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研组计划“四建议”

时间:2022-09-02 10:20:48

优化教研组计划“四建议”

摘 要: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剖析了当前体育教研计划制订中存在的四点不足,同时提出了计划制订需要结合上级精神进行校本化实施,结合现状盘点;针对问题进行跟进研究;结合发展目标,落实具体操作措施;结合教师意见,增强活动安排的适切性等建议,确保计划效能真正发挥。

关键词:优化;教研组;计划;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9-0034-02

教研组计划是学校对一个学期教研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可使教研目标明确,行动路线清晰,研究序列系统,从而保证体育教研目标、过程和任务的顺利完成。然而,当前学校教研工作计划的制定,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

一、“只见遵上不见据己”,建议细致分解,落实校本行动

所谓“只见遵上不见据己”,就是学校体育教研计划文本套用上级教研部门的思路、任务和措施,缺乏基于学校自身现状、问题的盘点,缺乏自我发展目标定位,被动执行痕迹明显。如某校的学期工作计划的表述就很具有代表性:“在市、区和学校的领导引领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转变教科研工作方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这种空泛的表述,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对上文化”,也反映了学校缺少对自我问题的洞察与研究,缺少对上级任务的细致分解。这样的计划,只是应付检查的摆设。

上级部门的目标和计划,由于是上位的“指向引领”,很多工作只是一句话带过,但作为下位“实践行动”的学校体育组,要落实好这“一句话”,就需要认真研读文件、依据本校实况、做好细致分解,将工作前移后续,把上位目标、任务落实成系列行动。如新北区体育教研工作计划中,将“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作为重要目标,采取的措施是“举行全区体育教师基本功比武”。如果学校体育组只是“组织体育教师参与区级基本功比赛”作为落实措施,那这样的“二传手”作为,就会使体育教研组失去它真正的价值。学校体育组应该根据这个信息,认真研究上级精神,查阅以往区级基本功比赛的文件,获悉具体比赛办法,将迎接区级基本功比赛,作为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契机,分解基本功比赛的项目(表1),前移思考,早作准备,将基本功比赛的每一个考核项目,落实到每一次教研活动中,让教师在通过参与教研活动的“备战”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当然,学校还要反思本校体育教师的情况,根据薄弱项目,聘请专家上门指导的方式,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

二、“只见循旧不见革新”,建议盘点辨析,进行后续研究

所谓“只见循旧不见革新”,就是指教研组计划“年年不变,岁岁照抄”的现象。在很多教研计划文本中诸如:“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放之四海皆准的一些套话、空话和大话随处可见。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的发展与更新却看不到,变换的往往只是时间和一些细节内容。这反映出学校教研组缺乏进取和创新意识,学校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原地踏步状态。

翻阅大量的学校体育教研组计划,大多数都是分指导思想、工作要点、主要工作安排等三部分展开,缺乏对上学期教研现状的盘点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有效的教研计划需要基于现状的盘点、问题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所制订的计划才有针对性与可行性。为此,教研组需要梳理上学期教研活动与教师发展现状,对教研组身处的发展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如了解学校的教育现状,学校能提供哪些资源、分析学校发展目标、学生需求和教师自身资源(优势与不足),熟知体育发展现状,明确发展方向。尤其将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可能进行论证研析,确定教研方向,做到准确定位,确保研究落实,使学校教研一个学期一个台阶地稳步向前。同时,也要不断改革教研组的计划文本格式,新增对上学期教研活动进行盘点的“存在问题”等内容。学校还可组织教科室、教导处的骨干教师,于教研组计划前进行评估,评估时重点关注“存在问题”的分析是否准确,基于问题采取的“改进措施”(即本学期行动措施)是否匹配,避免“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相互扯皮”的现象。

三、“只见泛想不见详行”,建议具体责任,强化执行力度

所谓“只见泛想不见详行”,就是指教研组计划安排的工作,由于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支撑措施而使计划落空的现象。即“计划计划,墙上挂挂,嘴上糊话”。具体表现为:有目标,没内容;有内容,没措施;有任务,没分工;有要求,没保障。这种计划的后果是:因缺少实际的操作性,使计划流于形式,而不能产实际的执行效果。这反映了一些学校缺少实践推进的能力。

制订计划,需要在计划中体现四个“W”,即“Who—谁来做”“When—何时做”“What—做什么”以及“How—怎么做”四个问题。这也是学期计划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体现计划执行力的基本保障。在落实“由谁来做”的问题时,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引导教师主动申报研究项目和任务,使计划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真正依托。确定“何时做”的问题时,应考虑计划执行主体的实际境遇和承受力,要对学校的整体时间进行有效划分和管理。对待“做什么”的问题时,应明确每一次研究活动的主题、内容与活动程序。在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时,应明确责任与分工,人人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去做,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制订严密的计划只是开始,关键是过程管理,需要做到“四有”,即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奖惩。只有落实好每一处细节,才会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教研氛围。

四、“只见摊派不见自主”,建议尊重主体,给予选择机会

所谓“只见摊派不见自主”,就是指落实教研活动责任人时,教师缺乏被尊重,被迫选择,被动地接受任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不愿意承担研究课、专题讲座、教材分析、学校沙龙等任务。于是,经常会出现教师把研究课、公开课当成“任务”来敷衍的观点,稍加准备就应付了事。甚至,还有一些教师在关键时候“生病”请假休息。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教研活动,在基层学校比较常见。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基层学校一般会放弃这次研讨活动,或者延后举行。因为学校工作环环紧扣,所谓的“延后”往往也是不了了之。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计划制订者,提前预留充裕时间,充分了解、分析团队状况、教师需求,考察研究内容的必需性与可行性。一般来说,应该在学期临近结束时初步制定下学期计划,组长可使用调查问卷、意见征求书等形式向教师征集感兴趣的选题,了解组员发展需求和对教研组建设等意见。调查问卷体现对教师主体意识的尊重,又能真实的了解教研组发展状况;通过意见征求书了解教师内心发展需求,真诚的征求教师对教研组建设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惑,提高活动安排的适切性。这样既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倾听教师心理需求,给予教师选择机会,又吸引教师主动参与计划制定,这样的教研组计划,自然会得到教师的拥护与支持。当然,学校还要出台配套措施,激发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如营造发展环境,搭建发展平台,完善岗位聘评制度,将每个岗位“需要执教何级别公开课”等一些要求明确,激励教师不断发展,让教师享受成长的喜悦。

总之,盲目制订计划,把计划当成摆设,就会误了工作、差了品质、散了人心、高了成本、低了效率、没了发展。因此,计划要从“盲目”走向“清晰”,从“摆设”走向“真用”。制订计划时,要善于结合上级精神进行校本化实施,结合现状盘点,针对问题进行跟进研究,结合发展目标,落实具体操作措施,结合教师意见,增强活动安排的适切性,才能使计划真正发挥作用,带动整个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朝晖.学校发展从优化学期计划开始[J].中小学管理,2011(10).

[2]毕一军.教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J].幼儿教育,2006(9).

上一篇:水上游戏一组 下一篇:从运动兴趣到锻炼习惯:体育教学还缺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