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时间:2022-09-03 12:09:38

重新理解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摘要:马克思以前的许多经济学家,例如斯密和萨伊,由于没有科学区分剩余价值的分配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都无意或有意地混淆了收入分配与收入源泉两者之间的联系区别,“三位一体”公式就是这种混淆的理论表现形式。本文为了极其清晰地揭示出分配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区别,力求全面、深刻地辨析“三位一体”公式的虚伪性和合理性,以便从整体上再现资本作为商品化经济或市场经济主体的复杂二重性质。在这里,唯物辩证的二重分析方法又成为解剖资本分配制度乃至运营制度、生产制度二重性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辨析;“三位一体”;二重性

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2)-0067-04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萨伊关于“三位一体”的公式,所谓资本分配到利润,土地分配到地租,劳动分配到工资。针对三位一体这一公式的内容我国理论界对其评价主要从它的错误方面展开的。它的错误就在于它割断了生产和分配的内在关系,也割断了分配主体与分配对象的内在联系,还混淆剩余价值实体的二重态。本文在这里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重新理解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辨析“三位一体”公式的二重性,既批判公式的虚伪性又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内阐述它所具有的合理性。

一、正确认识收入之分配与源泉的区别

研究分配问题不能不研究收入。收入,既是各个社会主体按照法律赋予的分配依据获取的分配结果,也是各个社会主体在既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经济基础。没有收入,分配原则与分配依据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收入,就没有所有权、占有权、索取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从而也就没有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进行。

收入之分配与收入之源泉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问题。具体地说,收入之分配,首先决定于分配制度的性质与构架,进而决定于经济制度的社会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由于资本既有分配的主体也是运营、生产的主体,所以收入分配的实质是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割。

收入之源泉,首先决定于社会财富的运营,进而决定于社会财富的生产方式,归根结底决定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是人类社会中所有收入的源泉,所以谁占有剩余劳动,谁就占有财富,谁就占有收入的源泉;尽管剩余劳动永远是劳动者提供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框架中,剩余劳动是雇佣劳动中超过必要劳动的部分,剩余价值是超过雇佣劳动者劳动力价值以外的部分,因此,所谓收入之源泉的问题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创造的问题。

马克思以前的许多经济学家,例如斯密和萨伊,由于没有科学区分剩余价值的分配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都无意或有意地混淆了收入分配与收入源泉两者之间的联系区别,“三位一体”公式就是这种混淆的理论表现形式。为了极其清晰地揭示出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全面、深刻地辨析“三位一体”公式的虚伪性和合理性,以便从整体上再现资本作为商品化经济或市场化经济主体的复杂二重性质。在这里,唯物辩证的二重分析方法又成为解剖资本分配制度和生产制度二重性的锐利武器。

二、三位一体公式对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的错误表达

――把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性质的经济财富生硬地捆绑在一起。

第一,三位一体公式中的第一位财富的代表是资本。资本作为生产方式、运营方式、分配方式的主体,它不是单纯 的“物”或单纯的生产资料,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①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普照一切的光,它是这个社会财富的主体。作为社会财富的主体,资本依据自己的权能与分配依据占有利润(企业主收入和利息),即占有剩余价值,但资本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中的剩余劳动的物化和实现。

第二,与资本并列的第二财富的代表是土地。土地,作为经济过程之外的“粗糙的混沌一团的天然物”②或“自然晶”,只有它的自然属性为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时候,它才有可能进入经济过程之内而成为“经济品”,成为经济财富的一种物质形态。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作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土地本身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不像资本那样本身就是价值并且是能够增值的价值。土地本身,作为一种自然物、经济物、生产要素不可能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可能是土地创造的。”③

[注:①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0、1061、920、92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第三,与资本、土地并列在一起的第三位财富的代表是劳动。然而,劳动从来就不是财富。这是因为,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活着的人体――劳动者身上并且只有借助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才能释放出来的活动。劳动二重性的理论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虽然采取雇佣形式的劳动,不仅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而创造资本财富,但是它本身却没有价值,因此,它也不是工资的源泉。

――把具有不同性质的经济收入混为一谈。

三位一体公式,既然错误地把在经济上具有不同社会性质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并列为三种财富,那么它也一定会错误地把利息、地租和工资归结为这三种财富的“各自的产物,它们的果实”。也就是说,把“资本、土地和劳动,分别表现为利息(代替利润)、地租和工资的源泉……前者是依据,后者是归结;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而且每一种源泉都把它的产物当作是从它分离出来的、生产出来的东西。”④显然,三位一体公式的这样一种归结是错误的,因为,经济收入的社会性质决定于经济财富的社会性质。在商品化、市场化的经济社会中,资本是经济财富的表现形式――拥有资本就意味着拥有商品(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劳动力)货币、信用等,因此,在以资本为财富主体分配体系中,各种形态的财富无不打上资本的烙印,各种财富的收入也无不打上资本的果实――剩余价值的烙印。

利息再加上企业主收入就是利润。利润,作为剩余价值的主体,虽然说是资本的收入,但是却不可以反过来认为资本就是利润,包括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源泉。因为,利息、企业主收入以及整个利润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实体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主体,只是占有剩余价值的经济依据或获取利润的社会权力。在这里,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不妨把剩余价值叫做广义的资本收入,而把“剩余价值一部分由资本家作为收入消费”的部分叫做狭义的资本收入。广义的资本收入减去狭义的资本收入等于剩余价值中的“用作资本或积累来”的另一部分。⑤

地租,确切地说资本主义地租,与其说是土地的收入,不如说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收入,即一种可以和资本所有权相交换或相通约的资本化了的收入。把地租收入的源泉归结为土地,而不是归结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更不是归结为剩余价值――这一混乱本身说明三位一体公式对于各种经济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经济联系,是极其混乱甚至是一窍不通的。

工资,是三位一体公式中把经济性质搅和得最为混乱的一个范畴。首先,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其次,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力商品买者和卖者讨价还价之后确定的交易费用。其三,这个交易费用,对于买者和卖者来说,具有截然不同的经济性质:对于卖者,它是生存、生活的费用,也就是用于购买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费用,没有这个费用,劳动力商品就不能再生产出来,雇佣劳动者就失去再出卖劳动力商品的经济基础,因而也就丧失赖以生存或生活的经济基础。对于买者,它是用于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生产费用,没有这个生产费用的支出,货币资本就不能转变成可变资本,就不能把不变资本从死态中唤醒,因而资本也就不能增值。其四,无论是作为雇佣劳动者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费用,还是作为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费用,工资都不是一种财富分配范畴,因而也不像利息或地租那样是一种财富收入的范畴;工资,如果能够作为一种收入,那么只能是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即由雇佣劳动在每年都创造出来的新价值V+M中减去广义的资本收入(M)之后剩下的那一部分(V)。

――把企业主收入混乱而荒谬地内含在工资之中。

第一,企业主收入是利润中的一部分,因而是名副其实的资本收入。如前所述,企业主收入的和利息,不过是货币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根据共同占有剩余价值的原则,对资本收入的一种分割;或者说是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职能分离后,根据资本权能体系的规则,对利润进行分割后的具体经济形式。显然,对这些资本收入的分配,或者对这些利润的分割与雇佣劳动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企业主收入和利润的分成比例是以利润为前提的。在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存在的情况下,利润要在两种资本家中间实行分割,其分割的理由是两种不同职能资本的权利同时存在和相互对立形式为基础。但是进行这种分割的价值基础是以利润或剩余价值被生产出来为前提的。

[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50页。]

第三,把企业主收入当作指挥劳动或监督劳动的管理工资,不仅在理论上是混乱的,在实践上也是违背事实的。早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因此,这种指挥劳动就无须资本家亲自担任了。一个乐队指挥完全不必就是乐队的乐器的所有者;如何处理其他演奏者的‘工资’问题,也不是他这个乐队指挥职能范围以内的事情。”①

三、三位一体公式对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理论表述的合理性

(一)从分配主体和分配对象的变化,看三位一体公式的合理性

在这里,为了说明在三位一体公式理论混乱的背后所包含的合理性,马克思强调从财富(价值)分配的角度,对与总产品价值W=C+V+M相联系的总收益、与价值产品V+M相联系的总收入、与剩余价值M相联系的纯收入进行了极为详尽地阐述。他说:“总收益或总产品是再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把固定资本曾被使用但是没有消费掉的部分撇开不说,总收益或总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的、并在生产中消费掉的资本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分解为利润和地租的剩余价值……总收入是总产品扣除了被偿预付的、并在生产中消费掉的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和由这个价值部分计量的产品部分以后,所余下的价值部分和由这个价值部分计量的产品部分。因而,总收入等于工资(或要重新转化为工人收入的产品部分)+利润+地租。但是,纯收入却是剩余价值,因而是剩余产品,这种剩余产品是扣除了工资以后所余下的、实际上也就是由资本实现的并与土地所有者瓜分的剩余价值和由这个剩余价值计量的剩余产品。”②当理论前提(包括理论框架)调整到――分配主体是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雇佣劳动者,也就是资本在财富生产和财富交换过

程中所涉及的全体参与者,分配对象不仅是资本的纯收入而是总收入或国民收入的时候,马克思认为三位一体公式首先“从下述意义上讲确实是收入的源泉:对资本家来说,资本是一台永久的吸取剩余劳动的抽水机;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土地是一台永久的磁石,它会把资本所吸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吸引过来;最后,劳动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条件和不断更新的手段,使工人在工资的名义下取得他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从而取得由这部分价值来计量的一部分社会产品,即必要生活资料。其次,它们从下述意义上讲是收入的源泉:资本会把价值的一部分,从而把年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固定在利润的形式上,土地所有权会把另一部分固定在地租的形式上,雇佣劳动会把第三部分固定在工资的形式上,并且正是由于这种转化,使它们变成了资本家的收入、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和工人的收入”。①

(二)从国民收入与再生产的关系上看三位一体公式的合理性

第一,工资是资本再生产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力)的费用。资本再生产的起点是购买生产要素,因此,“要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生产,必须经常备有专供支付工资用的货币形式的资本”。②国民收入中对工资价值部分的分配绝不是某个企业或产业的孤立的现象,“而成为社会范围的商品生产的决定性前提”。③于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消费资料的分配,而是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其中物的因素集中在一方,劳动力则与物的因素相分离,处在另一方。”④

第二,工资的价值在再生产过程中具有二重职能。一方面,工资作为购买劳动力的货币首先是以资本形式存在,货币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成交后,劳动力商品就作为生产资本的人的要素与其他物的要素(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在再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能够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再生产出再去与劳动力商品交换的工资,而且还再生产出剩余价值,即再生产出资本的收入――利润和地租。另一方面,那个首先以资本形式与劳动力商品相关换的货币,就作为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所取得价值,转化工人的收入,即工资,并且在货币收入转化为生活资料时被消费掉。

[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版,第929页

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40、40页。

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9、628页。]

第三,由工资决定的工人的生活消费在再生产过程中具有二重作用。工资作为购买生活资料的货币支付本身就是现实的市场购买力。因此,工人的个人生活消费它本身就是资本产品价值的实现条件。因此,“工人的个人消费一方面保证他们维持自己和再生产自己”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通过生活资料的耗费来保证他们不断重新出现在劳动市场上”⑤因此,工人的个人生活消费对他自己来说非生产的,而对资本家和国家来说,是生产的,它生产了创造别人财富的力量。这就是说,由于劳动力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要素,所以“工人阶段的不断维持和再生产始终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⑥

第四,工资量作为既定的必要劳动量。在以新价值为实体的国民收入中,工资量和作为资本广义收入的利润总量是两个此消彼长的量。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决定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这个必要劳动时间的外在尺度就是这个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而这个价值或价格的最低界限是可以用工人维持和再生产自己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表现的。

结论:从一定意义上看三位一体公式所表达的分配理论,就是以“物”为表现形式的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如果把上述获取经济收入的所有权依据或权能结构全部物化,那么,三位一体公式或生产要素决定分配理论所表达的财富分配方式就更具有合理的形式了。而实际上,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实质,就是按资本分配。如同马克思的观点: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公式的表达内容又具有资产阶级在分配方面掩盖剥削的一面。

上一篇:均衡与演化 下一篇:组织冗余和独立董事制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