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金丹大道揭秘③

时间:2022-09-02 06:45:42

四、玄关一窍

欲得金丹,须先明人身中的玄关一窍。而这个窍古来从不轻易传人,甚至不许坐私传之。是以在一些丹经中多以隐语、暗喻、巧比、行话等等方法来表述。大都以还丹为界,前后各有一个名称。在还丹前《道德经》名之曰“玄牝之门,《参同契》曰‘规中”’,《金丹四百字》曰:玄窍。还丹后《道德经》曰:“玄牝”,《参同契》曰:“真人”,《金丹四百字》曰“玄珠”。还丹前后这两者通称曰“玄关”。

而“玄关”因不轻易传人,故在世俗中多有种种猜度。果有《河上公章句・注》误以口鼻作玄牝。张伯端批评他说:“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千载,争得金鸟搦兔儿。”(《悟真篇》),意谓河上公以吐纳方术炼功,误以口鼻作玄牝、吸取的是后天气质之气,是不能三元合一而还丹的。金鸟日之象,喻元神;兔儿月之象,喻元精。“争得金鸟搦免儿”的意思是说怎能精气神三元合一而还丹。

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原序》云:“要须知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非鼻也。非脾胃也,非谷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则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此之一窍,不可私意揣度,是必心传口授。苟或不尔,皆妄为矣。

张伯端说了那么多的“非”,都因《河上公章句》之误释而设。“冬至”这个节气正是阴极一阳初升之时,故丹道把这“冬至”喻谓一阳初生。它是还丹的预兆。张伯端从“冬至”说起,直说到“脱体”,其间所言,都是在金丹养炼的全过程中各阶段的修持概要。故老子说:“知其一(玄牝关窍),万事毕”。能知此一关窍,则金丹大道的全部工夫无不知矣。只是张伯端仍然不肯点破此玄牝一窍究竟在人身中的何处。而且务必要求由真师口授心传,不可私心揣度而成“妄为”。

明・尹真人《性命圭旨》云:“祖窍真际,举世罕知。盖祖窍者,乃老子所谓‘玄牝之门’也。”又云:“纯阳祖师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矣不在肾;窍取生身受气时,莫怪天机都泄尽’。且以生身之理言之,父母一念将媾之际,而圆陀陀,光灼灼,先天一点灵光,撞人母胎,如此而已;儒为之仁,亦曰无极;释谓之珠,亦曰圆明;道谓之丹,亦曰灵光(即俗谓之先天命宝);皆指先天一气。混元至精而言,实生身之因,受气之初,性命之基,万化之祖也。及父母交罢,精血包罗其外,如此而已。即吾儒所谓太极是也。

那么这玄牝一窍,究竟在人身中的何处呢?丹经皆不泄其底蕴。其实对于丹士来说,这个密是保不住的,因为当还丹时,丹士能亲眼目睹自己的玄牝一窍在哪里?是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已“泄尽了天机”;只是藏得很深,非亲眼目睹,都无以得知其真诠之。此玄关在还丹前,丹士也不知那“玄牝之门”在哪里?丹士在暗中摸索,切忌私意揣量。然而世俗中有人私意揣量而刊之于报刊杂志者,并非罕见;应当记住张伯端告诫:“不可私意揣度,是必心传口授,苟或不尔,皆妄为矣。”

及至还丹之初,玄牝一窍显现,圣婴露面临世,丹士亲眼所目睹,从“见素抱朴”,到“十月飞霜”,它的位置是变迁的。老子在十六章泄尽其底。它最初显现于中丹田即中黄庭,经曰“公乃王”。然后又升至上丹田即上黄庭,在头顶泥丸宫之上,经曰:“王乃天”。最后圣婴坐胎于下黄庭,在尾闾穴与下丹田之间,经曰:“道乃久,没身不殆。”从此以后,圣婴将伴你终生,玄牝一窍的位置再不变换了,故曰:“道乃久,没身不殆。”这些内容,将在“玄关初现”和“十月飞霜”两节予以详释,是乃后话。

老子说:“得其一,万事毕”。足见玄关一窍是多么重要,是从老子在一章就单刀契人此玄关一窍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传统各家之释,都从上半章找相应者,如有人指“有与无”,“始与母”,“有欲和无欲”等等,众说纷纭。其实无一人找到真正的“此两者”。惟有道者因亲身验证属实。如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异名同出少人知,两者玄玄是机要”。意谓玄关一窍有两个不同的名字,世俗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本来是一个窍位,只是叫名不同而已;老子所说的“此两者”是在下半章“玄之又玄”的两个“玄”字,即是解开“此两者”之机要之所在。如是老子下半章经文的意涵是说:此两者本来就是同一个窍位,只是叫名不同而已,它们的称谓都带一个“玄”字,好比兄弟它们是玄字辈的,故说:“同谓之‘玄’。”所谓“玄之又玄”意谓“玄牝”一窍,在还丹之前,它又叫做“玄牝之门”。“妙”,按王弼注云:“妙,微之极也。”王弼眼功已开,亲眼目睹,“朴”是一种细微至极的粒子。“众”者,许许多多的意思。故“众妙之门”的意思是说玄关一窍,是众多“朴”的粒子进出人体的门户。

怎见得是进出人体的门户呢?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者头也,地者脚也。天地者从头到脚,故是人身)。

这段经文,在前面已经作过解释,把它译成现代语,是说:“如果谷神(指圣婴)不死,那么圣婴所在的位置,就叫做“玄牝”一窍,而在还丹前,这个窍位,它又称谓“玄牝之门”,它是人身(天地)中的“根”,也就是人体中元气聚会的地方。它似乎绵绵不绝地存在着,是丹士用之不尽似的。

请注意,说万物的根是“道”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老子经文中可知,“根”是人身中聚集“人之道”(元气)的地方;只有谷神才是得一者,才是“道”。贮存“道”的地方当然不能等同于“道”。对此王弼注含糊其辞,因为王弼尚未还丹,未见自己的“根”和“谷神”,故而也弄不清两者有何不同?而冯友兰跟在王弼后面,犯了“万物的根是道”的错误。(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272页)。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老子在此处所说的“物”是指由“道”的粒子凝聚而成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由于它的形状看起来象“物”,故说“夫物芸芸”。或说:“万物并作”。此“物”实在是“道”。是以这句经文的意思说:“所谓夫物芸芸的‘道’的粒子进入了众妙之门”。此众妙之门即是玄牝之门,是谓之“根”。此即老子所说:“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天之道”回归到“根”里之后,与人身原有的“人之道”,经“负阴而抱阳”的阴阳和合,而获得极化,从而“冲气(即‘天道’)以为和”,而成为自身的和气,也就成了自身命宝的一部分,故曰“复命”。是以那“天之道”就常存于我身了。张伯端《悟真篇》因此说“归根复命”即常

存。而老子说:“复命曰常”,意即张伯端所说的“归根复命即常存”。

所谓“极化”,原意是说“无极化”,即由“太极”而“无极”,即后天返先天的意思。复命而成为命宝的一部分,这命宝即是“先天一气”,已是无极。然而这个无极化的过程,是经阴阳交媾的,“天之道”在天为阳,“人之道”在地为阴,但是两者和合是经过一次突变之后,才成为和气。然而人们无法得知这阴阳交合突变的细节,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在现代量子力学中叫做“测不准原理”,其说曰:“人类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在某一时刻量子的全部性状”。原因是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说它变幻所占时间非常短,只不过惚恍之间而已。是以任何现代科学传感仪的灵敏度都追赶不上“道”的变幻速度,人类无法得知其变幻细节。用现代科学语言言之:其变幻速度是光速,甚至超光速。即俗所谓意到功到是同步不占时间的,是以“道”是超时空的。唯心派抓住这一点,说老子思想是唯心主义,其实老子思想完全符合科学道理的。老子说道是先天地生的,在宇宙诞生之前,就有了它,而那时尚无宇宙空间,因为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也不存在时间,故“道”是超时空的,是顺理成章的。

对于这个“道”超时空变幻区域,邵康节把它名之曰惚恍朦胧区,是“长忌诸公问极玄”的。现在有些唯心派居然能知其极玄,解释说它是“阴阳二气相交会形成一种和谐状态”(陈鼓应《老予注释和评价》),是一种纯粹的唯心的臆想,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这“天之道”和“人之道”交汇而极化成人的和气之后,即聚汇于玄关一窍。此玄牝一窍即是张伯端《金丹四百字》说它“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乾者天也,即“天之道”;坤者地也,即“人之道”,两者和合而成为和气,而贮存于此玄牝一窍。

五、还丹

陈致虚《金丹大要・上药篇》云:“精气神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宁形,养形炼精,炼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此即所谓三元合一而还丹。

老子《道德经》中没有精气神三元合一而还丹的论述,只涉及“天之道”即“先天一气”和“人之道”即人的元气,《黄帝内经》叫做真气。“天之道”在天为阳,即俗谓之纯阳正气;“人之道”在地为阴,即俗谓之纯阴正气。

老子说:“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无不克。”(五十九章)

“服”者“食”也。食什么?老子说:“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此“母”者即“可以为天下母”的“母”,即是“先天地生”的“道”。所谓早服,是指早早辟谷食气。意谓汲取“天之道”,经“归根复命而常存”,是谓“早服谓之重积德”。重者谓重复多次,德者,据《史记・乐书第二》司马逸云:“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由于“重积德”,如是自身的元气越积越多。故老子说:由于重积德而使自己的元气越积越多。故老子说:由于重积德而使自己的元气积蓄得相当充裕了,当此之时,那么还丹的困难,就没有克服不了的了,是谓“重积德无不克”。此即俗谓“还丹”是水到渠成的事,是不能刻意强求的,切记不可执着追求的。故陈冲素《规中指南》云:“有心守之,终莫有之。无心求之,终见其‘无’。一旦功行圆满,自然会有玄牝一窍的显现,圣婴降世露面的一天。张伯端则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人,未见如何想得成。”(《悟真篇》)。

为什么会凝丹呢?老子在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因为金丹是由“道”的粒子凝聚而成的,也就是说它是“道”化生的;一是谓之“道生之”。丹士汲取了“不召而自来”的“天之道”,经“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后,才能“归根复命而常存”,蓄而得之。然而并非凡人都能得而蓄之的,你必须有与人为善的德行,那么你的内气才是纯阴正气,才能与纯阳正气和合,才能得而蓄之。否则有人若尽做些缺德的坏事,那么他的内气不是纯阴正气,而是浊阴怪气,是不能与纯阳正气和合的,就不能得而蓄之。当坎离交媾水火相济中,老子见到了“其中有物”的“物”的形象,意谓你若积蓄的“道”充裕了,你就自然会见到还丹的玄览景观:“其中有物”的“物”的形象。势成之,是说“天之道”为什么会不召而自来而使你的还丹成功呢?老子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量子场,是场势能促使“天之道”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规律自动输送而来的。此即十章所谓:“明白四达”。此即“势成之”的意思。

所有上述四种促成凝丹的特性,都是在“莫之命而尚自然”的功态下,自然而然出现的自然现象。

老子在理法总结中,虽然规定“绝巧弃利”是“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的功法,然而在《道德经》中对凝丹前的有为功法,并没有作具体的记述,可能是一种当年普遍流行的功法;故老子只提出避免出偏的注意事项。况且老子主张无为,以无为功法练功不会出偏。故老子在论及修道理法时多为“莫之令而尚自然”的。其所以认同“绝巧”功法,是由于“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因为世人多行有为之法,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老子在十章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章经文老子阐述的是练功理法,传统的儒家释解,都是唯心派的误释;我今逐句直指理法,揭出老子的底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营者营血,魄者体魄。载此血肉之躯者,乃是抱‘一’的丹士。老子说:“道常无名”,“无名之朴”,意谓道常常是无名的,这个无名的东西又叫做“朴”。又说“道”是“有物混成”的,它“混而为‘一’”了。可见:“道即一,‘一’即道。”可见“抱一”也就是“抱朴”。故“载营魄抱一”是说“丹士抱朴”,即说丹士修道已到了“见素抱朴”的“无为”阶段,已是炼神还虚的道者了。

“能无离乎”,意谓你能否保此“一”不至于离去呢?此时丹士所抱的“一”,或曰“朴”,已是命宝金丹;如果丹士执意追求,有盈满未已之心,而“不知常,妄作”,则也会得而复失。是以老子说“能无离乎”?

“专气至柔,能婴儿乎?”

“婴儿”一词,不是俗家释谓“赤子”,老子的本意是指圣胎婴儿,即命宝金丹的代词。因为还丹之初,能见到自我命宝中有一形貌与自我完全相同的婴儿形象。故“专气至柔,能婴儿乎?”的意思是说:“你能把专气(指内气)炼得至柔了,果然是好事,可是你能否让它凝成圣胎婴

儿?”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论道唯心派把“玄览”一词释作“抽象”思维的产物是不符事实的。“玄览”是修道练功到某一阶段时,必须会显现的特异现象。例如:“以观其妙”,“以观其徼”,“见素抱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知其荣,守其辱”,“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万物并作”,“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吾观其复”等等,都是“玄览”,都是丹士可以亲眼目睹的炼功正果。论道唯心派所释尽是胡思乱想瞎说之辞。

“涤除玄览”,意谓你要涤除一切世俗的妄念妄欲,才能见到正果玄览景象。如或不尔,自心不正,掺杂妄念妄欲,会把幻象当作正果,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幻象是自心潜意识的浮现,故幻象中人物是有个性的;你若被他诱人幻境,会遭走火入魔的恶果,终至于不可救药。释迦牟尼在《楞严经》中讲了十种入魔现象,究其原因是“五蕴”炽烈。所谓“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所谓“五蕴炽烈”,是从“色”开始的,即俗谓心量不正,而着于境(即“色”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接受了幻“境”的诱惑,于是层层攀缘;“想、行、识”而妄念炽烈,积淀于心灵的潜意识浮现而成为幻象。故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谓你见到玄览景观时,能否涤除妄念?,蓟无有疵点的境地。故佛家修道,要做到“五蕴皆空”,自然不会走火入魔了。因为你已清净无为,不着于境、不被幻境所动了。是以《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道家此说,与佛家五蕴、十二缘起,辗转攀缘的意蕴相同。知体道者能转,世俗凡夫则为所转。是以妄念丛生,五蕴炽烈。

《红楼梦》大观园中有一个栊翠庵的姑子妙玉一度走火入魔,有人说是因为她在定中单相思所引起的。对于幻觉景观,切不可理它,以旁观者的心态待之,它则会自然消隐。你若与其交谈,被引入幻境就会走火入魔。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也修道。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描述神仙景观即是幻觉景象,李白以旁观者的心态待之,安然无恙。屈原也是一位道者,他说“道”是“小无内,大无外”的,提出了“道”的波粒二重相性,在丹士中也是尽人皆知的。他在《离骚》等许多楚辞中所描述的天人和自我境象,也是一种幻象。屈原理应知道如何处置的理法,可是屈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幻境。终于自投汩罗江,即是一种走火入魔现象。

是以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要正确区分正果玄览和幻觉景象。故“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按丹经口诀:气为“民”,身为“国”,“知”是指元神的直觉感知。而元神的显现,必须是丹士已经人定,识神已经隐退的时候。此时丹士已人无为境界,故也有的版本作“能无为乎?”也是说得通的。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意谓:“爱精惜气以道之真以治身,你能否无为人定呢?”能让识神稳退,元神才能显直觉感知。你能否让元神的直觉感知领着你走完练功修道全过程呢?内丹派认为按元神的直觉感知而为就是无为,而元神是你第二位真师,要真诚信赖元神的能耐。

“天门开闽,能无雌乎?”

世俗儒家,不识“天门”和“雌雄”为何意。使他们的释文离题万里,其共同的特点是避开这两个难识的辞汇,例如译文曰:“感官接触外界,能做到守静感寂吗?”(刘康德《老子直解》)。又有译文:“心神安定,动静自然,能守静吗?”(杨鸿儒《重读老子》),竖直是胡思乱想的呓语。

“天门”是丹士身上一个重要的窍位,老子用极为直观的词语描述了它,“天”是指头而言的,前述释“天地”、“天下”时已作过解释。典出《山海经》的“刑天”,因头被砍故曰刑天。可以想见这个穴位必在头上。“门”者“众妙之门”,可见它是“道”的粒子进出人体的门户;此即老子说:“吾言甚易知”了。具体地说,据《黄庭内景经・隐藏章》云:“上合天门人明堂。“务成子注云:“天门在两眉之间,即天庭是地。眉间人一寸即明堂。此穴“存五脏六腑之气”。佛家密宗功法,则以头顶的囟门为“天门”,名曰梵穴。婴儿期囟门是开着的,长而闭合。《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云:“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所谓阳气,即老子所谓“天之道”,俗谓之曰纯阳正气。李时珍意谓丹士以汲取纯阳正气,重新开启闭合的天门。

当天门穴开启时,可以大量汲取纯阳正气,故丹土都希望早开“天门”。然而“天门”也是“人之道”,俗谓之纯阴正气漏泄的门户。故老子说:“开其门,济其事,终身不救。”天门有开有阖,是谓“天门开阖”。当修道人定时,“天门”应当开着以汲取不召自来的纯阳正气;出定时,应当重新闭合“天门”,以防元气从此门逸失。故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不会得病)。”

“能无雌乎”?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世上万物唯有阴阳和合,遂成化生。雄者阳也,老子暗喻纯阳正气‘雌者阴也,喻为纯阴正气。者,王弼注云“不疗物而物自归之”。在王弼注里这个“物”字与《道德经》中的“物”字一样是指“道”而言的。即“有物混成”、“其中有物”、“万物并作”等等的“物”,都是指“道”。所谓豁是汇聚“人之道”的地方。

从“天门”汲取了纯阳正气,进入人体到豁里(即人身中的“根”或曰玄牝之门),与人身原有纯阴正气,“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成为丹士自身的和气。此即张伯端所说:“归根复命即常存”,而长存于丹士之身成为和气之后,才能在身中运行,对人才是有益的。

故“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意谓“你从天门汲取了不召而自来的纯阳正气之后,你怎能没有纯阴正气吗?”

人人都有元气,却非人人的内气都是纯阴正气。譬如有人常作缺德的坏事,就丧了阴德。则此人的内气就不会是纯阴正气,是一种浊阴之气。既不能汲取纯阳正气,也不能与它“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人之气只不过是阴阳怪气而已。是以老子说:“天门开阉,能无雌乎?”故修道的丹士都要修德筑基,与人为善,坏事不为,好事常作,一切为公是遍觉,一切为私是无明。否则“道”乃“其往不复,其来否舍”。(《管子・内业篇》)

上一篇:盛大的节日 张扬的武魂 下一篇:太极八卦与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