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时间:2022-09-02 03:30:01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之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能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信息容量;实现学习的互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要创设情景, 乐学新知;质疑问难, 确定问题;交流质疑, 合作解疑;总结评价, 迁移拓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一)能创设学习情境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可以展示事件的经过,可以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教学抗日战争题材的文章时,由于学生离那个时代较为久远,光凭借老师的叙述是无法让他们体会到日寇的疯狂与残暴的,此时,给学生来一段故事的实录,用课件的形式播放,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既让学生领会了文章内容,也激发了他们的爱憎情感。

(二)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感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从而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三)能扩大信息容量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渠道。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四)能实现学习的互动

做为一种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学生不仅可以自己查找知识资料,而且可以通过一些优秀软件,自主学习,并借助软件提供的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能很好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特点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具有以下特点:

(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导,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如讨论、辅导和答疑等,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能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

这种新型的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建,首先在于教师的新型理念,其次是建立了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程序:在课堂上通过导向、素材资源和操作资源的有序传递,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导鼓励、诱导启发和疏导整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创新和自主探索学习的教育理论。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的流程

(一)创设情景, 乐学新知

营造交流的氛围, 为学生创设情景, 使其乐学新知。这样做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打破以教师活动为中心, 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弊端,将语文教学带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意的新天地; 同时让作品在客观上具有更大的容量和张力, 从而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在感情上乐于认同, 在思想上和理智上跃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质疑问难, 确定问题

怎样搭建好交流的平台, 教师是关键。以往是教师用自己的“如花妙嘴”去解剖教材, 从“语、修、逻”等角度把教材剖析得七零八落, 全无“美感”, 学生变成“注水的鸭子”, 全无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阶段最能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参与性。教师所要做的, 就是要以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用自己的思考来撞击学生的思考火花, 使他们的心灵冲破种种束缚, 自由地飞翔于语言文学的蓝天之中。学生的心灵一旦获得了解放, 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常常超乎我们的想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明的个性, 用自己动人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让他们的心灵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下自由飞翔, 这样学生才能尽快进入课文学习阶段并提出质疑。

(三)交流质疑, 合作解疑

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创造之地”。因为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 在他们的头脑中都有着思考的火花, 因而,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所有的教学, 都要以所有学生的和谐发展为追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 主动探索, 不断发现, 激发起创造的强烈欲望。只有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师生关系中, 师生共同思考的清泉才有可能汩汩涌出, 从而放飞自由的心灵。

(四)总结评价, 迁移拓展

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 只有通过反馈, 才能实现有效控制,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师生交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讨论, 多向交流阅读心得, 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质疑, 这是对课文的理性把控, 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本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审美观,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本阶段所起的作用是点拨、解惑、开窍、提炼、小结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刘杨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心与心的交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6).

上一篇:拨动学生的习作情感心弦 下一篇:牵动问题之线,放飞学生思维