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模型构建及运行机制的研究

时间:2022-09-02 11:30:06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模型构建及运行机制的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每年纤维加工总量约达 5000 万吨,除桑蚕丝外,由于自身资源结构的原因,每年要进口大量的棉花、羊毛及其他合成纤维所需的原料,是名副其实的纺织品原料进口大国。与之相对比,我国年产生超过 2000 万吨废旧纺织品,废旧纺织品年综合利用量约为300 万吨,综合利用率仅为 15%。根据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据推算: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约可节约化学纤维 15 万吨,天然纤维 7万吨,每年节约原油 25 万吨,耕地 20 万亩,既能节约资源同时又能降低我国纺织纤维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量家庭消费的纺织品混置于一般垃圾中被焚烧或者填埋,得不到分离、回收及再利用。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废旧纺织品分散于各家各户,回收体系的不完备、居民的回收意识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回收难。另一方面是由于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行业本身发展的局限性导致回收上来的废旧纺织品处理不当甚至没有处理渠道。作为一种资源回收再利用的静脉产业部门,除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过程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废旧纺织品的处理还通常与公益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与规制。而废旧纺织品作为一种放错位置的资源,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才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因此,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的发展要在给予循环经济企业政策引导、规制和适当优惠政策的同时,注意培育多数循环经济企业的自生能力,充分发挥静脉产业的潜能。

随着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效益逐渐突出,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的进入推动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的形成。从产业角度来看,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和处理分别是回收再利用产业的上下游部门,和其他产业一样,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包含原料、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回收环节为该产业提供原材料,再加工是该产业的生产部门,二手产品、再生产品的销售是该产业的销售部门。通过全行业各部门的协同发展,废旧纺织品作为原材料经过加工或再造,转化为二手产品或再生产品投入市场。回收、分拣、再加工、再制造、销售等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缺失或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的发展,而如果静脉产业链上下游可以形成某种合作模式,便能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提高系统生产效率,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因此本文从产业链系统角度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进行了分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构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模型,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上下游企业探索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对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为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运行提供可能的模式选择,并发掘静脉产业链上的价值增值和经济效益,最终提高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促进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的高效发展,在全纺织服装行业实现最优消耗、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提出以纺织原料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基础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链及其“5+4+2”模型,形成纺织服装行业废弃物到原料或产品的回路。从纺织行业“原料——产品——原料”循环的角度丰富了循环经济学、静脉产业经济学的涵义,搭建了逆向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并全程模拟了纺织服装静脉产业链的逆向运行过程,使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内涵更为完整。

(2)现实意义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模型的构建,有利于改变废旧纺织品回收的粗放式现状,加强产业整合,降低社会成本,大大提高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取得更佳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① 有利于改变废旧纺织品回收的粗放式现状

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整体上还属于粗放式回收,回收单位基本是由成百上千的个体回收者构成的,而正规的回收企业和单位出于自身目的也在互相争夺渠道资源,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效率低下。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模型的构建有利于统筹废旧纺织品回收事业,减少盲目铺设回收设备和资源造成的浪费和不良竞争。

② 有利于加强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链整体经济效益

通过市场作用或政府调节引导产业链成员单位的合作方向,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企业和单位进行细化的社会分工,加强产业整合,针对不同档次的废旧纺织品开展阶梯利用和深加工,提高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率,避免高质量原料用于次等用途所造成的优质资源的损失,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链整体的经济效益。

............................

第 2 章 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宇宙飞船理论——《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Earth as a space ship)》中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它以“最优消耗、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为目标,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广义的循环经济是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活动。循环经济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弃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技术方法有清洁生产、物质流分析、环境管理等,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废物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发展经济,相当于“垃圾经济”、“废物经济。也就是说广义的循环经济包括动脉经济系统和静脉经济系统,而狭义的循环经济就是静脉经济系统。根据广义循环经济和狭义循环经济的范畴,实现循环经济系统的目标和原则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在全产业(包括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过程中注

重低消耗、高效率,第二种是在静脉产业中开展对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其 中第二种途径是重点。 循环经济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基础,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家提倡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开始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系统,20 世纪 70 年代初国家开始环境保护工作,多年来我国在节约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无害化处理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

2.2 静脉产业理论

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循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经济学逐渐演化出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者吉野敏在《资源型社会的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静脉产业的概念:以资源和能源开采为起点,到生产、流通、最终消费的整个过程称为动脉过程;以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为起点,到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分类、分解、资源化或最终处理的过程称为静脉过程。仿照生物体内血液循环的概念,动脉过程所涉及的产业被称为动脉产业,静脉过程所涉及的产业被称为静脉产业;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共同构成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类似的产业循环闭环系统。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其特征是以向社会提品和服务来获取一定收益,静脉产业除具有产业的一般属性外,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① 静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外部性:若废旧物资再资源化,减少了环境压力,则产生正外部性;若处理不当或处理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则产生负外部性。② 原料获取对静脉产业发展的影响重大,一方面,静脉产业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再生资源的存量,而静脉产业的原料主要是生产生活的废旧物资,因此资源存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静脉产业原料的供应具有分散性,考虑到成本因素,回收企业的形成在种类和地域方面是有选择性的。③ 静脉产业的发展受到动脉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与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水平有所不同。④ 静脉产业属于微利产业,并且静脉产业的衡量不能仅用单一的经济指标,还要统筹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静脉产业最早是由王朝君于 1987 年在其翻译的日本山田一的《自动化技术》一书提到的。2006 年 6 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其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中提出静脉产业的明确定义:静脉产业(资源再利用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的两个过程。静脉产业包括的领域十分广泛,如废旧电池、废旧包装物、废旧电子产品、废旧汽车以及废旧金属、玻璃、橡胶、纸类、纺织品等。虽然我国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相较于其他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产业发展起步晚,但是已经引起了行业、社会和群众的高度关注。

........................

第 3 章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分析 .......... 11

3.1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环节 .................11

3.1.1 回收 ............... 11

3.1.2 分拣 .................. 13

第 4 章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 ............... 21

4.1 “5+4+2”模型构建及解释 .................... 21

4.1.1 模型构建 ............... 21

4.1.2 对模型的解释 ................. 22

第 5 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34

5.1 结论 ............... 34

5.2 政策建议 .......... 35

第 4 章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

上一章对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环节、主体、组织运行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在产业链 5 个环节共生和 4 大主体协作的基础上,根据系统耦合理论,综合考虑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2种组织运行模式,本文首次提出了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5+4+2”模型。

4.1 “5+4+2”模型构建及解释

4.1.1 模型构建

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的两种组织运行模式并非完全并列,而是存在着耦合关系。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近的系统互相作用,彼此影响和融合,进而形成新的更高一级结构;通过系统耦合结合而成的、新的、成分更为复杂、结构更为合理、更高级的功能体就是耦合系统。系统耦合最早起源于物理学,后逐渐运用到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成为研究综合、复杂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静脉产业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存在相同的研究目的。生态产业链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社会主体需求,对 2 种或 2 种以上的产业链接进行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的产业系统的活动。静脉产业链的建设同样要实现消耗最优、废弃最少,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一个贯穿产业各环节、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庞大的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耦合体。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如图 7:

.....................

第 5 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结论

基于循环经济学原理,结合静脉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产业链理论,本文对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相关内容做了研究。分析了构成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模型的三大要素:5 个环节、4 大主体、2 种组织运行模式。为探索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的可能的运行模式,推动产业整体发展,本文构建了废旧纺织品回静脉产业链“5+4+2”模 型,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模型构建路径、形成机制和利益协调等问题,得到以下结论:

(1)静脉产业的发展受到再生资源的存量和动脉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企业布局集中在纺织服装生产、消费大省。

(2)根据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分布情况及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构建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链“5+4+2”模型的两种路径:南方地区经济活跃、企业众多,在南方提出以上海为中心的企业主导路径;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行政资源十分丰富,在北方提出政府主导路径。

(3)“5+4+2”模型能够对废旧纺织品静脉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发掘静脉产业链上的价值增值和经济效益。在回收层面,回收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后,边际成本降低,下游企业从回收企业购入原料往往比自己开展回收工作的成本要低。在分拣层面,做好分类分拣工作,针对不同档次的废旧纺织品开展阶梯利用和深加工,避免高质量原料用于次等用途所造成的优质资源的损失,是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和整体社会效益的根本途径。

本文的研究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虽然作者对上海和北京的多家单位和企业进行了调研走访;但是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对当地企业和单位进行全面走访,可能遗漏一些更为合适的合作企业。其次,对“5+4+2”模型运行机制的探讨只限于文字叙述,没有运用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通过数学模型对企业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急诊静脉溶栓19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饭店经营权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