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如何学好数学这门课程

时间:2022-09-02 08:20:46

高中如何学好数学这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331-01

数学这门基础学科,自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成长,学生对它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每个人并不一定都是成功者。考上高中的学生应该说基础是好的,然而进入高中后,由于对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更高,有一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出现了成绩分化,有一部分学生由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多次阶段性评估考试不及格,有的难以提高,直至在高考中再次体现出来,甚至有的家长会不断提出这样的困惑:“我的孩子以前初中怎么好,现在怎么了?”。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数学呢?

第一、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找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办法。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因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还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缺乏毅力与信心,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能力越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中学习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

第二、学生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急躁心理,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这都不利于学好数学。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正如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厚到薄”和“由薄到厚”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如高考试题中的应用性问题,对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能力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学生应加强应用数学意识和创造思维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第三、体验成功,学生要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学习中,要多体会、多总结,不断从成功(那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的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是怎样产生的等

第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学习的主动性、条理性,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改进学法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应尽量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必须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的经验是成功的基石,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过程便是最好的例证。

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多与老师、同学沟通和交流。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特别在课堂中要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听是主要的,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五官能协调活动是最好的习惯。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遗留问题要有针对性、及时地补上去,注重学习实效。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作业不但做得整齐、清洁,还要有条理,培养自己的逻辑能力,必须独立完成,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还要讲究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没有紧迫感的作业习惯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数学作业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习惯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上一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下一篇:分析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