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区“两化融合”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2-09-02 10:16:55

关于新区“两化融合”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

摘要: 近年来,高邮城南经济新区“两化融合”发展的势头良好,但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其他地区相比,该区“两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差距。本文介绍了全区“两化融合”发展现状以及“两化融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并提出了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egration" in south new economic district is good, but there is a big gap i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egration" between this district and other districts where the information level is high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egr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 两化融合;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egration;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main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157-03

0 引言

近年来,高邮城南经济新区“两化融合”发展的势头良好,但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其他地区相比,该区“两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差距。通过建立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化融合(信息化)数据库,对该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做了调查研究。期间,实地考察了亿泰纺织、通威饲料、金晖光伏、红太阳食品、北方动力、吉信远望、鑫东方户外用品、云鹏塑业、秦邮蛋品、奥凯自动化、奥利斯特、红太阳物流等十多家企业。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调查报告。

1 全区“两化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始终坚持工业强区基础上,更加突出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鲜明导向,把推进“两化融合”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从试点示范抓起,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全区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1 “两化融合”数据库基本建立。把握全区工业经济结构现状,立足全区两化融合工作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通过制定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指标采集表,从企业研发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供应链信息化、信息化投入、信息化系统应用制度建设、成套设备及传统产业整机产品智能化率等多项指标,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评价分析了3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的采集表,建立了“两化融合”数据库。同时,通过市经信委建立的“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主指标月度监测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规模以上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情况,为相关政策制定、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2 “两化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从政府层面上看,积极探索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注重和引导企业从信息化单项应用走向集成创新,加快推动两化融合进程,依据《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和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评价标准及项目指南,培植了一批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截止目前,区内已有江苏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5家,扬州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7家,高邮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5家。试点示范企业培育进程快于全市平均水平。从企业层面上看,各示范和试点企业把两化融合作为实现企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研发设计、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等“五化”水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1.3 “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全区“两化融合”数据库评价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全区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绿色食品、新材料产业及现代制造业中体量大、质态好的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很清醒的意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和工业软件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速普及,有力促进了“两化融合”水平的提升。①企业信息化“四率”明显提高。据统计,2013年底,全区企业成套设备及传统产业整机产品智能化率已达33.6%,年均增幅5.12%;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达45.38%;规模以上企业门户网站建成率超过85%,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增长13%。信息化各项指数呈现出平稳较快上升的良好势头,好于全市平均水平。②行业软件应用快速普及。调查中发现,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中已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宽带接入全覆盖,70%的企业组建了企业内部局域网,为企业基本业务建立信息化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网络基础条件。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浪潮的迅速普及,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逐步加大信息化投入,CAD、ERP、MES、CRM、HP、PDM等软件在企业中得以全面、快速的推广应用;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基本管理软件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软件工具,95%的企业已告别了传统手工管账的时代。此外,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信息化系统都在企业有不同程度的普及。③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亿泰公司、通威公司、红太阳食品公司等通过成功实施ERP,实现了由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北方动力、奥凯自动化、奥利斯特等采用CAD、CAM等技术,不仅提高了新产品的设计精准度,研发周期也较以前缩短了近一半的时间。鑫东方户外、云鹏塑业、康宇实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使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使业务量快速增长。纵观两化融合推进较快企业反映来看,通过信息化的实施,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普遍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既解决了用工瓶颈,又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产品科技含量得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改善,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该区“两化融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总体而言,受思想认识不足、经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和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该区企业两化融合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与经济较发达地区尤其是苏南的发达乡镇园区等相比,在“两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层次和水平上都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发展上存在不平衡。①企业之间的不平衡。从“两化融合”数据采集表以及实地走访的情况分析,大企业尤其是龙头骨干企业不仅有两化融合发展目标规划,而且信息技术应用、业务协同水平都较高,如亿泰纺织、通威饲料、北方动力等。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部分业务单项应用阶段。②产业之间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先进制造业与传统加工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新材料新能源、机电制造、绿色食品为代表的制造业比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传统加工业的信息化水平高。

2.2 “两化融合”总体水平偏低。①应用层次较浅。许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依然较低,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的程度不高,大部分仍处在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管理,单一环节应用多、系统集成应用少,信息“孤岛”现象很普遍。②信息技术应用率等信息化指标较低。随着近几年两化融合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企业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应用率有了明显提高,但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部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示范项目还没有突破。

2.3 思想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信息化工程是“一把手”工程,领导是关键、是核心。从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企业主对“两化融合”的战略意义是有充分认识的,但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上,在具体的资源配置上,又显得不够专业、不够投入。有的企业主满足于现状,理念陈旧,认为没有信息化企业也照样生存,缺乏创新精神。也有少部分企业对“两化融合”的概念还相当陌生,更谈不上深刻分析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新各个环节中的实际作用。

2.4 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从某种程度上讲,该区吸引信息化高端技术人才的区位和产业优势还不明显,而企业信息化项目尤其是重大系统工程的成功实施又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支撑,这已是制约当前加快两化融合进程的突出问题。企业的人才结构不很合理,文化层次相对偏低,人才瓶颈较为突出,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特别是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企业管理、经营、生产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衔接不紧密甚至脱节,形成“两张皮”现象。

2.5 资源要素等瓶颈的制约。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影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项目资金融资全面趋紧,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工业用地指标更为紧张,节本降耗的任务依然艰巨等等,所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推进“两化融合”的进程。

3 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两化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国家战略,同时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该区区域、行业、企业三个不同层面的特点,结合其他地区“两化融合”成功经验,面对“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三个认识”,形成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合力。①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和工业软件在企业研发中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和效率,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步伐,尤其是产品全三维建模、数字样机、虚拟仿真、协同设计等新型研发模式的推广应用,能使研发设计水平实现大跨度跃升,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到基础性、关键性、决定性的推动作用。②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证。信息技术融入研发、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带动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全面创新,将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加快企业两化融合,实现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才能得力有效地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③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加快两化融合不仅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升级的基础工程,而且是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是我区绿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3.2 强化“三个保障”,提供“两化融合”良好的环境支撑。①要加强制度保障。依据省、市、县两化融合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新区实际,科学制定全市两化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方向目标,扎实向前推进。建立信息化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扶持信息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估、过程监理、项目验收等规范化制度管理,使有限的政策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②要加强资金保障。除严格兑现上级部门关于两化融合的政策奖励外,参照其他乡镇做法,新区级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配套奖励。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研究出台基于企业两化融合绩效的奖励办法,对成效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工业现有资金、项目要向两化融合倾斜,加强支持力度,充分调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③要加强人才保障。针对全区两化融合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瓶颈,要坚持人才引进和本地培养两手抓。一方面,根据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需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合作交流,并借助全市的软件产业园在新区设立的区位优势,加快既懂技术、又熟业务、还具有行业前瞻性等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努力构建信息化人才高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企业现有人才资源,加强对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的培训再培育力度,加快企业首席信息官的制度建设及人才培养与认定工作,切实提高其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出一支管理上有水平、技术上过硬的人才队伍。

3.3 实现“三个突破”,推进“两化融合”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该区推进两化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紧紧抓住国家、省和扬州和高邮推进两化融合的大好机遇,认准发展目标,创新思路举措,扎实有效的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工作。①加大扶持培育,在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以示范、试点企业为引领,重点加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5家省级试点企业、7家扬州市示范试点企业的培育,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切实提升两化融合水平,在好中选优、优中配强,并以示范项目为抓手,重点支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产品研发、内部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等,为行业和企业提供标杆、树立示范,并在面上进行推广,培植一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争取一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项目,争取部级示范试点项目零的突破;借助高邮物流产业园区落户新区的契机,加强澳洋顺昌物流、天赐联华物流、红太阳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物联网的投入与建设,进一步彰显新区物流园区的特色;借助高邮市软件产业园落户城南经济新区的契机,2014年争取建成省级两化融合试点园区。②加强自主创新,在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模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更加突出创新驱动的新命题,要求推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信息化是创新的基础工具,也是自主创新所依赖的资源。要围绕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发展层次,不断探索企业两化融合新模式,组织产学研合作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能力;运用信息化系统优化整合资源,以大型龙头企业为纽带,带动同行业中小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快信息化的集成应用与业务协同,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③围绕绿色产业,在两化融合产业特色上实现新的突破。结合全市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的要求,以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先进的机电制造三大主要优势产业为重点,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两化融合发展政策,将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产业技术结合起来,扶持一批具有产业特点、行业特色的两化融合项目,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促进企业和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提高,形成优势较明显、亮点较突出、产业集群度高的两化融合特色。

参考文献:

[1]莫艳萍.推进“两化”融合 打造“一基地”“一中心”[N].广西日报,2011-11-24(002).

[2]林刚.青岛实施“11162”工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N].青岛日报,2012-05-17(006).

[3]陆学泽.“两化”融合转变工业发展方式[N].云南日报,

2009-12-04(007).

上一篇:人生:别样的过程别样的风华 下一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