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2-09-02 05:11:41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1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血管支数分成四组:正常、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其最大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亦随之增加,经统计分析(P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冠状动脉造影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692-03

近年来,临床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AS)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笔者旨在探讨两者之间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相互关系,以及颈动脉能否视为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因心绞痛、不明原因胸痛或心肌梗死而入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13例,男67例,女46例,平均年龄(62.6+11.3)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四组:正常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单支病变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双支病变组32例,男20例,女12例;三支病变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各组平均年龄无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应用德国西门子血管造影机,采用Judkin's法.取水平后前位、左右前斜位、脚头位投照,并同时进行电影摄影,冠状动脉任一分支存在>50%的狭窄视为存在病变,统计病变血管支数。

1.2.2 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应用美国Vivid 7型超声诊断仪,7MHz高频探头检测。患者取平卧头仰位,分别检测双侧颈动脉起始2cm内,距颈总动脉分叉1cm处,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1cm处,二维观察血管走向、血管内径、管壁厚度、内膜光滑度、连续性及有无斑块形成等动脉硬化情况,并测量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用彩色多普勒和脉冲频谱技术探测血流,观察颈动脉斑块形态、大小、有无血流缺损等。检出斑块形态、大小参照华盛顿大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级:0级为无斑块;1级为单侧斑块≤2.0mm;2级为单侧斑块>2.0mm或双侧均有斑块且其中至少一侧斑块≤2.0mm;3级为双侧斑块均>2.0mm。Doppler血流测定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在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peak flow velocity,PFVS)。计算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度与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的比值(IC/CC)。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P

2 结果

颈动脉超声可以清楚地显现动脉壁的状况。在所有113例患者中只有8例发现颈动脉存在局部≥50%的狭窄,其余狭窄均小于30%。正常组的颈动脉内膜显示光滑完整,厚度多在0.3~0.5mm,而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颈动脉内膜多显示粗糙,颈动脉IMT>1.0mm,在病变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8(P

3 讨论

很多证据证明了颅外颈动脉疾病与冠状动脉疾病的联系:①临床上TIA患者大部分死于冠心病;②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联系;③颅外颈动脉狭窄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④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亦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⑤颅外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多数学者认为IMT的测量结果与组织学上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IMT增厚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预测因子。前瞻性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研究显示IMT增厚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强有力的预报因子,而且颅外颈动脉多部位测量较单一的颈总动脉远端测量有较高的预测价值。John等研究发现颈动脉窦部IMT≥0.8mm诊断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为85%,阴性预测值为66%。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随着IMT增厚,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增加。冠状动脉存在明确狭窄的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增加,在病变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正常组的颈动脉内膜显示光滑完整,厚度多在0.3~0.5mm,而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颈动脉内膜多显示粗糙,颈动脉IMT>1.0mm(P0.8,提示颈动脉IMT、IC/CC与CAAS程度密切相关。

本研究中,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患者的另一发现是颈动脉钙化斑(80%),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数的增加,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亦相应增加,单支病变组高于正常组,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及正常组,而三支病变组最高,同时发现颈动脉多处出现钙化斑或钙化斑面积>3.0mm×3.0mm,冠脉造影均提示为双支以上病变,正常组则无明显钙化斑存在,对四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提示有显著差异,说明颈动脉钙化斑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同时笔者注意到颈动脉钙化斑的发生部位多出现在颈动脉窦部及其邻近部位49例(70%),颈内动脉5例(7.1%),颈总动脉起始部16例(22.9%)。分析这一现象与颈动脉分叉处管径急速伸展,血流易产生漩涡,易造成脂质沉积,血小板损害,附壁血栓及内膜斑块形成,而颈内动脉属于高流速低阻力型动脉,相对来说不易生成粥样硬化斑块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CAS和CAAS斑块积分均有着良好的相关性。颈动脉IMT及斑块厚度可作为定量检测CAS,进而判断患者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度的良好指标。二维超声检测的颈动脉IMT、斑块大小等指标可准确反映早期CAS病变情况,且与CAAS程度密切相关。

上一篇:头孢克洛治疗上呼吸道感染54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充血性心力衰竭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