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

时间:2022-09-02 11:24:17

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

【摘 要】伊壁鸡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快乐是人间最高的善。他所强调的快乐,是以人的精神快乐为主题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个人的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伊壁鸠鲁强调,人们在追求快乐时应以“德性”为根本。这样就把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区别开来,赋予人的快乐以道德价值。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思想;现代价值

一、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1年),生活在马其顿帝国统治雅典的时期。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马其顿帝国随即分裂,但是雅典仍在外族统治之下。当时社会民众的道德生活的产生、形成,受到了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入影响:人们流离失所、生活极不安定,对于公民个人而言,国家和社会并不会给个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与繁荣的希腊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此时截然不同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的伦理思想便应运而生。

在希腊社会,城邦是道德生活的中心点,城邦内部的事务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参与,于是乎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便成为那个时期伦理思想的侧重点。而在伊壁鸠鲁生活的时代,由于亚历山大的远征以及马其顿王朝的崛起,城邦奴隶制不复存在,自由伦理也就失去了孕育的土壤,道德哲学便从对社会的关注回归到对个人意识的探讨。心灵深处的声音告诉人们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得到慰藉,因此迫切需要保证个人的幸福和提供个人行动正当性的理论。相应地,这种理论更多地是在关注如下的问题:社会生活动乱不安,战争频繁,死亡感觉近在咫尺,那么人们怎样才能摆脱肉体的痛苦进而保持内灵的安宁?公民怎样保证自身可以顺从社会的现状进而拯救自己,保全自己的性命于乱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什么才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个人应该如何生活,他努力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对以上的问题都很好地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论理观的哲学内涵

不同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思想有着相当突出的个人主义特点,这种特性的产生显然与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莫不可分的关系。希腊时期的伦理思想都是以个人主义思想为基础的,而伊壁鸠鲁伦理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标榜快乐,认为“快乐是最高的善”。可以说,苏格拉底将西方哲学的重心从自然转向人类,伊壁鸠鲁则是把哲学的重心从人类整体推进到具体个人。

在伊壁鸠鲁看来,人的欲望可以分为三类--自然和必要的、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要的。伊壁鸠鲁强调:“我们认为自足是最大的善……最不需奢侈品的人最充分地享受它。”与此相对应,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类型。动态快乐偏向于感觉的快乐,静态快乐则侧重于精神快乐。伊壁鸠鲁认为:“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及餐桌上的其他佳肴,而是清晰地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所以,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的内涵是在节制的前提下对于淡泊人生的追求,而并非纯粹的享乐主义。

三、对伊壁鸠鲁快乐伦理观的评价

历史上对于伊壁鸠鲁的评价毁誉不一,但更多的是批评的声音:一、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是极端的快乐主义,即享乐主义;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带有浓重的利己主义色彩,他只注重个人快乐而不关心社会大众的疾苦。针对对这两点批评,下文将进行简要分析――

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伊壁鸠鲁并没有提倡极端的享乐主义或主义。从理论上讲,伊壁鸠鲁对快乐主义进行了理性的分类,他强调不是所有快乐都值得追求,最高层次的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纷扰”,而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摆脱自身欲望,由此可见他并非主张主义。另外,伊壁鸠鲁把德性看作是达到快乐的手段,他建议追求自己可以支配的快乐,特别是精神上的快乐。他曾指出最高层次的快乐“不动心”,即心不为外物所动的状态,这个层面的快乐完全可以用“苦行”、“禁欲”来形容。所以说,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观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根本不同于纯粹的感官享乐、无欲享受。从实际情况而言,伊壁鸠鲁生活的环境并不能提供充足的财富供其享乐。他年幼时,因为战乱便随家人逃离家园,来的小亚细亚,之后辗转回到雅典,他便开始在讲学生涯,过上了朴素平和的生活。也正是因此,伊壁鸠鲁赢得了众多跟随者,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团体,即便如此,这个团体的生活也极其朴素。据相关资料记载他们的饮食主要是水和面包。伊壁鸠鲁说:“当我靠面包和水过活的时候,我的全身就洋溢着快乐,而且我请示奢侈的快乐,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有种种的不便会随之而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伊壁鸠鲁在实际生活当中,并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可供其、享乐,他其实是生活在节俭的环境下,并以此美德赢得了众多信徒的尊敬。再者,伊壁鸠鲁的身体状况对他的快乐伦理观的形成也具有极大的影响。据说他患有比较严重的胃病,所以就他的身体状况而言只要是无痛苦就是幸福了。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动荡的社会环境、有限的物质条件和较差的健康状况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伊壁鸠鲁以追求无痛苦为特征的快乐主义伦理观。

还有一种批评是在强调伊壁鸠鲁只注重个人快乐而不关心社会大众的疾苦。众所周知,伊壁鸠鲁轻视政治活动、注重个人内心的感受,这其实是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个人自身的生活状况有极大关系的。伊壁鸠鲁认为政治活动可能引起的烦恼很多,但能引起的可以预见的快乐却很少。所以在伊壁鸠鲁看来,国家和社会并不具备自在价值,具有自在价值的东西只有个人的快乐。由此,我们可以说,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学说虽然是以个人快乐为基础的,但是这并不是他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而是受当时社会大环境影响而形成的。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思想,其实是轻视政治或远离政治的观点,这与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心城邦建设、社会政治并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美德”的观点截然不同。伊壁鸠鲁生活的时代,国家战乱不断、丧失独立,整个社会都被异族所统治。毫无疑问,这样的社会带给公民个人的痛苦远大于快乐,这种状况促使人们迫切想要摆脱公共生活,在由亲密朋友结成小团体中过相对独立的私人生活。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之下,我们便不难理解,这个时期的人们为什么会更关心自身的利益、更关心自身采取怎样的行动才能避免灾祸进而保持内心的宁静。如果我们能把伊壁鸠鲁的伦理观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来加以研究,就会对伊壁鸠鲁的只关心个人利益而不关心社会福祉的观点有一个更理性、更客观的理解,而不只是简单地给予批评。

【参考文献】

[1]里茨・石里克,孙美堂(译).论伦理学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赵敦华.西方哲学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3.

上一篇: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实施面临的困境 下一篇:从外汇储备现状分析我国国际储备需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