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恰县发展“戈壁产业”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2 04:51:55

乌恰县发展“戈壁产业”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 要: 在乌恰县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滞后的地方,要尽快实现农牧民定居、兴牧、增收,提高生活质量,创新思路,开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在对乌恰县“戈壁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而希冀能够夯实与拓宽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 乌恰县;戈壁产业;兴边富民;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6-0027-05

自2007年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试点“戈壁产业”①以来,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作为克州开发“戈壁产业”的一个重点示范地区,乌恰县的具体实践就具有了难得的借鉴意义;同时,作为一种产业调整的探索,乌恰县的发展成果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改革,对于推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贯彻落实,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一、乌恰县发展“戈壁产业”的基本情况

1.地理自然环境条件

乌恰县位于天山南麓与昆仑山的结合部,东与阿图什市、疏附县毗邻,南与阿克陶县接壤,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县总面积19 155.6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戈壁、荒滩占总面积的99.8%,荒漠草场总面积 1 600 万亩,耕地面积仅有2.3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5亩。[1]146就气候属性来看,乌恰县属中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年平均气温6.8℃,由于热量资源较缺,只能生长耐寒作物;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63毫米,虽然降水量不多,但县境内有克孜勒苏河和恰克马克河两大水系,大小河流34条,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

2.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乌恰县由于地理、自然、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都是国家扶贫的重点贫困县之一。2008年以来,乌恰县以“戈壁产业”为突破口,利用水土气候条件较好的戈壁荒滩,采用滴灌、喷灌技术,在黑孜苇、玛依喀克、县城城东等区域建设设施农业基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底,乌恰县实现生产总值7.9亿元,同比增长20.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42.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 355元,增加507元。

3.市场前景条件

2011年乌恰县总人口5.7万人,平均每人食用本地供应蔬菜仅为6.6公斤,占全年人均(133公斤)的4.9%,每年需从县外调进的蔬菜约660吨,蔬菜供需矛盾突出,市场缺口大。另外,乌恰县有两个对外贸易的国家一类口岸,发展外向型设施农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若按每座大棚年产蔬菜6吨计,每座温棚每茬销售收入在8 000~10 000元以上。

二、乌恰县发展“戈壁产业”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从乌恰县的产业条件来看,很明显,如果乌恰县根据自己的地理自然环境条件继续沿袭传统的种、养模式,是解决不了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和农牧民大幅度可持续增收的问题。只有发展“戈壁产业”才能走出一条向戈壁要产业、向戈壁要致富的新路子。

1.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乌恰县蔬菜基本依赖离县城约100公里的喀什调进,价格昂贵,品种少,运费高,质量差,寒暑季也易变质。2009年,乌恰县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结合县情,开始发展“戈壁设施农业”。为了在乌恰县这样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寒山区建设大棚,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总结出温室主体下挖式建造技术,有效抗御了大风危害,提高了温室增温保温性能。同时利用洪水冲积扇沉淀土、河沙、炉渣、有机质等按比例混合配成栽培土,解决种地无土难题。另外,为解决低温时长、光照不足的问题,在每个温室内平均增设40盏白炽灯增温补光,满足蔬菜、花卉等生长需求。2011年乌恰县投入建成面积4 200平方米全透明蔬果智能中心,能一次性培育幼苗80万株,一年培育3 000万株,可满足300亩大棚用苗。

为了让建好的大棚有人种、能种好、出效益,一是统派农技人员前往哈密、吐鲁番等地区实地学习,学成后每人负责10~20个棚的技术指导;二是出台免费使用温室大棚、解决“转干”指标等优惠政策,从山东寿光、奇台县等地引进技术能手,让他们边种边培训,现已成功带动农牧民1 512人从事“戈壁设施农业”工作;三是新建智能育苗温室和保鲜库各2座,不仅可根据市场需求、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茬口,提高育苗质量,保障市场供给,还带动一批销售、运输、保鲜、加工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四是广东花卉批发公司、大连食用菌加工基地等龙头企业已落户乌恰县,并成立了高原优质绿色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实行订单上门服务。如今乌恰县不仅实现蔬菜的自给,还销往喀什市、阿图什市、两个口岸及县内各工矿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花卉订单已辐射周边国家,现在乌恰县办理完成了有机食品蔬菜进出口手续,并利用两个国家一类口岸逐步打造南疆食用菌、花卉基地和国际果蔬进出口基地。

2.发展“特色养殖业”,推动乌恰现代畜牧业稳步提升

乌恰县天然草场资源匮乏,发展传统畜牧业空间狭小。近年来,乌恰县利用戈壁、荒滩、草场,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禽类养殖,实施品种改良,推进畜禽的多品种多样性发展,营造出“孵化育雏饲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划分了10个特色养殖区、6个养殖育肥良种繁育区、4个育雏中心、2个年供苗能力100万羽的禽类孵化繁育基地、2个畜牧科技示范园,发展养殖育肥专业户1 500户、专业村15个、专业乡6个、20个合作社,集中高标准规模化养殖苏巴什羊、肉奶兼用牛、超细超长绒山羊、鹌鹑、獭兔、火鸡、红嘴雁、柴鸡等畜禽。2011年末,乌恰县牲畜饲养量达49.54万头(只),牲畜存栏达32.2万头,出栏率61.1%,牲畜商品率59.6%,改良牲畜5.4万头(只),特禽养殖达55万羽(只),禽类出栏42.7万羽(只)。特禽养殖每年为农牧民创收近2 500万元,为农牧民增收100~150元左右。[2]5

为推进乌恰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一是经常组织党员创业示范户和养殖大户进行专题培训和经验交流;二是利用实用技能培训、外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三是加大牲畜疫病防治工作,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向养殖示范户发放优惠卡,按最低价向养殖户提供饲料,优先为养殖大户审批棚圈建设用地,并在基础建设上给予扶持;四是为提高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和附加值,乌恰县委、政府申请注册了“斯姆哈纳”系列的畜禽商标;五是每个乡组建2~3支农牧民养殖育肥销售协会,培养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积极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3.发展“特色林果业”,实现双赢,推进乌恰生态文明建设

乌恰县利用晚熟特色适应高原地区气候,采用滴灌技术解决戈壁灌溉难题,利用专业的管理队伍增强成活率,使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成为资源丰富的山水宝地。2011年,乌恰县完成义务植树120万株,存活率达90%以上,种植特色林果1 000亩,林下种植2 550亩。为确保林果树成活率和良好管理,做好修剪、拉枝、施肥、嫁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乌恰县专门聘请林果专家,对林业技术人员进行再培训,招聘了24名牧民,组建林果业专业管理队伍。

戈壁特色林果业的发展不仅改良土壤、遏制荒漠化和风沙侵袭,还为牧民下迁定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进了乌恰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三、乌恰县发展“戈壁产业”存在的问题

1.机械化程度低,生产高效性尚未完全显现

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设施农业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乌恰县设施大棚结构较为简易,生产环节机械化应用程度不高,操作以手工作业为主。二是设施农业起步晚,经济效益还不明显。乌恰县目前只有约400座温室大棚投入生产,除鲁新花卉、农技中心阿巍菇种植基地效益比较突出外,农牧民种植的大棚效益还不高,既没有明显的改善乌恰县蔬菜价格高居不下的状态,也没有占有周边地区蔬菜市场的份额。三是生产盲目,产品单一。在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存在对市场情况、销售渠道以及市场所需的产品种类、品种、质量要求等调研不深、研究不细的问题,造成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四是规模效应尚未体现。发展起来的设施农业规模较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不能满足外地市场集中采购量,产品的市场不稳定,一段时间大量的蔬菜集体上市,一段时间就断货了,大棚市场超市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总体经营效益较低。

2.科技服务力量薄弱,指导能力有待加强

一方面,农牧民学习新技术的热情不高,从而也导致示范、带动作用有限,农牧民的实用技能难以提高。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兴产业,这就要求先进技术做后盾,但是因为从事“戈壁产业”的种植户多是牧民定牧定居后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他们习惯于自由自在地放牧,而不是一天到晚耕作在温室大棚中,所以学习种植技术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而且尽管乌恰县已有1 512名农牧民、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人员从事“戈壁设施农业”工作,但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60人,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0人,科技服务力量严重短缺,无法满足“戈壁产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技术和设施落后,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技服务也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技术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蔬菜病虫防治新技术、新农药的示范推广工作滞后,许多植保工作动态、病虫发生防治技术不能及时传到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在资金和技术上都存在严重问题, 一旦发生畜禽疫病大面积传播,农民的养殖风险非常高。

3.农牧民受益主体地位未体现出来

由于农牧区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普遍较短,农牧民种植技术跟不上,又疏于管理,导致一部分大棚实际经济效益与预期相差较大,比如玛依喀克“戈壁产业”示范基地预计每座大棚年产值达到6 000元,实际收益2 000~3 500元左右。而且这几年玉米、麸皮等饲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种畜种禽价格较高,部分养殖户无力筹资购买,扩群慢,或有棚无畜,或养殖品种低劣的畜禽,造成高标准下的粗放经营,经济效益不突出。

4.资金匮乏,投入机制不完善,县财政负担沉重

乌恰县是全国重点贫困县,2011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9 105万元,而地方财政支出65 000万元,“戈壁产业”资金中67.45%由乌恰县政府自筹,这对于本来就入不敷出的地方财政来说好比蚂蚁拉大车,有心无力。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棚质量和设施农业产量。农村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导致农村发展中长期资金不足,农业保险业务几近空白。

5.农民对发展“戈壁产业”的认识不足

受陈旧、落后思想观念和经营观念的影响,有90%以上的农牧户认为传统养殖业又省工又省力,认为发展“戈壁产业”是当地政府搞的形象工程,是上级下达的一项硬任务,不能充分理解;其次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工业产品的依赖性较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第三,设施大棚基本以家庭经营为主,自由种植,难以分品种统筹规划,部分养殖小区管理无序,铡草机等机械化设施,只管用不管养,预期寿命短。

6.设施农业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较差

乌恰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不能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目前所依托的广东花卉批发、大连食用菌等公司,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销售问题,但仍然停留在出售初级产品阶段,没有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从“戈壁产业”实施的结果来看,它不仅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还转变了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农牧民定居定牧增收创建良好快捷的途径。这证明它在乌恰的发展是可行的。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来加以改进、提高。

四、对乌恰“戈壁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加强领导,明确“戈壁产业”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菜篮子工程”的实施,新疆已经把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民增效、增收的突破点和增长点。2006年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乌恰县可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整合惠农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信息引导和产业规划的导向作用,千方百计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当然,具体到落实还要明确责任,加强组织、指导和协调。比如果蔬、花卉、食用菌、肉禽蛋奶的生产、加工、流通工作要专人、专费、专职,农业标准化园区的建设要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乡镇综合目标任务中,春季接羔要做好药物提给、科学饲喂、保温防疫的工作等等。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进“戈壁产业”规模化发展

它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完善“戈壁产业”体系建设,形成集约化经营,其重点在打造以绿色、有机蔬菜为主导产品的“戈壁设施农业”基地,逐步实现由分散经营到集约化经营;做好仓储物流工作,除了加强阿图什、喀什3 000余吨蔬菜直销市场体系建设,同时做好有机蔬菜的出口;实行“多品种搭配、早中晚栽培”的模式,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支撑、品种选择、市场体系和防灾抗灾能力建设。二是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牧区以草定畜,控制牲畜饲养量;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积极推广饲草加工调制技术,支持农牧民发展牲畜育肥;实施动物防疫体系、畜产品安全体系、畜禽改良体系建设和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草原生态保护、农牧民素质教育等六大工程;加大特禽养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养殖大户和育肥专业村。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戈壁产业”对于乌恰县是一个新型产业,要想保证它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大量资金的投入。为此,可以拓展这样几个渠道:一是在加强县财政扶持的同时,还要积极争取中央以及援疆省份的资金项目,捆绑专项资金;二是鼓励企业融资,对龙头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免税三年或缓征税五年,优先兑现出口退税,同时建立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三是对企事业单位、科研实体引进优良种畜实行良种补贴,对从事养殖业和畜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收入,免征三年所得税;四是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尽量简化抵押、担保手续,探索发展基于订单和保单的金融工具,建立农业信贷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分散农业信贷风险;五是设立“戈壁产业”发展基金。

4.加大培训力度,提供技术支持

一是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比如建立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农科所及农技推广站的沟通联系机制,依靠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力量,重点加强在农畜新品种选育、农业机械、特色林果业、加工、储运、保鲜和综合利用上的技术攻关。积极引进功能齐全的设施农业装备,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与运用,给农牧民展示农业生产前沿的新设施、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发挥高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和民间科研机构、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技术推广。二是要强化科技培训。其工作重点在于,增加“阳光工程”项目投资,在国家和自治区农业厅举办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中增加乌恰县技术人员培训名额; 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在冬闲时节运用农业广播、电视宣传、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办法,向农民传授先进实用技术;选聘农业技术专家在乌恰县常驻或季节性指导“戈壁产业”的发展。

5.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大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对口援疆的有利条件,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产品加工企业,在项目审批、协调贷款、土地供给、原料采购、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以具体的扶持和帮助;二是鼓励支持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戈壁产业”的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形成特色经济优势;三是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乌恰县现有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四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促进“戈壁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6.加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一是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按照国际质量标准生产、管理,打造绿色名牌产品,加大对设施农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二是鼓励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三是保护现有的名牌产品,打击各种假冒行为,切实维护农牧民的根本利益;四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全面叫响无花果、木纳格葡萄、喀拉库赛甜瓜蔬菜、“帕米尔”系列品牌,靠品牌抢占市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建立一批优质绿色、无公害畜牧业产品专营市场、专营区、专卖点、专卖柜。

7.加强市场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一是利用农业合作组织、销售组织或示范园区等形式把种植户组织起来,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利益关系,积极发展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以超市、商场为网络的现代化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市场信息网络,成立戈壁果蔬销售企业,政府可以在其前期给予适当支持,逐步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销售龙头企业。二是研究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与发展趋势,择优选择适宜的品种发展,主动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和推介会,运用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等新型营销方式,扩展销售渠道,加快商品的物流。三是调优作物布局,发展互补经济。依托地缘优势和口岸,瞄准中亚市场,通过国内国际市场调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反季节商品菜,建设国际蔬菜水果批发交易市场。四是新建果蔬保鲜库,积极向自治区党委农办申报果蔬保鲜库建设项目。

注释:

①“戈壁产业”是乌恰县以荒滩、河床、滩涂、湿地为主要依托,以设施农业为龙头,以现代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为基础,以其他农村产业发展为补充,结合边民安居工程、扶贫工程、农村沼气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新天地的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克州史志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统计年鉴[Z].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2012.

[2]宋建华.新疆南疆三地州农业产业结构及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财经,2010(2).

上一篇:会走路的石头 下一篇:搜狐汽车玩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