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线”教材解读(湘教版)

时间:2022-09-02 09:26:35

“秦岭—淮河线”教材解读(湘教版)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课标要求看,其核心内容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和划分界线;初步感受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用事例分析说明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强调图片资料、地理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运用。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善于发现地理问题,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开展专题地理知识竞赛活动,表达和交流地理学习的成果。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地理”中第一节,属于中国区域地理的内容。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划分的综合地理区,在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等相关综合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主要介绍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突出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地理区域内部的相似性。本节教材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学习本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及八年级下册中国分省地理的基础。

第一框题:“秦岭与淮河”。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秦岭和淮河的基本概况。教师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并且说出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再通过学生在地图上读出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以及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主要的省级行政区,进一步加深其对秦岭、淮河地理位置的认识,也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中国行政区划的相关知识。

第二框题:“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本框题的教学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通过本框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领会地理区域内地理特征的共同性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本节教材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介绍,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中国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寻找区域共性,突出地域差异。以往知识的运用、问题分析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上述两点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所在。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反映了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本框题内容是对前面学习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相关知识的复习和归纳梳理,对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进行对比归纳,从而强化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进一步认识。教学中要复习巩固、归纳总结前面所学的我国一月0℃等温线、800 mm年等降水量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等重要地理分界线与秦岭—淮河线大体一致的相关知识。通过大量地理信息的展示,突出我国地理区域的差异性。强化前后知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掌握。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突破教学难点,本框题教学中,可以开展专题地理知识竞赛活动或者“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分组角色扮演活动。

第三框题:“四大地理区域”。本框题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青藏高原边缘线、400 mm年等降水量线;领会地理分界线所体现出的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能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说出名称。由于在前面两个框题的教学中已经完成了对秦岭—淮河线地理位置和地理意义的认识,本框题重在对青藏高原边缘线、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地理位置和地理意义的教学。教学中以读图、识图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空白地图上准确指出两条分界线的位置;让学生了解400 mm年等降水量线,通过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地理差异的对比分析,了解这条分界线的地理意义;在掌握三条地理分界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地域划分,在这种尺度上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在同一个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差异性是绝对的,共同性是相对的。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秦岭的走向和淮河流向的特点,在地图上指出秦岭—淮河线经过的省级行政单位和大致的纬度,掌握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通过复习中国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对比分析秦岭—淮河线北侧和南侧的差异性,从而深入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通过读图练习在地图上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范围。

过程与方法:阅读地图,分析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线经过的省级行政单位名称,准确指出秦岭和淮河的位置;通过地理趣味知识竞赛,复习中国的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相关知识,列表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差异,深入领会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在图上指出400 mm年降水量线的走向,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比较两侧自然条件和农牧业生产方面的差异;通过学生的读图、识图练习,准确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范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量图片信息的收集、展示和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和梳理,引导学生对我国领土辽阔、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的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学生从地理角度了解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的兴趣,树立建设家乡和祖国的美好志愿。

四、图表利用

本节教材正文中有7幅图表(表1),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教师可合理选择使用。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3个活动,涉及6道题目,内容主要是对课本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强调课本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为最佳途径,提高问题解决效果,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围绕“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或者“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分组角色扮演活动。

活动一:第1题,属知识巩固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地图,说出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同时结合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秦岭和淮河的认识。第2题和第3题,属知识巩固类。找出秦岭—淮河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及界线以南、以北的省级行政区。既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行政区划的知识,也加深了对秦岭—淮河线位置的认识。

活动二:第1题,属知识拓展类。通过对比山南和山北在土地类型、植被类型、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判断该山脉即为秦岭。该题让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第2题,属知识运用类。让学生运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相关知识,思考1月秦岭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既是对影响气候的因素相关知识的复习,也加深了对秦岭作为地理分界线的地理意义的认识,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三:本活动以连线题的方式呈现,是对山脉作为地形阶梯、气候区和地理区域等地理分界线的一个总结归纳,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一些主要山脉在呈现地理区域差异方面的地理意义。在让学生完成这个连线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那些山脉会呈现哪些地理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差异性和综合性的认识。

上一篇:例谈地理生活化教学 下一篇: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