对大宗商品的价格进一步起到抬升作用,有可能会使国内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在四季度有所显现。

近十年来,全球金融自由化、中国“金融深化”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冲击中国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此前的表内信贷增长量,已不能准确反映全社会的资金供求状况,这个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因此,全方位建立针对社会融资总量的风险监管体系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总量调控的收紧也产生了一些结构性问题,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导致资金供需加速失衡。“高物价―紧信贷”形势下,金融脱媒正在加速。当前央行扩大存款准备金覆盖范围,应当密切关注银行间与民间资金需求同时上升或将引发的资金链断裂风险。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日前再次“唱空”中国银行业。银行为了规避信贷规模控制,表外风险敞口在不断扩大。表外项目包括已披露和未披露部分,两者都导致银行表内资产和债务,特别是贷款和存款的严重扭曲,而后者极难追踪。

目前,央行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对冲扩大存准缴纳口径带来的流动性收缩影响。央行5月份以来,为缓解流动性紧张持续在公开市场净投放货币7000多亿元,此外近期央行发行规模的减小,以及市场普遍预期的加息被延迟,都表明央行在紧缩流动性方面更加谨慎。

因此,央行新政暗合中国金融调控新体系建立的路径:对市场的调控手段和政策更加多元化,同时稳定物价的信心不变。随着市场新变化,调控国内流动性,后期手段可能会更加灵活,长期来看,这次调整有利于理顺目前受损的中国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加大央行货币政策对社会融资总量影响的范围。

上一篇:柔性抗争推动印度反腐 下一篇:拯救中国慈善机构与慈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