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民居的典型户型研究

时间:2022-09-02 08:14:32

湖南传统民居的典型户型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湖南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对比分析了汉族、侗族、苗族、土家族等湖南传统民居的主要户型,发现不论是汉族还是湖南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自古以来尽管平面形式复杂多变,但基本都是在一明两暗三开间平面布局模式下衍生变化的。

关键词:湖南;传统民居;典型户型;一明两暗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houses of Hunan were researched; the main units of Hunan Traditional House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Dong nationality, Miao nationality and Tujia nationality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whether the houses of Han or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in Hunan, although the flat forms ar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since ancient times,, but the basic layouts are all belong to the “one bright, two dark and three bay”, and which derivatively change on this basis.

Keywords:Hunan;traditional folk dwellings;typical units;one bright and two dark

中图分类号:TU-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049-03

1 前言

传统民居是在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并植根于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适应当地居民生活需求的建筑。湖南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文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少数民族有土家、苗、瑶、侗、白、回、壮族等。多民族带来的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加之湖南特有的地理环境,使湖南传统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

传统民居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一直能较好地满足和适应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必然存在一种历经检验并得以继承发展的模式。本文通过对湖南传统民居的调查,对比分析汉族、侗族、苗族、土家族等传统民居,探讨湖南传统民居的典型户型。

2 湖南传统民居主要户型及特点

湖南大部分处于洞庭湖之南,境内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少部分为盆地和平原。有五个地形区: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盆地、湘西山地丘陵、湘南山地和湘东北山地。湖南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四季较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样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对湖南民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湖南传统民居按民族划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类型多样的汉族民居、村寨为主的侗族民居、山居特色的苗族民居、程式化的土家族民居等。这些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都体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建筑特色。

2.1汉族民居

湖南的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湖南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它的传统民居类型多样,在城镇和乡村,高官大户和穷苦平民之间也存在反差。如有宽敞气派的深宅大院、别墅公馆,也有低矮破乱的茅屋棚户,但其主要类型是湘赣系民居建筑类型。湘赣民系是汉民族最早形成的两个民系之一,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民居建筑发展成熟。湘赣系民居建筑类型特征,反映在平面上是以天井和堂屋为核心,并在“一明两暗”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天井堂庑”、“天井堂厢”、“四合天井”和“中庭”型[1],如图1湖南汉族民居户型示意图。

湖南汉族传统民居建筑虽类型多样,但是也有其共同的特点,如民居平面强调对称,重点突出堂屋地位,外墙门窗较小较少,有的还以内天井作为住宅平面布局组织中枢。

2.2侗族民居

侗族在湖南主要分布在湘西怀化的通道、靖州和新晃、芷江等地。湘西侗族被分为“南侗”和“北侗”,通道、靖州的侗族称“南侗”,新晃、芷江地区的侗族被称为“北侗”。侗族主要分布在湘西的山区,所处气候环境十分恶劣,因而湘西侗族传统民居大多是依山而建,傍水而筑,以山水为本,形成美丽的村寨。侗族多为穿斗式的干阑式建筑,上下架空以防潮、防虫、防晒、隔热,并在房间内设置火铺以度过寒冷的冬季。民居庄重淡雅,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内向。

湘西南侗和北侗民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南侗民居整体布局简洁,一般三层,为了防潮防虫,底层架空,可用作储藏杂物、畜棚等。二层是民居的主要功能区域,包括卧室、厅堂、厨房等,住户通过房屋一侧的楼梯直接上到二层区域。进入二层后,有一个叫做“丁廊”的较大的空间,所谓丁廊,实际就是T形廊(汉字的“丁”字,像英文字母的“T”)。这丁廊一面为长廊,完全向外开敞,另一面则向内凹进,形成一个类似堂屋的大空间[2]。所以二层是湘西侗族民居接待宾客、休息、日常家庭劳作的场所。顶层空间也属于附属用房,多用作堆放杂物,这有利于建筑防晒隔热,如图2南侗民居户型示意图。

北侗民居采用穿斗式全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主要功能用房包括堂屋、卧室、火铺屋、厨房等,它们主要集中布置在一层。二层就像南侗民居的三层空间一样,作为杂物间等附属用房,没有墙壁围护。北侗民居在形态和功能布局上有其独特之处,其中最具特征的构成部分是火铺。“火铺”又叫“火床”,是架于地面之上的一个木板台面,中间有一个火塘。火铺离地高50cm 左右,两边靠墙,另外两边由火塘的构架和小柱子支撑架空,下面堆放柴草杂物[3]。它积聚了厨房、餐厅、温室等功能。北侗民居平面布置多是以堂屋为中心,两侧布置卧室,沿进深方向火铺屋与堂屋集中布置,因火铺屋和堂屋的尺寸要求都很大,所以北侗民居平面往纵深发展,进深大,如图3北侗民居户型示意图。

2.3苗族民居

湖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恒、凤凰、吉首、保靖、古丈、泸溪以及邵阳市的城步、绥宁和怀化市的麻阳、靖州、会同等县市。湖南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千百年来苗族人民不断吸取融合各种外来优秀文化,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传统。现存苗族文化艺术有神话、传说、谚语、歌谣、舞蹈、服饰、传统民居等。湖南苗族的分布地都是些偏远的山区,地形条件使建筑布局受到很大限制,民居因山就势,多聚族而居,形成聚落,少则数户,多则数十户、百户,具有浓郁的苗族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优美的古城凤凰县城,它前临沱江,建筑沿江而建,依山就势,形成临山傍水的村镇。

苗居多在房屋一端或两端设置吊脚楼与主屋相接,主屋一般为面阔三开间,自左至右分为居室、堂屋、厨厕。堂屋前部早期退入二三步,形成凹廊,名为“虎口”或叫“吞口”;后期房屋加高,出檐加深,形成走廊,则不用凹廊。堂屋前装桶门两扇、四扇或六扇,可以拆卸。厨房设灶台,后半部作畜栏厕所。屋内较少隔断,开敞灵活,以适应其“吃牛”、“接龙”等祭祀、庆典歌乐活动的需要[4],如图4苗族民居户型示意图。

2.4土家族民居

土家族是湖南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湘西酉水流域,即凤凰、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湘西土家族的聚居地武陵山区气候类型多样,地形条件复杂,千山万岭,峰峦叠蟑。武陵山区盛产木材,土家民居就地取材,有的以木架屋,房顶盖瓦;有的编竹为墙,茅草为顶。土家族历史悠久,它的民居也保持了土家文化,山村民居因地制宜,多依山建筑,小青瓦、飞檐翘角、深灰式青灰色装檐线、格花门窗、坡屋顶、浅灰墙、转角楼等土家的民族元素符号充分体现了土家建筑特色。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三间,中间为堂屋,两旁正房。建筑的单体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具有非常标准的程式化构图。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平面形式大体分为3 种:“一字型”、“L 型”、“U型”。“L型”和“U型”通常是由一正屋加一个或者两个厢房组成。厢房与正屋垂直,其正屋基本不变,主要的变化在厢房,通常做成吊脚楼形式,又称“楼子”。正屋通常为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土家民居体型灵活多样,内部空间分割也较灵活自由[5],如图5土家族民居户型示意图。

图1-湖南汉族民居户型示意图

图2-南侗民居户型示意图

图3-北侗民居户型示意图

图4-苗族民居户型示意图

图5-土家族民居户型示意图

3 湖南传统民居户型对比

湖南传统民居在漫长的演变中,格局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户型千姿百态,其平面和空间组合的基本元素包含间、亭、廊、楼梯、天井、院落、晒坝、入口大门和围墙、衍生部分[6]。

3.1户型空间功能对比

好的户型应该是功能划分合理且空间利用率高,功能空间的取舍与组合形成了满足不同需要的平面户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与条件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居民努力地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居住建筑从满足居住功能为主要目的向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为目的变化。此外,不同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地理环境也会对房屋功能产生影响。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抽样调查,发现湖南传统民居功能大致上有中堂、卧室、厨房、火塘间、储藏间等;随着民居的发展,部分建筑设有卫生间。湖南传统民居都特别注重祭祀空间,由于祭祀的需求,对传统民居的布局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它们的功能空间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北侗有火铺屋,南侗有丁廊,侗族厨房空间很大,兼做餐厅用;苗族室内分隔很少,堂屋、寝室、厨房都在一个大空间内;土家族住宅通常设后门,而苗族不设等。

3.2户型平面形式对比

各民族传统民居的平面形式,都反映了特定的居住文化和居住习惯,各类建筑由于使用功能不同,房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同,其平面组合形式也不尽相同。

3.2.1平面形式的相同之处

湖南汉族传统民居讲究空间序位,在汉族民居院落的设计中都尽量烘托出厅堂的地位,住房分布也按照尊卑关系,以主厅堂为中心,按中轴线由近至远,先东后西划分,围绕厅堂分布的横屋作为附属用房。湖南南侗民居的丁廊就是类似堂屋的大空间,周围布置卧室、厨房等,北侗民居堂屋位于中央,两侧为卧室,后部是火铺屋和厨房、杂屋。

湖南苗族传统民居主屋面阔三开间,自左至右分为居室、堂屋、厨厕。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主屋三间,中为堂屋两旁厢房,整个民居平面多呈长方形。

由此可见,这些民居的中心活动空间都是堂屋,围绕其布置卧室、厨房等房间。主要使用功能的简单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平面形式。

3.2.2平面形式的不同之处

民居的辅助功能内容广泛,各民族传统民居空间的衍生部分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自由组合,因而导致平面形式的多样性。

湖南汉族民居的大门一般位于中轴线上,严谨对称,土家族、苗族门设于一旁,做成向内凹的八字形。苗族民居一般由主屋和吊脚楼两部分组成,土家族民居堂屋两旁的厢房通常做成吊脚楼形式。与土家吊脚楼不同,苗家吊脚楼上楼的梯子一般设在屋内,需经过堂屋和火塘间,而土家吊脚楼设在屋外。另外厕所、杂屋、储藏间、牲畜棚、谷仓等附属空间安排的差别,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各民族民居的平面形式。

图6-湖南传统民居主要户型对比示意图

图7-湖南传统民居三开间模式

4 湖南传统民居典型户型

综上所述,湖南传统民居平面布局形式归纳起来有常用的一字形排列,以及在一字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丁字式、凹字形、合院式和吊脚楼,如图6湖南传统民居主要户型对比示意图。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湖南传统民居,都反映出以三开间为基础的空间模式,即以堂屋为中心,正屋为主体,中轴对称,厢房、杂屋均衡发展,天井院落组合变化的基本格局,这也与汉族的“一明两暗”有着相似之处。据考古学的研究,人类在农业社会早期,就普遍采用了“一明两暗”的长方形房屋形式及其衍化形式,它是民居建筑的原型,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一明两暗”模式也称为“一条龙”式,通常为三开间或五开间组合,由前后两个一明一暗的房间排列组成,这种模式很好的解决了采光通风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要求的改变,在“一明两暗”的基本模式下,逐渐演变出了各种格局形式,湖南传统民居是其中之一,如图7湖南传统民居三开间模式。

5 结 语

通过大量的资料和实地调研,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汉族还是湖南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尽管平面形式复杂多变,但基本都是在三开间平面布局模式下衍生变化的。一明两暗三开间平面布局模式,以其紧凑的平面布局,良好的空间组织和日照通风,简洁规整的梁架结构等优势,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和筛选,是湖南传统民居的典型原始户型。

参考文献:

[1]郭谦.湘赣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2-167.

[2]柳肃.湘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6.

[3]李哲,柳肃.湘西侗族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技术体系研究[J].北京:建筑学报,2010(3):100-103.

[4]黄家瑾,邱灿红. 湖南传统民居[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53.

[5]姚芳,邱灿红,焦胜.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初探[J].四川: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243-245.

[6]魏挹澧.湘西风土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27-130.

上一篇:7天化“时”成金 下一篇:基于历史建筑改造的青年社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