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探讨

时间:2022-09-02 08:56:06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 要:随着人们对周边生活环境质量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项目,因此做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监管,对国家和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对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作了概述,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述,重点介绍了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监测布点的合理布置、样品采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样品;实验室

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带来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源,所以不管环境监测对象增多、范围增大,或是监测仪器和场所的变更交替,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均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和要求,且保证永远的高质量,才是环境监测部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1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概述

1.1 主要目的

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公布给民众,并提出相对应的方法,预防环境问题损害身心健康,从而保护人们生命与家园的安全,为和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其次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根据测量对象质量,并按照国家标准,准确分析评估环境质量等级,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依靠测量对象的分布范围和污染程度,分析寻找污染源头,保证环境管理机构进行环境监测和管理时有据可依,从而准确有效的制定环境保护措施;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长期、大量可靠的监测数据,及可预见性参考资料。

1.2 主要作用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监测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为:质量控制能够十分迅速的发现和反映环境的质量状况,并且为环境的管理控制提供依据,同时环境监测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环境监测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想提高环保能力,增强环境监测质量是必须的。

1.3 控制过程

环境监测具体过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其中,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的规范性会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效果,因此在确定方案后,要着重加强样品采集、运送及分析等环节的监控。其次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及质量监督等,其中,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的核心工作,而质量控制是质量保证的核心部分。

2环境监测中质量控制的问题

2.1 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当前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这种滞后的管理制度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也不能为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贡献力量,同时由于不健全的管理制度的存在,环境监测技术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从而制约了环境监测这一领域的发展。其次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滞后的管理制度还表现在:政绩考核不明确、责任制未充分体现、数据审核不严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强等。其中,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如在收集样品时不添加保存剂,就不能保证样品的稳定性,并且在采集样品时,若找不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会对获得精确的数据产生消极的影响,无法对人们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法提供帮助。另外国家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程序、职责等方面的内容虽进行了规定,使环境质量监测和控制工作日益制度化,且大多采用上级对下级部门的监测质量进行评估和政绩考核,在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精密仪器的帮助下,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这一标准却很难实现,且具有环境监测工作能力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因此这种考核结果无法保证其精确性和代表性。

2.2 资金投入不及时

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及代表性,不仅与监测人员存在很大的关系,更与优良的监测设备紧密相连,并且先进的监测仪器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没有先进的监测设备,即便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也很难得到精确的数据。其次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不仅是监测设备需要及时资金的投入,环境监测工作自身也需要经费,所以经费投入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2.3 监测工作分工不合理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包括内外系统两方面的管理控制,其中,外部包括样本的采集与处理、运输与储存、筛选与整合;内部主要包括样本化验分析、淘汰和总结数据。其次由于监测质量数据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须通过严格录取,且实验过程复杂细致,相对于外部采集工作会要求更大的工作量和注意力,因此相对工作量较轻且容易的外部采集、运输工作要求偏低,并会直接影响到质量工作的有效展开。其次环境质量数据通过监测站监测得出,监测站内部环境质量和仪器质量会直接影响质量监测结果。当前,大多数监测站由于自身经费和上级管理部分重视力度不足的原因,造成环境监测站用房短缺、仪器损坏跟不上时代技术、检测试剂质量低劣、环境清洁度差,以及工作人员操作技能差等问题出现。

2.4 监测过程存在问题

监测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监测布点,这是监测工作的关键性一步。选择理想的监测点无疑是监测工作良好的开端,但实际情况是,理论上最为理想的监测布点常常是难以实现的,因而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它较为适合的点位,这种点位的选择由于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规范性,因此会影响样品的采集和数据的收集,进而影响测试结果。

3环境监测中质量控制措施

3.1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通常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程序分为三种:第一,校准曲线检验;一般情况下,校准曲线的斜率能够随着室内温度、试剂批号和时间等外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在测试样品时一定要绘制校准曲线。第二,精密度检验;实验人员在进行水样检测时,应每次都做空白实验,如果空白数据不稳定,一定要及时查找原因,并重新检测,同时为减少误差,可以每组实验带3-5个平行样来测试,如平行样测定的结果比较稳定,说明数据结果安全可靠,反之,应采用平均值进行上报。第三,平行样测定;一般情况下,如果l件允许,每个样品都应做平行样分析,用以进行对比来精确结果,并且也可选择一定比例进行抽取样品来进行平行样测定,而当同批次水样数量较少时,一定要增加平行样的测定率,如果有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重新检测分析。

3.2 监测布点的合理布置

监测布点直接关系到环境监测的质量,最合理的监测点未必会导致最佳的监测结果,但是没有合适的监测点,测试结果一定不合理。一般来说,监测布点的合理布置必须遵循尺度原则、信息量原则、持续优化的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控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被监测点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布置。

3.3 样品采集、储存、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完整的采样方案、正确的采样方法、合格的采样仪器、适宜的采样容器、容器空白、运输空白,都是样品采集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其中,样品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需注意对样品的储存和运输条件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采样点的位置、环境气象条件、温度的记录、样品状态等。其次采集样品的运输时间应尽量缩短,运输过程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也应详细记录,并且在运送样品时应处于暗处冷藏,防止温度、光照等条件影响监测结果,尤其是某些水样及生物样品需在低温下保存,且应有必要的冰箱及降温设施。另外在样品运送到化验室后,应有样品管理员负责交接,认真清点样品数量、查看样品状况、及标签正确无误后填写交接记录,并妥善保存。

4总结

总之,随着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的领域、范围不断扩大,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监测能力也得到了快速进步。因此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环境监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必然要求,其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虹,卢志坤.浅谈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要点[J].科技资讯,2014(05).

[2] 鲍煜东.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04).

上一篇:刍议当前国有企业创新管理 下一篇:基于青山水库论述调洪编程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