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19 07:53:50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众多。结合国内外相关实验性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试验,回顾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简述了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不可控因素及血脂、血糖、血压、吸烟、饮酒等可控因素的研究进展,分析上述因素与发病的相关性。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中国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95-01

1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作为中等弹性动脉的颈动脉是粥样硬化主要累及的靶器官。颈内动脉系统为大脑前2/3的区域提供血液营养,颈动脉的狭窄或者闭塞等病理改变将直接影响到大脑的血流动力学,血管狭窄及栓子脱落则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血管事件的两个主要原因。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中膜平滑肌增生与内膜融合成为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当IMT≥1.5mm并相关腔内突出则应判定为斑块形成[1] 。Mannami T报道IMT≥1.1mm是颈动脉早期硬化的改变[2] ,Kitamura则发现随着颈动脉IMT的增加,卒中的风险提高了三倍[3] 。

2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

2.1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Abd Allah等对4733人进行颈动脉斑块研究提示年龄是粥样硬化的独立的危险因素[4] 。多中心Troms·研究曾对6460名25~84岁的人群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估,女性发病率较男性低,但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 45.8%的女性于近50岁时开始出现粥样斑块形成;男性则多于50岁后发病,且粥样硬化的进展与年龄线性相关;男性较女性更易形成软斑 。

ARIC研究指出阳性家族史可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正相关。相关基因研究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载脂蛋白E基因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高(P

2.2可控因素:Heiss等研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甘油三酯均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Jean等对1013例欧洲中年人进行分析指出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成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与其负相关 。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与粥样硬化形成有着密切的流行病学联系,并与卒中事件正相关,多数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倾向于支持通过积极治疗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有利于预防卒中。LDL特别是经氧化修饰的LDL(OX-LDL改变内皮的功能,同时引起血管壁泡沫细胞的堆积和脂纹形成。国际国内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均一致推荐LDL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指标之一。而 LDL-C/HDL-C比值增高可能是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因素,测定LDL-C/HDL-C比值较单独评估LDL-C有意义 。

脉压差增大可降低大动脉的弹性及顺应性,导致血管壁所受压力增大而损伤血管内膜,从而加重粥样硬化形成。收缩期血压引起动脉壁切应力增加,从而使动脉内中膜逐渐增厚。 Suita研究提示收缩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正相关。ARIC研究发现收缩期高血压是白人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未服药白人男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0.12mm 。bots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增加一个标准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就随之增加7.5μm。国内研究报道收缩压、舒张压每升高10mmHg,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0.01mm,斑块检出率与高血压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长短成正比。

早在1974年,Framingham研究前瞻性纳入5209名研究对象进行16年的随访,发现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病变,其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在糖尿病的前期,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低减就已启动,而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则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胰岛素抵抗严重程度与非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直接正相关,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 的妊娠期糖尿病亦被证实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关。早期有研究认为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小于7.8mg/dl则不会发生任一阶段的血管粥样硬化 ,而近期的研究表则发现糖耐量低减患者每天自发达2小时的陈发性血糖超过正常上限,早期即导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决定因子,与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相关,后者触发氧化应激使C反应蛋白合成增加,进而激活补体,促进黏附因子释放,促进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国外众多研究探讨吸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欧洲人或美国人的横断面调查,对吸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未作出明确的结论。Barbieri等发现吸烟引发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引起内皮功能受损,而后者则在粥样硬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项针对亚洲人群大型队列研究显示,吸烟的频率和数量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呈剂量反应关系 。饮酒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无定论。Schmin提出男性酒精摄入量(

此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高尿酸血症促进LDL氧化及脂质过氧化,尿酸沉积于动脉壁通过损伤动脉内膜从而及加速粥样硬化的进程;近年来,更多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仍处于进一步研究探讨中。

参考文献

[1]Park A E, Mccarthy W J, Pearce W H, et al. Carotid plaque morphology correlates with presenting symptomatology.[J]. J Vasc Surg,1998,27(5):872-878, 878-879.

[2]Kitamura A, Iso H, Imano H, et al.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plaque characteristics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in Japanese elderly men.[J]. Stroke,2004,35(12):2788-2794.

[3]Abd A F, Baligh E, Ibrahim M. Clinical relevanc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mong Egyptians: a 5-yea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733 subjects.[J]. Neuroepidemiology,2010,35(4):275-279.

[4]吕敏, 师绿江, 史平, et al. 中老年自然人群中高血压和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10):18-21.

上一篇:创伤性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治疗分析 下一篇:孕期检查与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