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者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

时间:2022-09-02 10:05:54

论劳动者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

【摘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键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它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竞争的加剧,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上日程,努力造就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在更高的阶段持续发展,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劳动者素质 产业结构升级 劳动预备制度 资格认证 社会保障

如果说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那么,提高劳动者素质则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在2007年3月5日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鼓励和支持服务也加快发展。在以往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大多强调技术、资本、自然资源、对外贸易、产业政策等方面。但是,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还是促进服务业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本文将分析劳动者素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政策建议。

一、产业结构升级及其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升级(也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其基本含义,一是指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即在产业中普遍应用高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三是产业高加工度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产值结构高级化;资产结构高级化;技术结构高级化;劳动力结构高级化。

1、供给因素

从广义上说,供给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国内外投资、劳动力、商品供应、进口、技术进步等,也包括体制和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

2、需求因素

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影响的需求因素也很多,主要是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大的方面影响产业结构的。

3、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将社会分工打破国界的限制,使得资源、产品、技术和劳务等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交换。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

4、国际投资

国际投资是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和外国资本的流入。国际投资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

5、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外,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也会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影响。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深入,劳动者的因素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劳动者素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劳动者因素主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而质量的供给尤为重要,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的发展战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素质较高的产业其发展一般较快,反之,就会慢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及其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迅速提高,与产业的劳动者素质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二、我国劳动者素质概况

1、劳动者素质的基本概念

劳动者的素质主要是指劳动者参与社会生产、从事社会劳动的素质,即文化素养、科技知识、专业水平、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发展潜力,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兴趣、意愿、情感、性格等因素)、智力素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主要是先天养成的,是其劳动能力的基础和依托。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有先天养成的成分,更主要的是后天开发的结果,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智力素质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智力素质本身及其与劳动能力的结合,将成为新时期劳动者提高素质的重要方面。

劳动者素质又是与劳动者数量相对的一个概念。从总体上讲,劳动者的质与量,作为劳动力要素,是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具体来讲,两者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却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农业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依赖土地和人的体能,劳动者的数量具有决定作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依赖自然资源、能源和生产者的技能,劳动者数量与素质都显得重要,而后者越来越重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是以开发利用知识资源为重要特征,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工作能力和智力将成为决定因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一个重要论断:“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可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务,也是生产力进步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体现。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十分短缺,许多自然资源和物力资源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尤其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造就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2、我国劳动者素质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1月6日我国的总人口达到13亿,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0.92%。如此丰富的劳动力数量,存在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劳动者素质低下,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1)劳动者总体素质低下,整体平均受教育水平不高。一般情况下,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时间的长短,决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在我国,到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中受到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仅占20.6%。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仅为8.01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为11年)。虽然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见表1)。

(2)劳动者缺乏科技素质。一国的教育水平决定人口的科技文化水平,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必然造成科学素质上的差距。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出我国与美国国民科学素质的差异:具备理解科学知识水平的,美国为35.7%,我国为30.1%;具备理解科学过程水平的,美国为13.3%,我国为2.6%;具备理解科学影响水平的,美国为26.4%,中国为1.9%;具备科学素养的,美国为6.9%,我国为0.3%。由此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有研究表明,世界平均的知识创新指数为54%,而我国创新指数只占21%,且高端产品依存度70%以上,透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民(劳动者)素质还不能适应科技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水平亟待提高。

(3)劳动者职业技能匮乏。制约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力的,不仅仅是科技实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受制于劳动者的技能素质状况。根据一项研究表明,在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人,比一个一般的工人可能多生产出20%―30%的产品。而在信息社会中,素质对产出的影响更大,一个最好的软件开发人员能比一个一般的人员多做5倍甚至10倍的工作。因此,各国不仅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样高度重视占劳动者绝大多数的技能型生产工人的培养。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构成中,高级工占35%以上,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而我国高级工仅占4%,中级工占36%,初级工占60%。从我国2006年劳动保障部公布的数字可以看到,目前在我国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只有872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3%,其中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86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上海市2006年第一季度汽车装调工、汽车机电工等汽车生产类技术人员需求量达7400人,应聘者仅4300人,平均每名求职者有1.7个工作机会,出现技能人才持续走高,市场供不应求。

三、我国劳动者素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从我国劳动者素质的基本状况的分析来看,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当前以及今后长远的规划,劳动者素质的低下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目标的实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对生产的影响

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三大产业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由于我国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低,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大批农民转移到城市,造成了我国劳动者素质偏低的状况。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各产业的优化发展都必须尽快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否则劳动者的素质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实现生产的高技术化和高加工度化,将使用技术先进的机械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先进的机械设备,是现代生产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发展的载体和基础,是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柱。而操作这些载体的劳动者的要求就更高,也就要使劳动者具备与先进设备相适应的技术素质、智力素质,只有作为主体的劳动者与载体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客体(产品),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附加值更高的产品,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我国现在拥有的产业高技术的熟练工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日报2004年在《喜看高技能人才受尊重》一文中说:“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想弥补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技能更好的技工工人,不能让劳动者的素质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2、从消费角度分析

我们知道,消费需求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生产的目的就是消费。促进了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协调,才能有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受到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受教育程度、保障程度、消费观念和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其中,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理念的等又受到劳动者的素质的影响。劳动者的学历水平和技能水平决定他们的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当今科技快速发展,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素质高的劳动者,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就决定了他们的持久收入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的报告显示,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相比,城乡居民的当期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的变化。因此,只有在逐步完善国民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刺激消费,进而带动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四、政策建议

1、更新理念

前几年,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的扩招,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技能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应有的重视,现在,我们要正确认识技能人才的价值和地位,确立高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克服世俗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对职业教育本质、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世界银行提供的经验数据表明,劳动者所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可拉动GDP增长9%,显示出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巨大效应。因此,要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就必须改变我们的观念,树立以职业为中心,以能力为根本,把培养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能人才通道与其他人才通道的相互衔接和沟通,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我国已经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也就是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主要对象是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对准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初、高毕业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了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3、加强对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程度

我国正在完善对全体人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的保障体系,只有完备的社会保障做后盾,劳动者才有时间和经历参与到素质教育中来,才能不断提高能力,为生产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也只有广大的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了,他们才有可能将更多收入进行消费,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4、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指按照国家职业标准,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从业资格进行评价和认证的国家证书制度。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制定国家职业标准,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企业在职职工、新生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的有效方式。大力推行就业准入制度,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为企业培养出复合型、技术型人才,为我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所需大量的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提供有利后盾。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又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工程。

【参考文献】

[1]陈仲常: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2]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汪光金:提高劳动者素质 培养技能人才的思考[EB/OL],马鞍山先锋网,2007-9-25.

[5]田雪原: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治本之策[Z],在中国农村劳动者素质问题研讨会上的讲话,2005-6-29.省略.省略/wencui/030421200/0304212008.htm.

上一篇:反向物流在国内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发展城郊经济 建设新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