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稀植机械化高产攻关措施

时间:2022-09-02 04:12:16

大豆稀植机械化高产攻关措施

摘要 采用优良品种、农机农艺相结合,对大豆稀植机械化高产攻关进行探索,应用了先进适用的精播机械、田间管理、植保、机械化收获,实现了大豆机械化生产。总结出简便的株距计算方法和纵、横行间隔微型机械田间管理通道法,对玉米和大豆田间管理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豆稀植;机械化;高产攻关;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08-01

在我国目前大豆机械化生产远远落后于小麦、玉米、水稻机械化生产,农民种植大豆播量过大,行距过窄,遇阴雨天易生长成“葫芦条”,豆角稀,易倒伏,长秧不长角,产量较低,不仅浪费良种,还造成土地、工时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的问题,太和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与太和县伯乐农业种植合作社合作,采用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豆稀植机械化生产高产攻关,从目前大豆的长势分析,预测平均产量3 375~3 750 kg/hm2,取得的成效显著,其具体措施如下。

1 根据品种的农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播种机械

依据太和县的气候条件,选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中黄55品种,该品种条播行距40~50 cm,苗密度12万~18万株/hm2。夏播生长期100 d,株高82.6 cm,灰毛,亚有限结习性,株型收敛,主茎16.6节,分效枝2.7个,单株有效荚数33个,单株粒数81粒,单株粒重19.7 g,百粒重26.0 g,籽粒圆形,黄色、微光、褐色脐,落叶性小,丰产性与稳产性好。

按照所选择品种的农艺要求,采用了2BDY-3/4型单粒玉米、大豆精量播种机,该机行距在40~65 cm可调,换档调株距:1档对应株距9 cm,2档对应株距13 cm,3档对应株距14 cm,4档对应株距17 cm,5档对应株距20 cm,6档对应株距24 cm。播种行选定45 cm,用下列公式推算播种时的株距,并推算出对应档位:

Zj=■(1)

式(1)中,S为666.7 m2;Hj为行距;Zj为株距;M为666.7 m2株数,Zj为株距。当行距选择45 cm,株距M=8 000株时,株距Zj=■=■=18.5(cm),对应档位5档。按照品种的农艺要求范围,利用此公式可改变株距、行距、单位面积播种株数。

2 适时播种

2011年夏播时期,选择在6月9—10日,使用2BDY-3/4型单粒玉米、大豆精量播种机,品种中黄55,行距45 cm,株距18.5 cm,播种对应档位5档。用种量37.5 kg/hm2(包括抛撒浪费),比农民一般播种减少用种52.5 kg/hm2。结合播种,施大豆专用肥300~375 kg/hm2。播种地块含水量过大时应注意开沟器和转简雍土阻塞。播种机下落入土时液压手柄应缓放,轻松入土。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块两头没有机耕道路时,留有微型机械田间管理通道,在地头两端纵横行间隔50 cm即等于行距离(图1)。公式Zj=S/HjM推算方便,简单快捷,纵、横行间隔微型机械田间管理通道不影响作物的单位面积种植株数,更不会影响作物的产量。该方法适用于玉米、大豆、红署、棉花等作物种植与管理,称之为张氏种植与管理法。

3 田间管理

大豆生长到3~4叶时即可进行杂草防治。一是化学剂防杂草控制,用华辉3H-36SD手推式机动喷雾机,喷雾防杂草剂,既节约人力,效率高,喷雾均匀,又节约药量。二是机械化浅耕与锄杂草结合,利用微型履带式3WJ-5型田园机,进行改装上4排旋耕松土刀片,宽度32 cm,能在大豆行间里穿梭行驶,由于预先留有微型机田间管理通道,调头转弯时不碾压庄稼,不损坏邻地的作物。改装的微型履带式3WJ-5型田园机效率1 666.67~2 000.00 m2/h,相当人力锄耕的20~25倍,而且耕作质量高,效果好。采用此种方法,比化学防杂草好,能起到松土保墒的作用,对大豆中后期生长十分有益,同时又能减少药害,缺点是比化学防控费工时。三是根据防虫测报,及时防虫,条件允许时,都采用机械化施药,效率高,节省药剂,防控及时,效果好。

4 机械化收获

目前在太和县只要不遇连阴雨天,机械收获面积已经达到85%。只要对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下列调整,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大豆机械收获效果。

4.1 正确调整,减少损失和籽粒损伤

4.1.1 控制割台损失。在大豆的收获过程中,一般割台所造成的损失在总损失中所占的比例超过80%。割台损失的控制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2]。一是减少掉枝所造成的损失。控制方法可在喂入量允许的情况下提高行进速度,或者适当地调整拨禾轮的高度。二是减少漏割。控制方法可通过调整割茬的高低来实现。目前,淮北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最低结荚高度为8~11 cm,因此收获时的割茬以5~7 cm为宜。三是减少炸荚损失。应调整摆环传动带的张紧度,保证割刀锋利,控制割刀间隙大小;减轻拨禾轮对豆杆豆荚的刮碰和打击。根据收获的豆杆含水率控制拨禾轮的转速。同时,还要尽量避免拨禾轮直接打击豆杆,可将拨禾板安装在拨禾轮上。四是轴流滚筒活动栅格凹板出口间隙的调整。该间隙分为6档,即5、10、15、20、25、30 mm,分别由活动栅格凹板调节机构手柄固定板上6个螺孔定位。手柄向前调整间隙变小,向后调整间隙变大。收获大豆间隙应控制在20~30 mm。

4.1.2 减少机体损失。一是控制未脱净损失。收获大豆时,脱粒滚筒转速约700 r/min,可通过对换中间轴滚筒皮带轮与轴皮带轮和实现[3]。分离滚筒转速可控制在约600 r/min,可通过调整翻转板齿滚筒端齿链轮实现。二是控制裹粮损失。当收获豆杆的籽粒水含量超过19%时,其不易折断,不宜收获。三是控制夹带损失。提高风扇的转速,调大颖壳筛开度,调高尾筛角度,减少因大豆的夹带而产生的损失。

4.2 适时收割,合理使用

一是正确选择脱粒滚筒转速和间隙。收获早期,滚筒转速应控制在700 r/min左右,入口间隙一般为20~28 cm,出口间隙8~10 cm;收获晚期,脱粒滚筒转速一般应控制在600 r/min。入口间隙一般为25~30 cm,出口间隙为8~15 cm。二是适时收获。选择在大豆有足够硬度和强度时收获,以避免造成破损。三是正确对杂余升运器、升运器、喂入籽粒链耙及刮板链条的松紧度进行调整。四是卸下复脱器2块搓板,防止大豆经受强力揉搓[4]。五是尽量避免复脱器、脱粒滚筒、杂余及粒籽推运搅龙等输运部位堵塞,以减少豆粒破碎。

5 参考文献

[1] 大豆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1998(2):19.

[2] 王维田,王大秋.大豆稀植高产栽培研究展望[J].作物杂志,1995(1):18-19.

[3] 董艳双,杜鹃.4-2大豆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0(5):72-73.

[4] 戴瓯和,张磊.夏大豆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1993(2):177-179.

上一篇: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下一篇:黑龙江省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成效及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