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劳动的实现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

时间:2022-06-30 02:35:09

体面劳动的实现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

摘 要:要实现体面劳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除了要在国家政策、制度层面采取措施外,对劳动者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劳动者要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较强的法制意识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

关键词:体面劳动;劳动者;素质要求;权利意识;法制意识;道德素质;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C9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2-0008-03

1999年6月,国际劳工局局长胡安?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体面劳动”(decent work)的概念,并指出:“国际劳工组织当今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男女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有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1] 2008年在“2008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致辞时指出:“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2]2010年4月27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3]可见,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已经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要实现体面劳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在国家政策、制度层面采取措施外,对劳动者素质也提出了要求。

一、 实现体面劳动要求劳动者

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

权利意识是指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当其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保护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构成了公民意识和宪法精神的核心。[4]具体说来,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公民认识和理解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其价值;二是公民掌握如何有效行使与捍卫这些权利的方式;三是公民自觉地行使公民权利的行为规约于法律规范

之中,以免损害其他主体的合法权利。[5]有人从基本成分的角度对权利意识进行分析,认为权利意识的基本成分有权利认知、权利情感、权利评价、权利意愿和权利信仰。权利认知是权利意识的起点;权利情感是人们对权利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态度或情结反应;权利评价是人们对权利现象进行道义上的评价或价值上的判断;权利意愿是人们从心理上产生权利感情后的升华,是觉醒后的权利主体对自身权利积极主张和坚决捍卫的勇敢品格,它反映的是人们行使权利的自觉程度,以及产生的保护权利的意识,特别是通过现代制度使受到侵犯权利获得法律救济的意识;权利信仰主要是人们在内心保持关于权利的理想化、神圣化的形象,以便于把权利视为神圣的东西。权利意识是权利行为的内在动力。[6]

权利意识对于劳动者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是有积极的意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劳动者的权利意识是不断提高的。在我国,劳动者范围比较广,工人、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等,都属于劳动者的范畴。单就工人的权利意识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权利意识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年)是工人权利意识的“显化”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工人的权利意识开始凸显;第二阶段(1993-2002年)是工人权利意识的渐进发展阶段。1995年《劳动法》的颁布,使越来越多的工人开始有了具体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并开

始寻求权利救济的新手段和途径;第三阶段(2003年以来)是工人权利意识的快速提升阶段,劳工问题成为各种社会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7]从整体上看,我国劳动者与过去相比,权利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劳动者权利意识依然淡薄。工人当中不少人缺乏权利意识,绝大多数农民都缺乏权利意识,不仅如此,不少大学生也缺乏权利意识。中国经济网刊登了一篇题为《部分进城务工妇女生活状况调查:权利意识淡薄》的文章,指出她们“权利意识淡薄”,“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常常不去主张,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侵害”。[8]有人对全国25所大学1503名本专科生就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受教育权利等诸多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对自己所享有的合法权利表示“非常清楚”的只占3.2%,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享有的权利不是十分清楚。[9]这种状况,对于实现体面劳动是有困难的。体面劳动意味着劳动者要体会到劳动的愉悦和幸福,要实现社会的体面劳动,不仅要保护劳动者权益、体现劳动者的价值、创造劳动工作的环境等,也要劳动者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否则就难以达到“体面”和“有尊严”的境界,劳动者也就不可能体会到劳动的愉悦和幸福。

二、实现体面劳动要求劳动者

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

法制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制度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即人们对现行法律和制度的认知、理解和态度,以及对行为和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评价等。是否有较强的法制意识,是决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权利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和维护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可是,当前我国劳动者的法制意识水平低下,依法办事的观念比较淡薄,法制意识的状况堪忧。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工作中不懂得依法办事。我们的很多劳动者平时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认为只要自己不犯罪,学不学法没有多大关系。那些即使了解一点法律知识的,也仅仅停留在刑法、婚姻法的知识层次上,而对经济、民法方面的法则,则知之甚少。第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中明文规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变相安排劳动者加班、一些劳动者得不到法定的加班报酬、甚至有人因为连续劳动引发“过劳死”。“过劳死”作为一种劳动灾害,与一些用人单位长期违反劳动法规,要求劳动者承担超时、超强度的工作任务有关。有关因为连续加班而导致劳动者“过劳死”的报道不时见于新闻媒体,这说明,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企业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企业主追求高额利润的逐利动机有关,也与劳动者本人法制意识淡薄有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自己的合法权利如果得不到相应的维护,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劳动所能给他们带来愉悦和幸福感的,所谓的“体面”,也就无从谈起。

体面劳动要求劳动者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也就是要求劳动者:第一,要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劳动者要明确,一个国家的法律,在国家所及范围内是普遍有效的,具有普遍约束力。要确立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权威意识。第二,要树立权利本位观念。要明确这样的认识: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中,公民权利是决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权利是决定性的,起主导作用的。在整个社会中,社会成员皆为权利主体,都平等地享有各种权利,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权利是第一性因素,义务是第二性因素。第三,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明确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含、互相确认的,社会主义民主通过社会主义法制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法制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本内容。对于劳动者来说,要加强法制意识,树立民主观念,养成民主习惯,形成民主传统,自觉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实现体面劳动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

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

实现体面劳动,政府和各级组织要有得力的措施,要创造出实现体面劳动的氛围和环境,但同时,劳动者要能体会到劳动的愉悦和幸福。因此,实现体面劳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要在保护劳动者权益、体现劳动者的价值、创造劳动者工作环境等方面打造体面劳动的氛围,也要努力打造德才兼备的劳动者队伍,提高他们的素质。也就是说,实现体面劳动其实对劳动者也提出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发展与进步需要劳动者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及社会关系所必需的,没有思想道德素质,就没有社会和谐,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没有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劳动者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实现体面劳动,劳动者不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不行的。就思想道德素质来说,要求劳动者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恪守职业道德,诚信为人,认真工作,发扬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顾大体,识大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自己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专业技能素质是劳动者从事职业生活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即职业技能素质,它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关键素质。就专业技能素质来说,要求劳动者具有较强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亦称操作技能,是通过职业实践或反复练习而形成并巩固起来的合乎法则的操作能力。为此,劳动者要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必要时还要主动参加一些与自己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智力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认识活动方式。智力技能分为一般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一般智力技能是指认识活动的技能,包括观察技能、思维技能、记忆技能、想象技能。特殊智力技能是在专门领域中形成并发展的智力技能。一般智力技能只能通过特殊智力技能得到表现,而特殊智力技能又必须建立在一般智力技能的基础上。劳动者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的技能就是特殊的智力技能。对劳动者来说,不论是动作技能还是智力技能,都是很重要的。劳动者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做思想道德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素质扎实的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林燕玲.域外视窗:经济全球化与“体面劳动”[N].工人日报,2005-03-25(6).

[2]新华社记者.出席“2008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N].人民日报,2008-01-08(1).

[3].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4-28(1).

[4]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102.

[5]姜涌.公民的主体意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91-94.

[6]征汉年,马力.论权利意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70.

[7]林燕玲.积极应对工人权利意识的提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7-30(3).

[8]李鹤,邓晓霞,曹红涛. 部分进城务工妇女生活状况调查:权利意识淡薄[EB/OL].[2012-04-11].www.省略/

xwzx/gnsz/gdxw/200811/04/t20081104_17273485.shtml.

[9]姚锡涛,庄敏,赖纯胜.当前大学生权利意识状况调查[J].考试周刊,2010(39):204-206.

上一篇: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环境与安全监管评价实证研究 下一篇:“前理论的东西”与“形式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